APP下载

“身/家/国/天下”视角下的土司研究
——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评介

2018-03-19章贇张凯

关键词:归流土司西南

章贇,张凯

成臻铭教授为湖南省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专门史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学文物修复与文物鉴定室主任、民盟湖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成臻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与教学,具有独立治学能力。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司学、统一战线学和历史人类学,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成果达100余万字。其中,《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一书被评为吉首大学第三届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一书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西南边疆项目“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1项,《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一书便是上述“西南边疆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已于2016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中诸多理论、方法以及所引材料不失为当今土司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该书将西南地区延续了近千年的土司制度置于“身/家/国/天下”等国家理论,以及政治文化理论视野下,进行全方位考察,拓展了我国土司制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利用性。

一、全书的基本框架

《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共分8章,主体框架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导论,主要回顾了过去到现在的土司研究的现状、意义、价值、内容以及方法;第2部分为该书的第1章至第5章,主要论述土司制度推行前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第3部分重点介绍了土司制度推行后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为该书的第6章至第8章。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首先,考察自然环境和政治、文化环境对西南边疆土司制度设立和废除的作用;其次,从“中央王朝/土司/家族村社”3个层面考察中央政府如何治理西南土司、如何抑制土司势力的增长、如何利用土司制度管理土司地区基层村社;第三,从心态史视野下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与土司行为、土司体系与西南边疆社会机体的稳定3个方面,逐一讨论两宋至明清时期土司制度对西南边疆社会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试图以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战略方针为基点,以土司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中线,将西南土司社会“尽可能地置于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分布的场景之下,以此逐步展开对中央政府如何设计的运用制度治理土司地方,以及制度在推行期间所受到的影响的探讨”[1]。

此外,作者认为土司制度的定义相当广,如果不对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史实进行必要的考证,很难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作者在文中顺带对很多含糊不清的土司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考证。

二、分章导读

该书第1章考察了先秦时期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情况,认为当时政府的治理主要是运用“五服”制度,并在“四方”“四土”和“华夷五方”的架构下施政;然后以华夏族为中心,有选择地施行祭、祀、享、贡、王等制度,对境内的群体实行间接统治,以维持“天下万国”的统治秩序。

第2章是该书第2部分论述的核心章节。因为秦汉时期是土司制度的前身——羁縻政策的形成时期。“羁縻政策”是当时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统治的一种较为宽松的政策。而在秦汉时期施行该政策伊始,不过是对西南之民略微管克、加以笼络而已。作者认为,这种政策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让西南地方不产生异心的合理政策。

第3章涉及到了关于西南边疆研究,研究的时间段是史料和当代论著都十分匮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边郡属国制为治理当时西南边疆的主要形式。而到了该时期的末段,边郡的名称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群体名称与郡县名称发生“粘连”的新变化,使得郡属国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第4章探讨了一个国家权力不断下沉的新时期,即隋唐五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诸如安抚、宣慰等抚慰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族众的官职名称出现。并且,羁縻府州县制度在隋朝至少推行到“州”一级,在唐朝则推行至“县”一级,在五代十国时期进一步推行至“峒”一级。所以说,这一时期不但为之后的土司制度提供了社会基础,也成为了土司制度职官名称的来源。

两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设计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立了“路—府、州—县、军、监”三级管理体系。该书第5章便是论述在这样一个大的政治背景下,羁縻州县制度是如何嬗变成土司制度的过渡阶段。在当时的这种三级管理体系中,产生了大量的经略安抚使,他们具有招抚辖内少数民族群体的职能,并在羁縻州府和羁縻峒县体制下安置这些群体,任其自治。这是一种安抚与羁縻之间的政策,这使得边疆少数民族群体中产生了一个特殊身份的首领——土官,这为即将实施的土司制度提供了职官人选。

第6章是本书第3部分的开篇,也是直接论述土司制度形成的头章。由于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在宋朝基础上有所变化,所以在行省与路之间,建立了宣慰司这样的军政协调机构,还出现了招抚、安置并管理少数民族群体的职官。在这样的体制下,西南边疆出现了较为系统的土官机构以及管理制度,土司制度的雏形已成。

第7章是全书的核心章节,因为明朝是土司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西南边疆治理的黄金时期。明代在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三司分设”的体制,并有分守道、分巡道和兵备道管理的府、州、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体被布局于这些网状结构中,被纳入到日益完备的土司制度的治理中。

第8章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也是该书比较重要的章节之一。清代是土司制度衰落时期,亦是国家边疆治理策略的转型时期。在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建立在明代三司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督抚提镇治理地方的格局。在这样一个网状结构之中,在全国大环境之下,一度迁居不定的西南边疆各族系少数民族最终被固化安居下来,承受着日益被弱化的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治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名亡实存,很多土司社会的要素得到保留,继续影响着中央政府的边疆施政方针。

三、本书的创新性

该书最大的创新是在理论上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发挥“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从国家控制社会这一视角切入,以“身/家/国/天下”的粘连结构为角度,系统构建了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论。该书主要以广西、云南、贵州土司为个案,科学验证鉴别土司的“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28字理论,并进一步完善了“抚慰型、政务型、羁縻卫所型、土弁型、土屯型”等类土司类型理论,为创建中国土司学贡献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土司研究领域之前比较重要的著作主要有5本。第1本是佘贻泽上世纪初所著的《中国土司制度》,该书是第1本真正意义上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该书的面世从此奠定了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本是江应樑编著的《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该书以明代云南土司区为切入点,以土司制度最为繁盛的明朝为大背景,阐述了明代土司尤其是云南土司制度的特点,并且理清了不同土司的职能以及土司区划分的依据,明确了学界曾经模糊的土司制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第3本是吴永章的《中国土司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史》,该书一方面确定了治理土司机构与措施的方法,另一方面对土司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综合提出了土司制度的理论及其具体的概念。第4本是龚荫的《中国土司制度》,本书立足于宏观历史的大视野,对中国历史上的羁縻制度到土司制度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论述,采用了“治所/族属/承袭/事纂”的独特分析框架,以西南土司为基点,辐射到全国的土司,从整体上阐述了土司制度的发展与特点,从而实现了土司制度研究向民族政策史研究的重大转变。第5本则是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论考》,该书总结了清雍正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的特点,系统论述了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原因与目的,并对清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诸多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该书的最大特色是第一次在“土司制度”研究中引入了“过程—事件”的分析法,该方法是对前人研究“土司制度”时所采取的“结构—制度”分析方法的一次大胆创新[2]。

虽然这5本专著对土司研究理论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诸多创新,但是均未以基层社会为切入点,并以“身/家/国/天下”的粘连结构为线索来透视国家与土司社会的关系。本书处理“王朝国家/土司社会”关系的“3个层面”理论和土司政治文化的“4个视角”理论恰巧弥补了上述前人研究的不足。

本书的另一大创新是内容的创新。该书开拓性地将缅甸、南掌(老挝)、越南三国的跨国土司问题纳入研究视野,运用一大批新的材料,总结了我国西南边疆土司的跨国受封、跨国朝贡等问题,进而将土司制度研究纵深推进到土司管理家族村社层次,横向拓展到土司之间的心态、行为和物态文化方向。以上总总,均表现了作者敏锐的史学观察能力以及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四、本书的不足

当然,该书亦有某些不足。该书最大的不足在于对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原西南土司社会所留存的势力群体如何继承“土司权威”在当地延续统治,“国家”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回统治权的事件阐述不清。

学界认为,土司制度的消亡并不代表“土司权威”的消失[3]。改土归流后的土司社会中,继承土司权威的群体一般为原土司社会的基层势力群体——土目[4]。该群体在改土归流之后,通过土司时期所积累的“民望”,依然把持着当地社会的诸多利益资源,这种情况对“国家”概念进入当地社会十分不利。如此一来,中央王朝便会动用一系列手段来消除“土司权威”对当地的影响。但是,这种消除行为又不能采取直接的暴力手段,以防止当地产生暴乱,破坏社会稳定。总而言之,“国家”的概念进入改土归流后的土司社会,以及将土目群体由“土司权威”的代言人变为“国家”的代言人,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十分有趣的过程。所以,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司社会的权力变动以及“国家概念”与“土司权威”的角逐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可是,该书作者在研究清代土司问题时,太过于注重制度层面上清政府对西南边疆的行政区划、民族分布以及治理土司的方针政策,忽略了基层社会的诸多冲突与制衡,从而失去了对清代改土归流后基层社会全面把握的机会。这不失为本书最大的遗憾。

但是,瑕不掩瑜,成臻铭的该部著作对如今土司研究的贡献无法磨灭。该书对当今土司研究领域正逐步形成的“土司学”的专门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该书向读者阐明了“身/家/国/天下”这一粘连结构下土司区是如何由“因人设官”到“因官设衙”再到“因衙掌权”转化的,为相关研究者深入讨论土司区内部的“土司/家族村社”层面提供了理论武器。所以,该书是现今土司研究者的入门必读,也是正在深入研究土司问题的学者们的优秀参考书籍。

[1]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4-35.

[2]张凯,伍磊.清代土司制度“过程-事件”的动态考察:李世愉先生《清代土司制度论考》评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杨庭硕,杨曾辉.“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4]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83-216.

猜你喜欢

归流土司西南
“潮”就这么说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Country Driving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