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建设:跳出文化危机与现实挑战的窠臼*
2018-03-19赖传辉于泉蛟
赖传辉 于泉蛟
(大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文化自负、文化自卑交织,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剧变与批判反思的历史演进;同时,西方殖民侵略带来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消解,形成了外源性与内源性文化危机并存的局面;加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造成了文化危机的历史惯性延续与现实挑战。因此,文化危机的历史惰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需要与必然。
一、文化自信建构的问题与挑战
(一)历史惰性:文化自信建构的思想困惑
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继承,造成了文化自负、自满、骄傲的产生。中国历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有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精神思想,生成以儒道释合一的精神底蕴、以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为主的传统哲学等等。应当说,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当时人们自在自发的对社会的认同与自信,特别是在对外的交往中,凸显了这种自信与信念。但是,随着封建社会衰落的历史必然性显现,中国近现代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简单地说,对传统文化非理性的继承,出现了信任与认同异化的文化危机,文化自负、文化自满等文化观念与思想认识仍旧残存,文化自卑、文化不自信心理却突然激增。
出现文化自负、自满的思想困境,与封建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更与“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关联。几千年以来,农耕文明的内在结构稳定性与封闭性,造成了区域间、商业经济、人口等的交流与沟通困难,民,终生被封闭在家庭、村庄、山沟、河畔等天然共同体中……不必沉思、没有困惑与不解,家风家教、父辈的言传身教、周围人的示范等等,把传统、风俗、习惯、经验、天然情感等自在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熔铸到一代代日常生活主体的血脉之中。”[1]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清末期产生文化自负与自满、骄傲的思想意识,形成“天朝上国”意识和“中央之国”情结,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负骄傲和妄自尊大的心理就不足为奇。并且,明清末期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从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中国人民与世界间的交流、限制了世界与中国的沟通,加剧了文化自负、自满的产生。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观念的批判、反思,以及封建时代末期各种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又加剧了文化自卑心理的弥散。“中国人在屡遭顿挫中产生了对自身文化认知上的自卑,甚至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罪恶感和‘赎罪’意识。在中国这个历来以血缘为根本的宗法道德社会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居然已经发展到对自身血统的鄙视,足见文化自卑程度之深了。”[2]这种激烈冲突和文化批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顶峰,试图用“民主”与“科学”解救中国的文化危机。文化自卑心理的产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否定,甚至造成部分人丢弃了对民族文化的信仰,滑向了崇洋媚外的迷途。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已经过去,但文化自负与自卑继续影响着人们,随之衍生了崇洋媚外、盲从外国文化等思想。以西方之是为是、西方之潮流为潮流,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耋耋老矣、腐朽不堪,西方的文明才最为先进。相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持一种观望、不信任的态度。这些,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卑与自负,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怀疑,根本上就是文化危机背景下一种历史惰性的表现。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果不加以预判、商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文化危机问题,对文化自信的建构是十分严峻的挑战,甚至将危及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建构的认识误区
对文化自信内涵、基础、核心等的认识误区,阻碍了文化自信的顺利构建。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现一些认识误区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文化自信系统科学的认识,误认其特指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把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束之高阁;或者将文化自信误视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需要,忽视其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抑或将文化自信当成人对自身精神与行为方式的自信,偏离理性的科学的自信构建路径;甚至有的人荒唐地认为文化自信没有存在根据与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文化是不足以自信的。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源性上来说是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直观的、盲目的初始阶段,没有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原始的、初步的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错误认识,将阻碍文化自信在人们心理认知与文化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顺利构建。
思想多元化,造成对主流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文化自信的建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思想多元化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也可以说思想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必须警醒思想文化的多元性,造成对主导、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消解。见之于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怀疑与否定、提出思想完全自由化、全盘西化的说法与强调“传统文化国粹论”等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怀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对一党执政,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动摇社会主义根基。在此语境下,建构起文化自信所要面临与解决的问题就具有严峻性、挑战性。如何将文化自信广泛推介并促进人们认同与自觉树立,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思想建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文化自信的现实生成与发展,离不开对其本质属性和科学内涵的把握,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改变与深化,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提出新要求。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3]在既有的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转化,进一步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产生变化,文化主体精神需求凸显出来,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现阶段未能满足这种需求,造成了美好生活与现实状况的差距。文化自信建设能否确立并保持发展活力,究其根本,就是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状况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西方文化侵袭:文化自信建构的现实挑战
近现代史上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侵袭,是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的产物。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将中国视为原材料与消费的市场,屡次发动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帝国主义国家见其武力难以完全统治中国,从1858年《天津条约》取得了自由传教的权利开始便明目张胆地进行文化侵略,试图从思想上控制中国人以达到殖民整个中国的目的。应当说,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造成当时的中国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批判、怀疑乃至否定,阻挠着他们寻找民族与国家的出路。贺麟先生说道:“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4]这种文化危机,虽然因为新中国的建立有所消弭,但是西方文化试图“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分裂社会主义中国的幻想仍阴魂不散。
当代,西方文化的殖民与侵蚀更加具有隐匿性、诱导性,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基于现代信息和大众传媒技术,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电影、论坛等形式,兜售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试图操纵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与心理。人们这种“脆弱而盲目的自我文化认知很容易被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所干扰进而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利用,最终使我们消极地否定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从而步入西方颜色革命的圈套。”[5]换言之,西方采取更加具有隐匿性、诱导性的形式、策略,从“历史终结论”到“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到“价值观外交”、“亚洲繁荣之弧”到“C形包围圈”,通过文化殖民和价值观围剿制约中国,[6]干扰和影响中国人民原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追求,造成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怀疑,严重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社会与国家的稳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期,预防西方文化的侵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包括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发展;文化自信的确立,便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最终从根本层面影响社会主义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因此,防范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应对西方文化的侵蚀与破坏,文化自信自身面临着理论考验与实践检验。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本身便是应对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唯有人民群众都构建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方能自觉自为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恶意侵蚀;而逐渐形成到最终确立文化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科学、不现实的。总之,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原因与颠覆现实的意图,都充分表明其妄想破坏社会主义中国的决心未曾改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文化自信带来最为紧急与严峻的挑战。
二、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探寻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批判继承
实现由文化自负、文化自大到文化自信的历史转变,需要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的历史定位。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显著标志,在于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下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民族个性。这种民族个性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显而易见,对待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与怀疑或过度相信与一成不变坚守,是非理性的态度。进一步说,必须转变封建农耕文明模式下以自然主义与经验主义为特征,着重伦理道德关系等形成的历史文化惰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封建的落后因素,但一定要否认历史文化传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反,抛开传统文化消极落后的因素,便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自信建设的历史基础。在此境遇下,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应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构筑着中国人民鲜明的民族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批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从文化危机到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既然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造成文化自卑心理,而积极辉煌的文化底蕴又容易走偏到文化自负、文化自满等文化危机之中,那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批判与传承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当怀疑、批判、否定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封建农耕文明模式下的消极落后的文化因素,防止这些阴暗、腐朽的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形成对传统文化失落、失望而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7]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保持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焕发生命力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为消弭文化自卑、文化自负等带来的文化危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既怀疑、批判又继承、弘扬的理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建构与实践生成
实现文化危机的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自负、文化自卑等造成的文化危机,很大部分源自于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换言之,当封建伦理纲常关系与道德失去社会基础的支撑后,虽引进资本主义思想,但思想文化仿佛失去了核心理论、根本思想。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变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8]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革命与文化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说,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式,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解决文化危机问题、培育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来把握,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与文化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才能建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并消除文化危机问题。
实现文化危机的解决,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生成,归根结底来说,还是要回到生产力、经济基础上面来。文化自负、文化自卑等心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生成,也必定要在现实社会生产实践中解决。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危机心理源于对历史文化的焦虑、失望,根本来说是对现实生活境遇的不满或者对未来的迷茫。因此,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经济基础的进一步拓展,成为解决这种文化危机的根本途径。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经济进一步繁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分的物质生活基础,才是消除文化自卑、自满、自负的根本途径。同样,形成这种文化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足与亟待完善。这就要求,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发展,建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模式,将文化自负、自卑等心理,在实践中检验、消弭。这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生成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可行方法。
(三)西方文化的辩证批判与吸收借鉴
辩证地批判西方文化,是我们抵制侵蚀与破坏的前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9]资本主义文明亦不是一蹴而就,是强烈批判与反思社会现实与文化的结果。文艺复兴批判神性对人性的专制,开启了高扬人性的时代,宗教改革把“上帝”拉回世俗人间,法国启蒙思想家则通过理性、社会契约等的建构把理性主义原则运用到社会运行机制之中,最终确立了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在西方的统治,开启了工业文明时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及其文化,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必要借鉴和汲取资本主义有益文明的,但又不可以盲目照单全收,犯全盘西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错误。应当说,我们应该坚持辩证的方法论态度,一方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西方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之间,确立起西方的技术理性与人本主义精神,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寻求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需要批判与否定西方文化中具有剥削、压迫、欺瞒人民的文化糟粕。所以,确立起一个基于理性认识和科学对待西方文化的辩证方法论,是我们抵制其文化侵蚀与殖民的前提。
我们应当对西方文化批判地汲取,增强文化自信的世界格局。毛泽东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借鉴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10]可见,汲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借鉴资本主义确立其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历史经验,逐渐摸索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性与民本精神,从思想领域内在地驱动文化生成与创新发展。其次,借鉴资本主义物质的、制度的建设成就,从中不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批判、反思、辩证对待,是我们汲取西方文化成就的重要方法。批判、否定西方文化中消极落后的部分,揭示资本主义文化殖民的现实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其剥削的本质。另外,面对挑战,我们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培育与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建立自觉自为的文化自信,增强抵制诱惑与侵袭的能力。因此,对西方文化应辩证批判对待与吸收借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应对文化侵袭与破坏,以它的文明成就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生成与建构文化自信的世界性视野与格局。
总之,来自历史文化残留的文化自负、文化自卑造成的主导文化模式的认同危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侵袭、文化殖民,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自信建构造成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批判、反思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地位,促进文化自信在实践中的生成与发展。同时,辩证批判与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是抵制其侵袭与破坏的重要前提,亦是建设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具有世界视野和格局的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