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稠油弱凝胶调驱动态调控技术研究

2018-03-19

特种油气藏 2018年1期
关键词:井距成胶产液

张 宏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0 引 言

海外河油田是以注水开发为主的普通稠油油藏,由于油水黏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主力油层已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低效或无效循环[1]。弱凝胶调驱技术结合了聚合物驱“改善油水流度比”和调剖“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双重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矿场实践,成为改善稠油油藏驱替状况的有效方法[2]。

2010年,在海外河油田主力区块海1块开展弱凝胶调驱,在精细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反七点、150 m小井距调驱井网,采用净水+杀菌+除氧技术提高弱凝胶成胶率,并不断优化注采结构和注采参数,有效提高了弱凝胶驱替的波及体积,取得了区块产量增、含水降、递减缓的开发效果。

1 油藏基本情况

海外河油田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南端,其弱凝胶调驱主力区块——海1块为2条断层夹持的断鼻构造,构造简单、平缓,地层倾角为3~8 °,油藏埋深为1 650~2 100 m,含油面积为5.9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 227×104t。调驱目的层为东营组二段,平均油层有效厚度为11.2 m,油层分布较稳定,连通系数达到87%。储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9.1%,平均空气渗透率为633×10-3μm2。50 ℃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为496 mPa·s,属于普通稠油。

海1块于1989年7月依靠天然能量,采用300 m井距、三角形井网投入开发,1990年6月进行边部温和注水开发,并通过部署加密调整井,砂层连通系数由300 m井距的55.8%增至220 m井距的76.8%。1999年开始细分层系全面注水开发,采用不规则面积注水,平均井距为180 m。2003年油藏步入“双高”开发阶段,注水三大矛盾突出,水驱效果变差。截至2010年,区块共有100口油井,88口正常生产,日产液量为1 990 m3/d,日产油量为276t/d,含水率为86.1%,采油速度为0.86%,采出程度为35.6 %,标定采收率为41.7%。

2 弱凝胶调驱调控技术

2.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更加分散,如何量化剩余油分布显得格外重要[3]。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油层条件、井网、注水方式等,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油气藏中流体的渗流过程,是目前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4]。应用CMG-STARS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研究区进行开发动态跟踪模拟,将油藏沿纵向划分为17个小层,选取网格在平面上为角点网格,数值模拟总节点数为120×80×17,共163 200个。

结合各小层砂层有效厚度、储层物性及数值模拟剩余油饱和度分析可知,海1块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各小层含油饱和度已大幅度下降,注水井周围呈现大范围水淹,现阶段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厚度大、连通性和物性较好、原始储油量较多的工区中北部地区。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注采井间、构造高部位或微构造高点、断块北部大洼断层附近,多呈点状或窄条状分布;纵向上受储层物性差异影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尚未射孔动用,或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程度低的薄差层。

2.2 调驱井网井距设计

海1块储层属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主,河道宽度为100~200 m,沉积相带变化大。注水开发期间平均注采井距为180 m,局部最大可达450 m。由于注采井网不规则,导致调驱开发后油井受效不均匀。应用谢尔卡乔夫公式(式1、2)[5],根据相渗曲线、水驱特征曲线确定出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综合经济分析法考虑井网密度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计算极限井网密度和合理井网密度,并利用曲线交会法确定弱凝胶调驱合理井距为150 m。

ER=EDe-af

(1)

(2)

式中:ER为采收率,%;ED为驱油效率,%;f为井网密度,口/km2;a为取决于储层及流体特征的系数;K为油藏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2;μo为原油黏度,mPa·s。

综上所述,按照反七点法井网、150 m井距的原则,对原注采井网重新规划调整,部署开发20口调整井,其中6口注入井,14口生产井,同时3口老井转为注入井,3口老井转为生产井,水驱控制程度由75.6%提高到82.6%。

2.3 弱凝胶成胶率研究

弱凝胶的成胶性能包括成胶时间、成胶强度和弱凝胶的稳定性[6]。成胶率是衡量弱凝胶体系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确保取得较好调驱效果的必要条件[7]。海1块弱凝胶体系室内配制完成后,初始黏度为400~700 mPa·s,60 ℃环境下15 d内可成胶,成胶峰值一般出现在7~15 d,15 d平均成胶黏度为7 595 mPa·s。2011年6至8月和2012年5至8月,弱凝胶黏度达不到配方要求且成胶率出现明显波动,平均成胶率仅为75%。通过对药剂质量、配制水质、配制环境、配制工艺4方面18项因素逐一排查(表1),认为成胶效果变差是由于聚合物氧化降解,主要受水中溶解氧量、温度、光照、还原性离子等多种因素影响。

表1 影响凝胶体系成胶因素明细

室内实验表明,加入除氧剂硫脲可有效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成胶黏度明显提高,7 d后黏度达到19 355 mPa·s,远超同期未加除氧剂样品的黏度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调驱现场加入硫脲15 d后,成胶黏度仍大于12 000 mPa·s。同时,对配制用水进行净化和杀菌处理后,体系黏度分别提升至12 010 mPa·s和9 000 mPa·s,体系成胶稳定。因此,通过“净水+杀菌+除氧”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得成胶率由75%增至90%以上,解决了弱凝胶调驱成胶不稳定的技术难题。

2.4 注采参数优化调整

2.4.1 注采强度调整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针对海1块凝胶调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的注入强度为3.1 m3/(d·m),产液强度为1.16 m3/(d·m)。生产中根据调驱井组采油井受效差异,结合沉积相带的变化,进行针对性调整。对位于主河道的注入井控制注水,采油井控制产液量,累计实施37井次,控制无效注水量为4.7×104m3,无效产液量为3.6×104m3;对位于河道间的注入井加强注水,油井有效提液,累计实施45井次,增加有效注水量为5.6×104m3,增加产液量为4.3×104m3。通过以上调整,有效促使地下液流转向,从而提高注入聚合物的波及体积。

2.4.2 注入浓度调整

一方面弱凝胶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对地层中的高渗透通道产生封堵作用,使后续注入水绕流至中低渗透层,起到调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交联强度不高,弱凝胶在后续注入水的推动下,在高渗透通道缓慢地向地层深部移动,产生类似聚合物驱的驱油效果[8]。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单井组增油与注入压力上升速度的关系(图1),确定弱凝胶调驱注入压力合理上升速度为0.8 MPa/月。以此为依据,对注入井配方浓度进行优化调整,累计实施52井次。

以海10-20井组为例,该井初始注入压力为1.2 MPa,注入前置段塞(凝胶+体膨颗粒)后压力升至6.3 MPa。注入浓度为0.20%的主段塞,初期注入压力上升速度达到1.1 MPa/月,将注入浓度下调至0.18%后,井组累计增油曲线出现明显拐点(图2),当注入压力接近调驱方案设计压力12.5 MPa时,再次下调注入浓度至0.15%,井组调驱效果持续转好。说明根据注入压力情况及时调整注入聚合物的浓度,将注入压力上升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更有利于弱凝胶体系向地层深远推进,充分挖掘井间剩余油。

图1 单井组累计增油与注入压力上升速度关系

图2 海10-20井组累计增油与压力变化关系

2.5 注采结构调整

为了通过弱凝胶调驱更好地挖掘层间、层内剩余油,在数值模拟17个主力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分析,进一步认识各主力小层的动用状况,确定潜力层。对油井采取调补层、卡封出水层、回采潜力层等措施,加强薄差层剩余油挖潜。结合吸水剖面分析结果,通过分注加强低差层注水,限制强吸层注水,累计实施65井次,改善了51个小层(共75.3 m)吸水状况,剖面改善率达到88.9%,水驱控制程度由82.6%增至85.1%,水驱动用程度由79.6%增至83.2%。

2.6 完善动态监测体系

油藏动态监测是提高油田采收率、做好油藏调整的基础工作,贯穿于油藏开发的全过程。海1块弱凝胶调驱过程中,对油层动用状况、含油饱和度、凝胶波及状况、地层压力、成胶黏度等方面进行重点系统监测,累计监测312井次。按照具有连续性、同一性、可对比性的原则选择监测井,做到横向与纵向兼顾、单井与井组结合,综合评价调驱效果,指导调整工作。海12-22井共生产5个小层,由调驱前后的产液剖面对比情况可知(表2),调驱前只有33、34、36号小层出液,调驱后生产小层逐步得到动用,产液量由11.7 m3/d增至17.3 m3/d,含水率由94.3%降至82.2%,日增油量为2 t/d。表明弱凝胶调驱封堵了高渗层,使低渗层得到有效动用。

表2 海12-22井产液剖面测试分层产液量与含水情况统计

3 实施效果

海1块弱凝胶调驱累计实施23个井组,其注入压力平均上升4.6 MPa,累计注入混合液达到138.98×104m3,平均注入0.22倍孔隙体积。井网加密调整后对应油井85口,通过综合调控,取得明显增油效果,共69口油井见效,见效率为81.2%,日产油量从调驱前的153.8 t/d增至峰值271.0 t/d,日增油量为118.0 t/d,累计增油12.1×104t,综合含水率由88.8%降至83.6%,由图3计算可知,区块自然递减率由16.2%降至1.5%,采收率提高5.8个百分点。

图3海1块弱凝胶调驱日产油量与含水率变化曲线

4 结 论

(1) 普通稠油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应用弱凝胶调驱技术可以达到降水增油的目的,有效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2) 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合理规划井网,确定了适合弱凝胶调驱的反七点井网、150 m小井距,是弱凝胶调驱动态调控技术的重要基础。

(3) 较高的成胶率、合理的注采参数、及时的调控手段是确保弱凝胶调驱成功的前提条件。

[1] 韩树柏.稠油油藏可动凝胶+活性水调驱技术[J].特种油气藏,2010,17(1):90-93.

[2] 张迎春,赵春明,刘歆,等.水平分支井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1,23(1):118-122.

[3] 陈元千.现代油藏工程[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32-135.

[4] 韩大匡,陈软雷,闫存章,等.油藏数值模拟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238-240.

[5] 豆支冬,李顺英,张梅菊,等.谢尔卡乔夫公式在胡7南断块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13(1):129-130.

[6] 陈铁龙,周晓俊,唐付平,等.弱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41.

[7] 肖磊,孔昭柯,王琦,等.河南油田有机铬交联体系配方及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3):70-78.

[8] 王克亮,王风兰,李群,等.改善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7.

猜你喜欢

井距成胶产液
疏松砂岩油井合理产液量算法研究及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渤海中低温油藏调剖体系筛选评价研究
P油田油井产液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AM 单体缓凝调堵剂的研制与实验评价
考虑压敏效应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研究
弱凝胶深部调驱配套工艺技术优化
志丹油田双707井区水平井开发及井网部署方案研究
影响牛心坨油田交联聚合物成胶效果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