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2018-03-19刘露芳山东省平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73300
刘露芳 (山东省平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3300)
猪传染性胃肠炎(英文简称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胃肠道疾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但主要引起2周龄内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周龄内仔猪高病死率(通常为100%)为主要特征,从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病猪的粪便、乳汁、呕吐物、鼻液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的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再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特别是密闭、湿度大、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有些成年猪感染后症状不严重,处于带毒状态,当应激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重新排毒感染其他猪。
1.2 传播途径 健康猪与病猪及其排泄物接触或食入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哺乳仔猪通过吃发病母猪的乳汁被感染。
1.3 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他动物对本病不易感,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发病率与年龄关系不大,但死亡率与年龄关系尤为密切。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很高,日龄越小,死亡越快。10日龄内仔猪的死亡率为100%,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生长育肥猪或成年猪发病几乎没有死亡,但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率降低。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12月至次年3月,天气聚变时易发,以冬春寒冷天气较为严重。主要以暴发性和地方流行性两种形式发生,在新疫区传播迅速,呈急性暴发,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性或间歇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2.1 哺乳仔猪 潜伏期短,多数为15~18h,有时1~2h,传播迅速,数日内波及全群。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发生剧烈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为黄色、绿色或白色等,内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泡沫,腥臭;随即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严重口渴,常到母猪食槽内急切饮水;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极度衰竭,行走不稳而被母猪压死;即便存活的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成为僵猪。
2.2 育肥猪或成年猪 潜伏期多为2~7d。随着猪日龄的增长,对本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猪个体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不同,被毛粗乱,颜色发暗,皮肤因脱水而缺乏弹性;普遍厌食,有的食后不久就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样粪便,腹泻呈喷射状;有的症状比较轻微,仅采食减少而无腹泻现象或仅排软粪;有的母猪与患仔猪密切接触后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个别怀孕母猪发病可导致流产。
3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乳凝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小肠内充满白色、黄绿色液体和灰黄色饲料,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而无弹性,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组织学变化是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肠上皮变性、脱落,黏膜固有层内可见细胞浸润。
4 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须进行实验室诊断。由于本病与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临床症状都以腹泻为主,很难区分,要仔细鉴别诊断。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一组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猪流行性腹泻发病季节性较明显,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成年猪和仔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成年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仔猪有部分死亡,应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可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或病毒;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病多为幼龄。
5 防治
5.1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确保哺乳猪舍的温度达到要求;(2)采取免疫接种,目前较为常用的疫苗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接种,经后海穴注射,免疫后1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维持到断奶后7d;(3)坚持自繁自养,必须购入时应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种;四是消毒,一旦发现本病应用1%~2%烧碱溶液、10%漂白粉溶液、10%~20%热草木灰水及0.5%~2%甲醛溶液等进行立即严格隔离消毒。
5.2 治疗 猪发病期间要适当停食或减食,及时补液。在患病期间大量补等渗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可使较大的病猪加速恢复,减少仔猪死亡。不能饮水的病仔猪应静注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氯化钠+庆大霉素+5%碳酸氢钠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也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灌服;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常用的肠道抗菌药有痢特灵、链霉素、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