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那叫一个X”再探

2018-03-19尹若男

关键词:主观性构式形容词

尹若男

关于“这/那叫一个X”,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张伯江、方梅[1],唐雪凝[2],赵雅青[3],朱玲君、周敏莉[4],韩雪[5],林忠[6],甄珍[7]等),主要涉及其构式义、构式成分、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但是,对于构式义的概括还不够全面,有关该构式的来源和成因有待进一步探讨[7];对于该构式的平行构式“这/那 X”有所提及,但关于二者的推衍关系解释不明确。大多数研究注意到了“这”“那”的不对称性,但关于不对称的原因的探讨不尽详细。笔者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对构式“这/那叫一个X”进行考察,概括其构式义,分析其成因、生成机制、该构式与“这/那X”构式的相互关系,并对2个构式中“这”“那”的不对称性进行解释。

一、构式义

“这/那叫一个X”是一个表示主观评价义和主观程度义的典型构式,主要是说话者从主观视角对某一主体性状的高程度进行的判断及评价。整个构式的表达功能是强调和凸显“X”所承载的信息,在该构式中,“X”多为形容词,说话者在使用这一构式时,表达的是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带有明显的感叹语气和主观夸张色彩,言语生动活泼,易于达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从结构上来看,该构式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一是说话者所描述的主体,可以称之为话题;中间3个部分:“那”“叫”“一个”是常项,其中,“一个”常有一些变体,可以省略“一”或“个”,或者“一个”都省略;最后1个部分描述前面话题的性质或状态,是构式所突出的焦点。关于中间3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将在下文详细论述,这里先只谈第1个和第5个部分。

话题部分通常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指称人或事物项。如:

(1)张烁那叫一个乐呵呀,好久没挨骂了,听着亲切。

(2)大帐里分两排落座,当中拼起来的一溜长桌,菜肴那叫一个丰盛。

除此之外,话题部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有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和小句等。如:

(3)砸人那叫一个准啊。就像是流氓打架一般。

(4)其他意甲强队非平即负,踢得那叫一个不在状态!

(5)一支队本来就有许多是土生土长的南庄人,帮自家人干活,那叫一个利索。

“X”部分的构成成分,我们可以从音节和语法功能2个角度来看。从音节角度分析,根据我们所考察的语料,双音节占多数,这与我们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现状是相适应的。如:

(6)回来了,天气有些小冷,而且那个小风吹起来凉飕飕的,那叫一个“痛快”。

可以进入该构式的还有一些单音节词。如:

(7)周围更多的人加进来劝架,嘉宾席上那叫一个乱。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三音节及以上的成分。如:

(8)看来若是比吝啬和守财的德行,自己和斐大差距那叫一个不比天高比地厚啊。

从语法功能角度分析,构成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名词,也可以是短语、成语,或是网络流行语。

(9)慕容容根本没空理吴天,转过头去继续盯着股市的走势,神情那叫一个专注。

(10)格格心里那叫一个害怕,祈祷着肚子里这位是闺女张小满不是儿子张小冬。

(11)即便是傻子也听出欣然对张强的好感来了,马兵的心中那叫一个羡慕。

(12)自然知道眼前这两位是什么人物,马上就彬彬有礼,那叫一个礼貌。

(13)人家那叫一个淑女,真的!

(14)担心中毒不治,去医院皮肤科挂了个专家号,那叫一个人多呵!

(15)下午去图书馆在茫茫书海中找到了我需要用的两本书,那叫一个有成就感呐!

(16)她还哭,那叫一个伤心和委屈,真不是装出来的。

(17)刚才看了下英语阅读和完形的答案,那叫一个惨不忍睹,那叫一个不堪回首。

(18)花生酱的配料更是亮点,拌在汤头里,那叫一个赞啊。

(19)在鸵鸟园水上乐园的教官和同学们,那叫一个High!

据考察,进入该构式的形容词居多,但在形容词内部,进入该构式的性质形容词多于状态形容词。这可能与状态形容词自身语义特征有关:状态形容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程度义,而该构式本身就带有主观程度义,重复使用会造成语义重叠,就会显得累赘;比如:一般我们不说“那叫一个红彤彤”;能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主要是部分心理动词,如:例(10)—(11);能进入该构式的名词主要是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如:例(12)—(13),且能进入这个构式的名词多数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与该构式的程度义有关;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及联合短语也能进入这一构式,如:例(14)—(16);进入该构式的成语也带有程度义,如:例(17);新兴的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进入该构式,如:例(18)—(19)。

能进入该构式的“X”的成分如此庞杂,但在语义上仍有共性,即都具有性状义和可度量性。上述各类成分无一例外都具有这2个语义特征,与该构式的构式义高度契合。

二、构式成因及生成机制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8]。

“这/那叫一个X”构式所传达的基本内容是话题与对话题的性质与状态的描述,所以对应该构式的普通句式应该是一般的描写句。如“小薇的身材那叫一个丰满”的基本意义就是“小薇的身材(很)丰满”;“菜肴那叫一个丰盛”的基本意义就是“菜肴(很)丰盛”。描写句中,说话者在对主体的性质或状态进行描写的基础上,也表达出对主体强烈的主观情感,包含对其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说话人为了满足这种表达上的主观化需要,表达时就必须采用一些新的特殊形式。为了更好地表达句子语义,凸显句中焦点尤为必要,因为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上述描写句的句子焦点是表示主体性质或状态的成分,即句中形容词,且属于常规焦点,要想使其得到凸显,就必须构建一个新的语用结构来把它从原句式中提取出来。新的语用结构的构建过程也是主观化的过程,这除了能更好地满足语用需要,还符合说话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要构建一个新的语用结构,一般首先要有一个话题,重复原句主语不可取。第一,只是单纯重复旧有成分,专门性不强,不能起到很好的凸显作用;第二,当主语是动词性结构等复杂成分时,相对较长,将其重复就不够简洁明了,既会造成表达上的累赘,又不利于快速将焦点呈现出来。所以选择一个代词更好,而且此时代词“这/那”作为表定指和近指/远指的指示代词的意义已经泛化。根据张伯江、方梅,意义虚化后的“这/那”有时起抽象化的话题作用[1]。当表达主体是名词性成分时,“那”可以看作复指原句主语,但是在谓词性主语里“那”可以理解为该谓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神情或样子,即指称事件[9]。

总之,在这个构式中,“这/那”作为指示代词的功能已经弱化了,它们在全句中充当话题的作用,所指示的对象是某种抽象的性质状态。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构式中,“那”的出现频率远高于“这”。

“叫”在这里属于从判断动词转化而来的辅助性强调标记,意义已经虚化,不再表示言说,而表示“我认为”“我想”类意思的“知域”[10],属于由“言域”向“知域”投射的主观化过程[11]。现代汉语中的“是”也有类似功能,所以有个别该构式的句子中的“叫”也可以用“是”替代,但为什么多用“叫”而不用“是”呢?笔者认为理由如下:第一,该构式凸显说话者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叫”与“是”相比,口语性更强,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在用法上,“是”更侧重客观程度,不太容易主观化。第二,“叫”在北方口语中有比较常见的特殊用法,即位于谓语成分前表强调[12]。而且在北京口语中,“这/那叫 X”构式比“这/那是 X”更常用,所以这里也更倾向于用“叫”。

“一个”在这里语义已经虚化,失去了原本表示数量的意义,在构式中起独特的强调作用。王力认为,数目字当中“一”的用途最广,单位名词中“个”的用途最广[13]。随着其高频使用,为了满足丰富的交际需求,意义就更容易虚化,产生了许多其他用法。王力在列举“一个”的活用法时,其中有一种就是“表极性的形容词”,如“打你一个知道”[13]。我们认为此构式中的“一个”或许来源于此。即便语义虚化,“一个”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本数量结构的意义和用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名词化的作用。周一民认为,这一构式中的“一个”是一个名词化的标记,同时“一个”还有表示夸张语气的作用[14]。“一个”可以将该构式中的性质或状态个体化,该构式表示的是说话人对高程度量的主观评价,所以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性状程度的确定性,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一个”还可以进一步增强该构式的主观性,张伯江、李珍明曾指出,判断句“是 NP”与“是(一)个 NP”相比,“是 NP”倾向于一般表达,“是(一)个 NP”倾向于主观性的表达[15]。

总之,主观性是该构式形成的一个关键诱因,整个构式的生成机制就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三、平行构式“这/那X”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典型构式“这/那X”,其中,“X”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形容词和部分心理动词。如:

(20)我看报纸跟他们掐起来心里这高兴,不让他们撒野,反正咱们解放军也是闲着。

(21)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擦的泪,那熟练那专业。

(22)“可惜你们没看见我怎么抽那胖厮的。”瘸子笑说,“打得那惨,真是惨不忍睹。”

这与上文探讨的构式在意义与功能上十分相似。张伯江、方梅曾指出,在北京人的语感里,这种“这/那+形”的用法跟另一种平行构式“这/那+叫(+一个)+形”似乎关系更密切,且“这/那+形”的用法来源于“这/那+叫(+一个)+形”[1]。 笔者赞同张伯江、方梅的观点。“这/那叫一个X”构式形成之后,随着人们的高频使用,“那叫一个”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其作用大体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此时“这/那”的指示义更加弱化,随着用法的固定,“叫”和“一个”的语义也愈加淡化,直至可以完全脱落,就产生了新构式“这/那X”。这里“这/那”的意义更加虚化,用于指示性状程度,大体相当于一个抽象的话题标记。

四、“这”“那”的不对称性

“这/那+叫(+一个)+形”和“这/那+形”用法里都是“那”多于“这”[1]。

首先,从语音角度来讲,这种用法和“这”“那”的发音有关。这2种构式里的“这/那”总是重读,即zhè/nà。“这”的韵母是/ə/,是中元音;“那”的韵母是/a/,是低元音。/a/的开口度大于/ə/,响度更大,有更强的语音表现力,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说话者自身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其次,和“这/那”作为指示代词时的语法、语用功能相关。“这”表近指,“那”表远指。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来看,这2个构式一般都倾向于描述非此时此地的人或事物的场景,评价主体并非处于当前话语场景,因此,自然更多地使用指称距离相对较远的“那”。且在使用这2个构式时,对于听话人来说,评价主体通常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是相对比较熟悉,可理解可识别的。根据杨玉玲的“熟悉度高低的对立”的观点,熟悉度高时,一般用“那”;熟悉度低时,一般用“这”。 所以这 2 个构式多用“那”[16]。

最后,从语法化的角度来讲,“那”的语法化进程快于“这”,这与二者生命度高低有关。Comrie、Foley以及Valin等人通过对多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从人的认知角度得出结论:近指代词生命度比远指代词高。生命度较低的成分更易于产生虚化变异,即更容易语法化[1]。生命度较高的“那”虚化程度更高,用法更广泛。二者在这2个构式中都已高度虚化,大体相当于抽象的话题标记。殷树林指出,作为话语标记,“那”的使用频率高于“这”[17]。所以,当在语用中需要使用标记性成分时,相对于“这”,人们自然更倾向于选择“那”。

但凡事无绝对,在所考察的语料中,尤其是微博等网络语料,2个构式中“这”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范围也更加广泛。这可能是由于“那叫一个X”的高频使用而日趋泛化的结果。

五、结语

笔者从构式义、成因及生成机制、平行构式“这/那X”以及“这”“那”的不对称性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典型构式“这/那叫一个X”进行了探究,力图从一些新的角度对该构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近来“这”的使用频率升高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据语料分析发现,“这/那叫一个X”的变式用法不同于常式,例如:“她女人起来,真能把人给化了,美得那叫一个啊!爷们起来,又帅得那叫一个!”这里的“那叫一个”必须是完整的,任何一个成分都不得省略,否则便不成立。关于这个变式是否有研究价值,也需要进一步考察。

[1]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55-189.

[2]唐雪凝.试析“那叫一(个)X”[J].汉语学习,2009(6).

[3]赵雅青.强调感叹义的“那/这叫一个X”类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4]朱玲君,周敏莉.“那叫一个X”句式考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韩雪.“那叫一个X”格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3.

[6]林忠.口语句式的主观性表达:以“天气那叫一个冷”为例[J].外语学刊,2015(3).

[7]甄珍.现代汉语口语主观评议构式“那叫一个A”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3).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9]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2.

[10]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

[11]邓川林.“让/叫”的主观性用法及扩展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12]詹开第.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0.

[14]周一民.名词化标记“一个”构句考察[J].汉语学习,2006(4).

[15]张伯江,李珍明.“是 NP”和“是(一)个 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16]杨玉玲.“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7]殷树林.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语法化和使用的影响因素[J].外语学刊,2009(4).

猜你喜欢

主观性构式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