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2018-03-17陈佳男索志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信力视域舆情

陈佳男+索志林

[提要]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是国家结构中一个特殊的行政层级,地方政府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关系到国家政府管理的发展和民众的健康生活,不可不慎重。为此,地方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以及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10日

一、引言

“互联网+政务”时代下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地方政府在我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我国中央政府与基层民众接触最广泛的政府机构,其公信力的强弱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共舆情事件频发,其中涉及国家社会治理、教育领域、交通运输、改革政策、公共安全等领域,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达到峰值,引起全国网络民众的广泛议论和关注,成为热度较高的地方性网络舆情事件。互联网舆情危机给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观自利性。地方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主要成员,其作用的发挥是以公共性为考量的,但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存在“捂”和“封”现象,回应不及时,信息公开慢,铸成网民对其的信任危机。具体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央政府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过程中,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地运行,建设政府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而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过程中,工作重点在于贯彻落实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之所以网络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具体实践中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采取维稳政策,等待统一口径而置民众的利益于不顾。严重违背了中央政府的目标,损害了民众利益,滋生不利政府部门的言辞,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降低;二是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介入网络舆情危机治理中,导致舆情危机治理中的民众权益均衡欠协调,民众遇到的问题困难不能很好得到解决,甚至受到重重阻力,这不仅严重损害民众的权益,还考量了地方政府的公权力,最终造成地方政府治理的悲剧。

(二)缺乏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任何一起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不同程度地吸引民众的关注度。这种关注会随着舆情事件本身的发展、相关媒体的报道以及地方政府的回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地方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回应至关重要。如果地方政府在舆情危机事件中没有主动发现问题、设置主题,及时回应社会的关注,就会引起地方政府被动辟谣的情况。可以说,互联网舆情危机中的民意调查是考量政府公信力是否不足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应对互联网舆情危机方面不能坚持第一事件的原则,缺乏主动引导舆论。对于舆情事件,如果得到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就可以把危机转化为安全,提升公信力;如果不能够有效处理,就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导致信任危机。究其原因,即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政府缺乏舆情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占据舆情信息披露主导地位,不能成为舆情最新消息的集聚地。在网络舆情背景下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有必要成為舆情危机事件的首位发言人,掌握舆情引导下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恢复媒体和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这些都将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三)信息公开不畅通。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上出现频繁的舆情事件,检验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此同时,公众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加强。舆情事件中的民意表达也成为考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但是,从互联网情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经常对社会或向上级机关“报喜不报忧”,为了地方政绩和自己的利益通常选择维稳政策,即为“捂住舆情事件相关信息、封堵舆情事件相关言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将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处理,相关信息将被虚假披露或信息披露不完全,最终导致媒体和公众陷入舆情事件信息的真空状态,地方政府进而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造成公信力缺失。网络舆情事件从事发到高潮再到平息的整个动态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回应态度和信息公开情况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媒体和公众舆论压力下才会公布舆情事件的完整过程。因地方政府不主动的态度以及信息公开内容的有限,最终致使舆情事件的严重化和政民矛盾不断的升级,地方政府公信力受损也极为严重,这些都无疑给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敲响了警钟。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常采取维稳政策,不正面回应,常常怕“惹火上身”,于是一再躲闪,扯皮推诿或闭口不谈。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方政府首要做的就是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以权威信息打消媒体和公众的疑虑,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增强民众对其的信任。此外,地方政府官员要对网络舆情作出判断,加强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和紧急处置能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尤其要重视涉及政府形象的舆情事件。地方政府也应该抛开私利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平等交流互动,积极采纳人民群众的合理建议和要求,消除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再一味地“捂、堵、藏、压”,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来,切实履行地方政府的职责,体现“民本位”思想,积极主动回应网络上的各种质疑和谣言,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赢取民众的信任,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endprint

(二)加强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应当利用自身的公共形象和公共权威,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积极探索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向,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应当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权,使网络舆论释放正能量。地方政府要在网络舆情的背景下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重视网络舆情管理,积极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正确的方向,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使得舆情相关报道更真实、更规范、更有说服力,还要注重培养“意见领袖”,让他们与网民进行交流,在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向网民说明地方政府处理舆情的初衷。这样才能将舆情真相还原给民众,真正做到与民众的良性沟通,真正取信于民,真切回应社会,缓解政民间的矛盾,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并支持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提升政府公信力还应做到对网络舆情加强监督管理,打击负面网络舆论,营造健康的舆情环境。然而,地方政府在加大网络监督管理时应真切做到通过法律手段,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这样才能维护互联网的正气。

(三)拓宽信息公开渠道。俗话说,真相被公之于众后,各种谣言才会不攻自破。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如果一味地沉默应对,舆情危机不但不会很好地解决,还会激化政民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舆情事态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众所周知,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有效规避虚假信息的最佳方式就是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实现政务透明化。对此,地方政府应顺应“互联网+政务”的趋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拓宽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来满足社會民众最广大的知情权。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是开放政务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平台。要坚持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加强地方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加强信息传播,及时回答群众的疑虑。信息披露无疑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人们对政府的了解越多,他们就越相信政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洁,谢金林.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能力建设初探——以云南“躲猫猫”事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6.

[2]祁晓婷,张宝生.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8.

[3]林楠,蔡乙华.网络舆情应对与政府公信力维护[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叶通贤.网络舆情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7.5.

[5]和诚慧.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7.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信力视域舆情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舆情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舆情
舆情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