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流行与防控
2018-03-18李春来王珊珊
李春来,王珊珊
(1.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动物检疫站,吉林 松原 138000,2.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畜牧站,吉林 松原 138000)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曾被冠为猪蓝耳病、猪繁殖失败综合征、猪不孕与呼吸综合征等10个病名,至1992年在猪病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才确定其病名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本病流传很广,危害比较严重,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病原体是有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呈球状,根据其形态及其基因结构,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现有两个血清型,分别叫Lelystad病毒(LV)和ATCCVR-2332(VR-2332)病毒。传染源:自然宿主是家猪、野猪,传染源是病猪、带毒猪。传播途径:水平传播,主要是消化道和生殖道途径;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精液传播。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家猪、野猪。当前流行特点:季节性明显,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以繁殖障碍型、呼吸道症状多见;感染造成免疫抑制多见。
2 临床表现及病变
因导致本病的各病毒株差异很大,造成病猪症状不尽相同。但均以高热、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和仔猪及生长育肥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其中急性型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淋巴结和肺部,弥散性间质性肺炎,肺肿胀,时见胸腔内有淡红到血色的积液;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和出血、肿胀等症状,切面浸润多汁,肺门淋巴结出血、大理石样外观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肾脏肿大、出血,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见到肾脏布满出血点;肝脏实质弥漫性坏死呈黄白色。慢性型病变可见淋巴结呈大理石样,肺脏有不同程度的红或白色实变区,时与胸腔粘连;心肌营养不良。神经型:部分病猪出现肌肉震颤或运动失调、后躯麻痹。繁殖障碍型流: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出生后仔猪先天性肌震颤、带毒致免疫失败及免疫抑制。
3 防控措施
培育无强毒感染猪群:猪场要自繁自养,严禁外购商品猪。如果必须从场外引进种猪时,进场前应进行免疫,待产生免疫后,方可进场。进场后还要进行隔离饲养2~3周,未见任何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经典蓝耳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净化工作。
强化饲养管理水平:要从动物营养、环境卫生、饲养条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猪只抗病能力。
切实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原则:发病时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封锁疫点,禁止出售仔猪,禁止生猪屠宰上市,禁止将未经处理的粪便、垫草以及与病猪接触过的物品排到场外。死亡的病猪应采取无害化处理,所在圈舍应彻底消毒。
药物防治:对经典蓝耳病,可根据季节变化等气候条件的不同,选用麻黄汤、桂枝汤、清瘟败毒散、银翘散等添加入饲料中,还可选用含有大青叶、板蓝根等的中成药添加入饲料中。同时应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饮水或饲料中可加入抗细菌药,但应严格遵守相关药物休药期的规定。
免疫:当前国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疫苗分为高致病性和普通猪蓝耳病疫苗两类,其中高致病性疫苗又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疫苗毒株来源有NVDC-JXAl株、HuN4-F112株、JXA1-R株、TJM-F92株等。
高致病NVDC-JXA1株灭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耳后部肌内注射。用法与用量:3周龄及以上仔猪,每头2 mL,根据当地疫情流行状况,可在首免后28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配种前接种4 mL;种公猪,每隔6个月接种1次,每次4 mL。
高致病HuN4-F112株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颈部肌内注射。用法与用量:建议只用于>3周龄健康猪,用稀释液将疫苗稀释成每头份1 mL,即每头猪接种1 mL,与猪瘟疫苗应至少相隔1周使用。
高致病JXA1-R株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耳根后部肌内注射。免疫期为4个月。用法与用量: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仔猪断奶前后接种,母猪配种前接种,每只猪1针头。阴性猪群,种公猪和妊娠母猪禁用。
高致病TJM-F92株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颈部肌内注射。用法与用量:用专用稀释液稀释成每头份1 mL,每头猪接种1 mL。
普通疫苗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活疫苗(R98株)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活疫苗(CH-1R株)。
R98株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肌内注射或滴鼻。用法与用量: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份1 mL,>7日龄仔猪肌内注射或滴鼻,1 mL·头-1,后备母猪和配种前母猪肌内注射,2 mL·头-1。
CH-1R株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苗:免疫途径:颈部肌内注射。用法与用量:适用于3~4周龄仔猪免疫1头份每头,母猪于配种前1周免疫2头份每头。
疫情处置:当发现可疑猪蓝耳病病猪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当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