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广东丹霞山景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018-03-19张清军王尚九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丹霞山集约土地利用

张清军,王尚九

(1.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升格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依赖资源禀赋进行简单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旅游业要实现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201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发展“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40年将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高度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土地是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础要素,旅游用地集约化是实现集约型旅游的关键环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及规模化发展,旅游用地需求也急剧膨胀,出现了旅游产业多元化和旅游空间分散化发展趋势[1]。旅游用地规模增长与用地指标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当前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策方面,如张杨[2]、段景艳[3]、褚福慧[4]、王兆林[5]等分别以武汉、丽江、郑州及铜梁县为例开展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纵观已有成果,研究对象侧重地市级及县域级尺度,评价结果也只能粗略反映区域旅游用地总体集约利用度。旅游用地的主体是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提高旅游用地集约度的主要途径是景区和景点用地。目前,景区用地集约利用方面的成果相对有限,且存在定性成果多、定量成果少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区为例,深入研究景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管控措施,可为地方政府制定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1 旅游用地及其集约利用内涵分析

1.1 旅游用地的内涵界定

关于旅游用地的内涵,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与之相关的概念很多,如旅游地、旅游区土地、风景区用地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旅游用地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般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指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土地,风景名胜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从事科学活动的地域。王万茂[6]认为旅游用地泛指各种不同规模、形式和特征的旅游风景地域,具有2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所在地,二是指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张娟[7]认为凡是具有游憩功能的、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都属于旅游用地。目前,旅游业“综合性产业”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新的业态不断出现,生态休闲、文化体育、城乡建设等诸多产业也都具有了旅游功能,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兼具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双重特征。总而言之,旅游用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可以被旅游业发展所利用的全部土地。

1.2 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农地的研究,城市化及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得国内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集中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毕宝德[8]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对城市土地的“精耕细作”,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模式。吴智刚等[9]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开发应是传统土地集约开发内涵的升级,应遵循公有化、话语主导、多元化、和谐化、时序化五大原则。叶新才等[10]认为旅游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包括旅游区土地的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深度、精细程度、效益以及合理的旅游区布局和产品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土地集约利用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过渡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产品体系及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挖掘景区存量土地,适度扩大景区用地规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对于景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集约度较高的景区可以适度增加旅游用地的供给;对集约度较低的景区,应严控新增用地,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加大投入—产出力度,提高旅游用地的综合效益。

2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工具。AHP方法对求解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由于AHP方法在检验比较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上比较困难,而且修改比较判断矩阵相对复杂,于是人们将模糊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入了AHP,出现了Fuzzy AHP方法[11-12],Fuzzy AHP方法基本原理如下:

(1)确定评价目标集U,U={U1,U2,…,Un};

(2)确定评价因子集V,包括2个步骤:确定准则层因子V={V1,V2,…,Vm}及对应指标层因子集Vm={Vm1,Vm2,…,Vmh};

(3)计算指标权重,包括准则层因子及其对应指标层因子集权重,计算过程可分为3个步骤:

步骤1:构造判断矩阵。分析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P=(Pij)m×m,其中Pij表示i元素与j元素的重要性比较。特征向量ξ满足式(1)。

Pξ=λmaxξ

(1)

式(1)中,λmax是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满足式(1)的ξ为矩阵P的特征向量。

步骤2:计算权重向量。基于判断矩阵P,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ξ,将ξ归一化处理为特征向量ω,ω中各分量的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

步骤3:一致性检验。通过公式(2)、公式(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2)

(3)

式(2)中,λmax为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的阶数。式(3)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越小,表示一致性越大,若CR<0.1,表示该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修正判断矩阵。

(4)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及等级集合,确立模糊关系评价矩阵R。

(5)确定综合评价结果。将ω与R相乘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A,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常见最大隶属度方法来评判综合评价结果A。

(4)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东经113°36′25″~113°47′53″,北纬24°51′48″~25°04′12″之间,面积292 km2,是广东省面积最大、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1988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5项国家级称号,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由丹霞山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仙人迹景区、飞花水景区及锦江、浈江风光带组成,目前仅对外开放丹霞山景区。丹霞山景区是核心区,规划面积36 km2,由长老峰、翔龙湖、阳元石、锦江游览区组成,也是本次评价的对象。

3.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采用实地调查及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部分数据来源于丹霞山管委会年鉴资料。

4 丹霞山景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实证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及原始值

目前,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可供借鉴。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反映旅游用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还要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原始数据的可获得性。依据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2-5],遵循全面、科学、主导、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表1)。

表1 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原始值见表2。

表2 2016年丹霞山景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原始值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评价过程

4.2.1 确定评价目标集U={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2.2 确定评价因子集 步骤1:确定准则层因子集,V={V1,V2,V3}={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步骤2:确定指标层因子集,V1={V11,V12}={景区管理投入强度,景区基础设施投入强度};V2={V21,V22}={单位景区用地接待旅游人次,景区开发利用率};V3={V31,V32,V33,V34,V35,V36}={景区地均年收入额,景区地均旅游从业人员,景区旅游资源吸引力,景区游客满意度,景区植被覆盖率,景区三废处理率}。

4.2.3 计算指标权重 步骤1:确定准则层因子指标权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3个准则层因子V={V1,V2,V3}={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标权重,判断矩阵P如下:

按照式(1),求得判断矩阵P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3.0092,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4660,0.2565,0.8468]。按式(2)计算矩阵阶数n=3,RI=0.58,由式(3)计算得CR=0.0079<0.10,故判断矩阵P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归一化得:

0.4660/(0.4660+0.2565+0.8468)=0.2970

0.2565/(0.4660+0.2565+0.8468)=0.1634

0.8468/(0.4660+0.2565+0.8468)=0.5396

步骤2:确定指标层因子集权重。(1)土地投入强度对应指标层因子权重:

按照式(1),求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2,其对应土地投入强度指标的特征向量为1=[0.3162,0.9487]。此时,λmax=2=n(P1的阶数),故判断矩阵P1为一致阵[13]。将1归一化为1=[0.25,0.75],土地投入强度的权重分别为0.25、0.75。

(2)土地利用程度对应指标层因子权重:

按照式(1),求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2,其对应土地利用程度指标的特征向量为2=[0.3162,0.9487]。此时,λmax=2=n,故判断矩阵P2为一致阵[13]。将2归一化为2=[0.25,0.75],土地利用程度的权重分别为0.25、0.75。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应指标层因子权重:

按照式(1),求得判断矩阵P3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6.1225,对应的特征向量为3=[-0.7642,-0.5003,-0.2010,-0.1280,-0.3188,-0.0855]。CI=0.0245,n=6,RI=1.24,CR=0.0198<0.10,故P3具有很好的一致性。3归一化为3=[0.3825,0.2504,0.1006,0.0641,0.1596,0.0428],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825、0.2504、0.1006、0.0641、0.1596、0.0428。

由上述计算可知,准则层因子和指标层因子的权重见表3。

表3 准则层因子和指标层因子的权重

4.2.4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等级集合,确立模糊关系评价矩阵R邀请旅游、土地、经济、地理、规划等方面的专家20人,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分级,整理专家统计结果(表4)。

表4 模糊综合评价等级

由表4可知,土地投入强度的模糊评价等级矩阵为:

由表4可知,土地利用程度的模糊评价等级矩阵为:

由表4可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模糊评价等级矩阵为:

4.2.5 确定综合评价结果 由式(4)计算得A1~A3:

整理上述计算过程,丹霞山景区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见表5。

表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3 评价结果分析

从目标层看,综合评价结果隶属于“适度利用”等级,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丹霞山景区土地利用的现状。从准则层看,土地投入强度因子尚处于“适度利用”水平。目前,景区有管理人员27名,年均管理经费投入在486.52万元,基本可以维护正常运转,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景区在人员及经费方面尚需加大投入。景区基础设施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旅游公厕改造升级工程,包括长老峰票站旅游公厕、长老峰别传寺厕所、菜籽坝旅游厕所、翔龙湖后码头厕所、翔龙湖道观厕所、阳元山厕所等;二是景区旅游道路、步道改造工程,包括翔龙湖旅游步道改造工程、长老峰别传寺旅游步道改造工程等;土地利用程度因子隶属于“集约利用”水平。根据《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景区年控制游客容量为1000万人次,2016年丹霞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62.12万人次,距离规划的最大目标容量差距显著,单位景区用地接待旅游人次指标尚属于“粗放利用”级别。景区土地利用率虽然达到了95%,但通泰桥片区部分景点尚待开发。由于丹霞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距离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景区地均年收入额和景区地均旅游从业人员两项指标均为“粗放利用”等级,导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因子尚处于“适度利用”水平。

5 建议

为了推动丹霞山风景区尽快由成长型向成熟型转化,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5.1 认真执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完善土地监管机制

严格执行《丹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建立景区旅游用地监管长效机制:一是要坚持“总体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选择合理的开发时序,不能遍地开花。要开发一片,收益一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对景区土地加强监管。凡不符合规划、可能造成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对已建成并可能对地质地貌景观造成破坏的建筑设施,应按规划限期治理或逐步迁出;三是进一步加大景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景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修缮人行步道、防护栏杆等基础设施。

5.2 加大景区旧村落改造力度,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丹霞山风景区旧村落可以分为3种类型:缩小型居民点、控制型居民点、聚居型居民点。旧村落改造应注重保持原有的祠堂、古树、广场、水塘、小桥等传统特色,重点增设公共配套设施,要改善卫生条件及居住环境,适当增加村内开敞空间,注意对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结合树林、池塘边等空地建设小型公园绿地。对于居民点外迁的聚居地,应就近适度集中规划建设新村。新村规划应与相邻风景区规划协调,满足田园风貌保护以及风景区保护和建设需要。

5.3 扩大景区旅游从业人员规模,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按照风景区发展规划,主营第一产业,禁营第二产业,适度发展第三产业。主营第一产业,就是鼓励村民从事农业耕作、水产养殖和农副业生产,扶持发展观光农业;适度发展第三产业就是限制除旅游服务业以外的产业发展规模,对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也应当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基础,以风景区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实行科学选点、规模适度、合理布局。风景区内严禁各种工业生产。重视整个风景区的乡村田园环境整治和风光培育,结合服务中心和服务村的建设发展乡村休闲和乡村服务,逐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1] 徐勤政,刘鲁,彭珂.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0(7):54-61.

[2] 张杨,严金明,石义.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33-36.

[3] 段景艳.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 褚福慧,杜葵.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丽江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17-2120.

[5] 王兆林.县域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重庆市铜梁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3):162-169.

[6]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张娟.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8,10(1):63-68.

[8]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 吴智刚,袁振杰.旅游发展背景下土地集约内涵研究:以广东巽寮湾和海陵岛滨海旅游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2):143-149.

[10] 叶新才,吕宾.旅游区土地集约利用初步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0(8):15-16,33.

[11] 李柏年.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 谢荣见,梁樑,李小东.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长三角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1):100-106.

[13]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2-263.

[14] 张清军,尚国琲,梁旭.河北临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171-175.

猜你喜欢

丹霞山集约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仁化·丹霞山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情系丹霞山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