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秋冬季常见中毒症的种类及防控
2018-03-18荆凤敏
荆凤敏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德惠 130300)
每年夏末与秋冬季节,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但当年的食物作物含水量比较高,如果收获、加工、贮藏过程中处理不当,易滋生各种细菌导致粮食发霉变质。亦或是加工后的饲料存储不当、雨水浸泡等导致受潮发霉变质。再就是有些毒素(如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在农作物正常的生长期中如密植、草多、氮肥不足、虫害等也可以形成致病菌。家畜吃了这样的饲粮后,常导致大群出现中毒病症,甚至死亡。秋冬季畜禽常见的三种中毒症简要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中毒
畜禽饲料中或多或少均含有黄曲霉毒素,被动物吸收后很快发病,主要侵害动物肝脏,导致水肿、出血以及中枢神经机能紊乱等。如果饲料原料中含有玉米、小麦、大豆、花生、薯类、谷物、鱼粉、肉类制品等,只要其中一种发生霉变,都可导致发病。低龄畜禽表现最敏感,它们采食量虽然少,但发病几率和致病率往往最高,有的刚刚发病,还未来得及治疗就已死亡。成年畜禽出现渐进性食欲减少,便干带血,虽能耐过,也很少死亡,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产奶量、产蛋率下降。本病猪最易发,其次是火鸡和鸭。
病原是剧毒物质黄曲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其危险在于不知不觉长期小剂量摄入。能够产生毒性的分株有四种,其中毒力最强的B1最为常见,危害性也最强。黄曲毒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畜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毒性比砒霜大68 倍。如果大量摄入可发生急性中毒死亡,微量持续摄入,可出现慢性肝损伤,体重减轻,生长停滞等。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中国对其在食品中的最高允许含量也有严格规定。
防控措施:杜绝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晒、脱水干燥贮存,平时要通常检查通风。对已经出现变色发霉的饲料,严禁饲喂。已经发病的畜禽,首先要更换新鲜的饲料,并对症治疗。如内服盐类泻剂,注射镇静剂,强心剂等。
2 镰刀菌毒素中毒
研究数据表明,在发霉的玉米中分离出的霉菌中以镰刀菌为最多,占比>90%。畜禽食用这样的饲粮后出现中毒现象,胃肠道有炎性或血性反应,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多在采食量大的青壮龄畜禽中短期集中多发,妊娠后期母畜易发生早产或流产;禽产蛋量下降。病初精神不振,呕吐,耳耷头低,走路不稳,拒食,饮水减少,肠音减弱或消失,腹泻,排血便。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沉郁、兴奋和意识障碍等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程短促,经过几个小时或者1~2 d死亡。
病原是镰刀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动植物体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不仅能在温热带土壤中生长良好,在严寒的北极和干旱炎热的沙漠中也能生存。镰刀菌真菌毒素种类较多,按毒性分为4 类,即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串珠镰刀菌素。该菌具有毒性强、污染频率高的特点,易侵染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等,在其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危害动植物。被其污染过的饲料常规加热仍有活性,无论酸或碱都很难使其失去活性。
防控措施:停止使用霉玉米饲料或霉草,阴雨天气注意保管好饲粮和饲草,应将其存放于干燥、通风处,晴天及时晾晒,以免发霉。饲养员要经常检查饲料饲草,饲喂时如发现有霉变的草料及时阻止进食。发现病畜应立即更换饲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服用缓泻剂清理肠胃,然后配合使用胃肠保护剂,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畜加用镇静剂。久治无效者,则予以淘汰。
3 龙葵碱中毒
秋收后的田间地头常有一些农户遗弃散落的马铃薯、未成熟的番茄或茄子等,被放牧的家畜采食后很快发病,轻者表现消化不良和胃肠道炎症状,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减退。重者呈神经症状,兴奋不安,运动失调,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全身衰弱,甚至死亡。妊娠母畜易流产,产乳量下降。主要发生于牛、羊等放牧家畜以及泔水猪等。
病原为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及茄子等茄科植物中,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能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和运动系统有抑制作用。未成熟的青绿色番茄、马铃薯和发芽后的马铃薯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龙葵碱,马铃薯藤中,除含有龙葵碱外,还含有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还原为亚硝酸盐也能引起中毒反应。
防控措施:消除病因,对症治疗。停止使用含有龙葵碱的马铃薯、番茄及茄子等喂牛羊和猪。检查余下马铃薯,把发芽、变色、霉烂捡拾除去后,低温避光存贮。杜绝使用泔水喂猪。治宜服用盐类或油类泻剂清理肠胃,配合使用护肝解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