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片形吸虫病的流行诊治与防控
2018-03-18胡春艳
胡春艳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德惠 130300)
牛羊寄生虫病发生较为普遍,一经染病牛羊轻者消瘦,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影响毛皮质量,重者死亡,往往给养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片形吸虫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反当动物为主的各种家畜的肝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严重的蠕虫病,俗称肝蛭病。人偶尔也可感染。本病多发生在低洼地、湖泊和沼泽等地带,南方春、夏、秋三季,北方夏、秋两季为主要感染季节。
1 病原介绍
片形吸虫有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两种。成虫形态基本相似,虫体扁平,呈柳叶状,是一类大型吸虫。虫卵为椭圆形,黄褐色窄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胚细胞。虫卵随感染动物的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泸主要是小蜗螺)后即钴入体内,经胞蚴、雷蚴,发育成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附着在植物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被牛羊吞食后,在消化道内幼虫脱囊,进入胆管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表面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
2 发病症状
患畜除表现消化功能障碍、营养缺乏的一般症状外,出现周期性的瘤胃臌胀或前胃弛缓,腹泻,行动缓慢等;如不及时治疗,最后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急性感染的牛羊,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包膜下有小出血点和曲折不规则的出血条纹(虫道),有时还可出现局部性膜炎(特别是牛)。
慢性病例,由于虫体在胆管中长期寄居,可导致胆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和肝实质变性。受损的胆管有的因高度增厚和扩张,呈灰色或白色索状或囊状膨大分布在肝实质中,内含污秽的胆汁和吸虫。在牛可见胆管黏膜因盐类沉积变得粗糙,有时胆汁变得浓厚黏稠。肝脏结缔组织剧烈增生,最后导致硬化。
4 诊断方法
活畜可取其新鲜粪便涂片镜下检查虫卵,或用水沉淀法镜检;死畜剖检,发现成虫易确诊。粪检可用反复沉淀法,效果较佳。肝片吸虫是一种柳叶状大型吸虫,成熟的虫体扁平,长达20~30 mm,宽8 mm,黄褐色。也可通过影像超声检查见胆道中有虫体,根据虫体形状及大小确诊为本病。
5 治 疗
发现病畜,应及时采用驱虫药进行救治。防治肝片吸虫最理想的药物是硝氯酚,用量每kg体重,内服:黄牛3~7 mg,水牛1~3 mg,羊3~4 mg。皮下、肌肉注射:牛、羊0.6~1 mg。本品治疗安全指数较低,用时必须根据牛羊体重精确计量,以防中毒。
碘醚柳胺:牛、羊7~12 mg·kg-1体重,内服。本品对成虫和8周、10周龄未成熟体均有很好疗效,但对6周龄虫体疗效减半。为彻底消除未成熟虫体,用药3 周后,需再重复用药一次,剂量同上。注射剂对局部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建议使用时尽量采取内服方法给药。
氯氰碘柳胺钠:用量每kg 体重,内服:牛5 mg,羊10 mg。皮下注射,一次量,牛2.5 mg,羊5 mg。对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和幼虫驱杀有良效。
硝碘酚腈:本品是国外传统使用的杀片形虫药物,注射给药患畜吸收良好,杀虫效果更佳。皮下注射,一次量,牛、羊10 mg·kg-1体重。本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联用,以免产生配伍禁忌。安全范围较窄,切不可过量使用。个别畜患可能会有局部反应,泌乳期禁用。
对重症病牛应设单槽专人饲养,多给温盐水,少给含脂肪饲料。驱虫3 d后,如仍拉稀不止,可应用磺胺脒、呋喃西林、黄连素或其他胃肠道消毒收敛剂。瘦弱和浮肿严重的病畜,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以维护和恢复肝脏功能,强心解毒。
6 驱虫及防控
对寄生虫病的防控,重在日常预防。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供水清洁,避免在低地或有死水的地点放牧。结合改善牧地排水灭螺或用化学及生物学方法消灭中间宿主,饲养水禽灭螺。多数寄生虫卵随粪便排出,故对粪便应严格处理,集中堆集发酵。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分区轮牧,使散布在牧地上的虫卵或幼虫在休闲期中死亡。为了防止内寄生虫病的蔓延,每年春秋两季要进行预防性驱虫。第一次在秋末冬初,或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后,预防动物冬季发病;另一次在冬末春初,牛羊由舍饲改为放牧之前,避免牛羊在放牧时散播病原;南方地区终年放牧,可进行3次预防性驱虫。驱虫后1~3 d,驱虫后羊群要在指定的草场上放牧(用过的草场需休闲1 年才可再用),以防止寄生虫及虫卵污染干净牧地,随后才可转移到一般草场,选择高而干燥的草地放牧,饮用清洁水,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