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疫病防控或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关于四川藏区扶贫攻坚战的思考与建议

2018-03-19牟登育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包虫病牲畜藏区

牟登育

(四川省农业厅兽医兽药处,四川 成都 610041)

1 四川藏区牧民现状

四川藏区地处长江、黄河源头区,位于川、藏、青、甘、滇五省(区)结合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属凉山州)。其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资源丰富,其中甘孜、阿坝两州天然草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四川藏区总面积超过52%,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藏区拥有独特的“绿水青山”,在蓝天白云雪山下,草原连绵起伏一望无垠,牛羊成群结对星罗棋布。然而,四川藏区32个县(市)均为贫困县,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战区,四川藏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29.406万人。守着“金山银山”的藏区牧民群众,却长期以来穷困不堪。

2 动物疫病是牧民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畜牧业“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四川藏区草地面积超过52%,每年牛羊饲养量超过800万头(只),畜牧业是无可替代的农业主导产业,然而当地畜牧经济却一直发展缓慢,除养殖方式传统、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环境恶劣外,动物疫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藏区防疫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缺乏,牧民防疫意识淡薄,致使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及其它常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被忽视,“夏饱、秋肥、冬瘦、春死”成为恶性循环,牲畜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效益下降,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藏区牧民群众致贫的一项重要原因。

四川藏区32个县(市)全部为包虫病疫区,由于包虫病主要在多种动物间循环传播,畜间包虫病源头防控却未能及时跟进,致使人感染包虫病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甘孜州被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确认为世界棘球蚴病的发病中心,全州因病致贫人口3.84万人,其中因感染包虫病的人群超过1.2万。另外,四川藏区也是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流行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畜牧产业发展,更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

四川藏区牛羊腹泻、消瘦、流产等情况较为普遍,据早前文献资料记载,四川藏区有内外寄生虫近230种,肝片吸虫病、囊虫病、线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球虫病等为该区域流行的主要体内寄生虫病,同时,蝇蛆病及螨、蜱、虱、蚤等体外寄生虫病也普遍流行,严重影响了畜牧生产效益,而近10年针对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主要原因是当地兽医体系和基层防疫体系薄弱,并缺少相关研究项目经费保障。当地牧民受防疫知识水平局限,一般情况下牛羊不到临死不问医,部分牧民简单采取一些驱虫药物治疗,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有好的效果。

藏区牧民以“畜多为荣”,注重牛羊数量而忽视个体品质,牛羊长年养殖而不出栏,商品化率不足20%,不仅降低了养殖效益,制约了当地畜牧经济发展,更带来其他系列问题:一是饲养周期大幅延长,加大动物疫病感染传播几率,牲畜产能降低,人畜共患病流行。二是草地牲畜超载严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加剧了草地退化进程。甘孜州天然草原退化面积已超过可利用草原面积80%。三是牧民养殖积极性和养殖习惯受影响。由于牲畜肉用价值不能及时体现,牧民依靠奶、绒作为牛羊养殖的主要收入,藏区“人与犊牛抢奶喝”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部分地区牦牛品种退化严重,另有部分牧民已放弃养殖,有的贫困村半数以上贫困户均为无畜户,仅依靠政府补助,或采挖虫草及采集野生菌等维持生计。

3 动物疫病防控可作为四川藏区畜牧业扶贫的突破口

畜牧业在四川藏区具有重要地位,是实施产业扶贫攻坚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而当前畜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是动物疫病困扰和牲畜商品转化率低的问题。为此,建议全面加强动物疫病源头防控,在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以动物疫病科学监测数据为基础,强化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强制扑杀淘汰染疫畜,降低疫病传播几率,提高牲畜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促进牲畜商品化,推动农牧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3.1 依托专业机构全面普查,摸清藏区牲畜动物疫病感染基数 由当地兽医管理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协作,以县(市)为单位,对辖区内牲畜感染包虫病、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对肝片吸虫病、囊虫病、线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球虫病等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切实摸清不同病种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状况。

3.2 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 对发现的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及时拔除疫点,严防传播扩散。

3.3 对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的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处理 在全面落实人、畜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依据《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的通知》(农医发〔2016〕35号)相关规定,由于包虫病仅感染牛羊肝肺等脏器,强制扑杀的染疫牛羊仅需对病变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牛羊肉可销售食用。

3.4 对寄生虫病的处理 对流行范围广、群体危害大的蛔虫病、绦虫病等寄生虫病,全面实施针对性驱虫。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种流行程度,科学制定驱虫方案,由兽医管理部门组织对所有牲畜进行定期驱虫,并跟踪监测寄生虫病控制情况及对牲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3.5 淘汰老龄牛羊 降低畜间动物疫病传播机率,减少草原承载牲畜压力。

通过实施上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可降低藏区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传播机率,缩小流行范围,增加畜牧生产效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可促进牲畜出栏及肉品开发利用,带动当地食品加工业发展;降低草原牲畜负载,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刺激农牧民进行科学养殖,降低对牛羊产奶收入的依赖,进而保护地方优势畜种;可直接增加牧民养殖收益,尽快脱贫致富。多项比对实验结果显示,实施驱虫后牛羊增重效果显著,膘情增加超过10%,可增加牧业效益约40亿元,若牛羊产仔率、成活率提高2个百分点,则可增加牧业效益近5亿元,死淘率降低1个百分点,可增加牧业效益约2亿元,按2015年监测甘孜州牛羊包虫病平均阳性率6.58%计算,强制扑杀淘汰牛羊约50万头(只),可增加藏区牧民直接收入约20亿元。一户牧民贫困户每年淘汰出栏1头牦牛或3~4只羊即可实现脱贫。因此,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或可成为四川藏区扶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

猜你喜欢

包虫病牲畜藏区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