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湘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2018-03-17吴仕玉孟霏毛裕洁邓云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吴仕玉+孟霏+毛裕洁+邓云芳

[提要] 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如今,大湘西地区旅游扶贫虽初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难题不容忽视。本文探究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权力益贫、能力益贫、机会益贫、收益益贫、评价益贫等五种益贫机制,从而促进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益贫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6日

一、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早在2011年,我国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曾明确指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虽历经多年扶贫攻坚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效,但仍有逾7,000万贫困人口,而“十三五”中湖南更有465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湖南省发改委颁布的《湘西地区发展规划》更是指出,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湘西地区支柱产业。2016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中指出“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现如今,大湘西地区旅游扶贫已初见成效。就湘西州而言,2013~2016年期间,湘西州共实现27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减贫约35.42万人,其中,通过产业扶持脱贫人数达30.34万人,占减贫人口的85.65%。湘西州政府表示“到2020年,全州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把旅游产业打造成脱贫攻坚、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

大湘西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70余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景观、77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文化旅游资源占全省的41%,在旅游扶贫方面,占据着更多潜在的资源优势。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当前,大湘西地区已设立了151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现如今,大湘西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不容忽视。如何实现乡村旅游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采取“精准”的扶贫方法,构建更为完善的益贫机制,让旅游扶贫所带来的收益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是当前大湘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扶贫信息不对称。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轻易地获取有关旅游开发信息,如旅游开发的目标、过程、优惠政策及产生的影响等,导致他们无法对是否参与旅游做出合理判断。在大湘西地区部分贫困地区,也有大部分贫困户表示根本不清楚各级政府为旅游扶贫工作颁布的具体政策。此外,在现实中,贫困人口很少能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甚至旅游企业、开发商等决策者也多以公司机密不可外泄为由,拒绝贫困人口等非核心人员的加入。这些往往致使贫困人口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及合理的、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尚未建立统一的扶贫效益评估制度。大湘西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其中各地方政府依据行政区划,各自规划辖区内的生产力布局,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扶贫开发也难以统一步调。在各地的扶贫效益评估中,大部分学者主要针对个别项目进行研究,而缺乏全面、科学、系统的绩效制度和方法。另外,当前大湘西地区可研究扶贫信息大多停留在区县一级,而乡或村的数据难以全面采集,致使精准数据缺失,增加了扶贫绩效工作的难度,进而削减整个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益。

(三)缺少扶贫对象参与绩效评估机制。目前,大湘西地区大部分绩效评估工作主要根据政府工作数据和实地考察情况进行,而贫困人口切身参与到绩效评估的较少,同时缺乏配套的定期调查。在绩效评估工作中,大多是政府代替群众决策选择,实地考察也主要面向少部分群体,导致扶贫对象参与度低,也容易导致居民与村委会或居委会发生冲突,不利于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归宿,能够切身了解扶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非经济效益,而缺乏扶贫对象参与绩效评估机制,无法确保扶贫切实到村到户,也无法确保扶贫发展不偏离为贫困人口服务的方向。

(四)扶贫区居民受益不均的现象严重。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是否切实有效,但是贫困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当地贫困人口收益的增长。目前,大湘西大部分旅游地区都是采取“谁投资,谁获益”的方式。由于地理环境、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贫困人口整体的文化素质和发展技能相对较低,导致贫困人口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参与投资,大量当地贫困居民游离在旅游扶贫体制之外,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大多集中在少部分资本较雄厚的管理者手里。因此,大湘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依靠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获益的效果并不显著。

(五)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突出。相比于其他产业,旅游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要更多,在大湘西乡村旅游扶贫建设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出于各利益主体间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要求,逐渐衍生出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和利益冲突,而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必须依靠多利益主体间的共同合作,任何一方的退出都可能会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甚至影响整个扶贫工作的进程。目前,大湘西很多旅游地区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當地居民与政府、开发商、旅游者之间的矛盾已经对当地旅游扶贫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如何解决旅游扶贫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问题依旧是大湘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

三、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益贫机制

endprint

(一)权力益贫。权力益贫,即农民增权,通过建立贫困户参与决策管理机制,增加贫困人口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贫困人口的获利能力。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决策增权即决策民主制度增权、决策公开制度增权、决策责任制度增权,赋予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政策决策的权力和监督政策执行的权力,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感和风险感,确保决策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要通过信息增权,采取听证会、广播、公示栏等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准确无误地向当地居民公开相关信息,提高旅游扶贫信息的透明度和旅游企业经营信息的公开化,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参与乡村旅游的扶贫开发。

(二)能力益贫。能力益贫强调通过构建贫困户培训及能力提升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旅游扶贫参与能力。首先,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持、机制整合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实施对口帮扶和定点联系帮扶,为贫困人口提供资金、物质等援助,加大对居民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其次,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其旅游服务意识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而资金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当地居民,进行高层次、综合性培养,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建设人才。

(三)机会益贫。机会益贫是通過给予贫困人口更多发展机会,使其摆脱政府兜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深入了解旅游扶贫所带来的益处,增强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二是通过建立贫困户多元参与机制,根据居民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技术入股、人力入股和资源入股等方式,拓宽参与途径,让每一位贫困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到旅游扶贫开发中来,实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当地政府可釆取特许经营、划定经营范围等形式为贫困人口保留一定的份额,增强其市场进入能力。

(四)收益益贫。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经济利益方面需求的满足是分配的基础和根本。为满足各利益主体对收益分配的要求,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当地旅游资源所有者的基本权益,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容问题;另一方面贫困人口作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帮扶对象,在收益分配过程中,应在公平的基础上适当向贫困人口倾斜。在保障当地贫困人口基本的旅游分红和收入的同时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赋予他们基本的旅游决策权,维护当地贫困人口基本的权益,实现更好、更快的脱贫。

(五)评价益贫。针对评价益贫,首先,应成立专业的评估小组,从贫困户角度出发,了解当地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参与到整个评估体系中,广泛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准确、及时地对当地旅游扶贫效果做出精准的评价;其次,应着眼于当地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多指标、多层次、多方面地构建和完善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体系。此外,在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应综合多方面数据和信息,加快扶贫效果信息反馈的进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效益评估标准,有效开展旅游扶贫相关工作,促进当地的脱贫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Zeng B.Ryan C.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t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

[2]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3]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张值恒.整体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新湘论,2014.9.

[5]齐子鹏.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