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18-03-17费珏琼
费珏琼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桐乡 310021)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当时国际上最为成功的德国“双元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古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不是西方的学徒制就一定不适合东方的土壤呢?答案是否定的。和我国有着十分相似文化和技术的邻国日本在二战后为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却大获成功。这其中的缘由便是他们结合自身的国情对此进行改良,开辟了日本式“现代学徒制”的新路径,实现了西方学徒制的“本土化”。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去解读日本的职业教育,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和成效及其具体的实行方案,也有助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有效地展开。
1 日本的现代学徒制的前身
1.1 传统学徒制时期
日本“学徒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由被称为奉公人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或者在手工业者中实行的被称为“亲方制度”的技艺传承制度。这是“学徒制”的萌芽时期,在江户时期达到鼎盛。当时无论是商家对奉公人还是亲方对徒弟在文化知识、基础性商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种传统学徒制模式的奉公人制度具备传统学徒制的一般特点,如:培养周期长(一个顶级的奉公人培养时间可长达30 年),师徒之间关系亲密(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主从关系),实践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等。从局限性来看,由于早期的学徒制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出于商业活动和生产的需求促成,所以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轻学历培养重就业价值,缺乏对学徒的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规划的指导。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培养人数也只能限于小规模。学习环境上较为封闭,也有很多因师徒之间利益冲突导致的矛盾。
1.2 工厂学徒制时期
在明治时期,日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过渡期。一时间工作岗位激增,社会对技术人员大量需求,传统学徒制由于培养人数有限,培养周期长等原因无法满足这一紧迫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工厂学徒制是政府主导的,以快速培养出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学徒制,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开端,也是现代学徒制的萌芽。当时日本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在1893 至1904 年间颁布了十余条涉及包括农业、商业、水产业等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工厂学徒制的顺利展开。为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员首次提出了在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和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中的教育机构一起开启了“产学合作”的大门。
2 日本现代学徒制及特点
2.1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形成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产业结构的巨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学习西方的“学徒制”是当时时代的选择。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从解决生产力到提高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质的飞跃。同时在儒家思想的渗透和民族传统的影响下,日本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勤奋钻研的特质使得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前期的“工厂学徒制”有效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日本式现代学徒制”。
日本现代学徒制运用于职业教育方面根据主体不同可分为:学校占主导地位的学校职业教育;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教育以及以社会保障为主导地位的公共社会训练。
2.2 职业教育覆盖面广
从学校职业教育到企业教育再到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日本的现代学徒制渗透在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效。学校内的职业教育分为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等,这和我国的高职院校,各类技工学校类似,目的是培养出专门性的技术人才。企业内教育是员工在进入企业后仍通过多种手段持续性地给予或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培训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社会培训则为社会无业人员在学习各种领域的专业知识,考取职业证书等方面提供机会和专业指导,这对社会无业人员的就业和失业再就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教育模式使得日本职业教育更为广泛化、普及化,也更具灵活性,对提高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大有裨益。
2.3 职前职后教育的连续性
日本现代学徒制中最成功最具特色的应属重视职后教育这一点。东京大学的野田郁夫说过“如果说日本教育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再教育这个法宝。”这对日本的企业教育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在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特色基础上企业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完善,使日本的现代学徒制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申,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落到全民化的实处。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自我拓展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这不仅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于员工自身也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更能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这种良性的循环使得日本的现代学徒制渐趋成熟。
2.4 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产学研结合紧密
日本的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方面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彼此合作紧密无间,尤其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合作具体形式有产业界向大学投资,校企师资互通,企业委托学校开展科研项目等。由此途径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统筹规划并加以合理整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操练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实现“校企双赢”。日本著名的大企业如松下、日立、丰田都办有直接为自己企业输送专门人才的大学,没有办学条件的中小企业也都纷纷和大学联手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培训来提高竞争力。
3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到近几年提倡的“现代学徒制”在高校中的实施都是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水准不断完善和提高道路上的探索足迹。从2015 年开始,国家在高校中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截至2018 年,教育部总共选择了366 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目前初显成效的同时也遇到很多困难和瓶颈,很多方面亟需改善。
3.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目前与学徒制相关的法律很少,仅有《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几部。其中对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义务没有做硬性要求,也没有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性政策。缺乏约束力和无法调动积极性直接导致校企合作的根基不扎实。而且其中的法律规定不够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弱。日本在1958 首次颁布了《职业训练法》,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质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良,对培养目标和对象的要求十分具体和详尽。对企业无论是政策鼓励还是资金资助方面都毫不吝啬。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借鉴,政策上的支持和财政上的投入不仅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体现也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长远合作。
3.2 校企合作紧密结合
我国的高职院校也以各种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形式进行着现代学徒制的尝试,但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我认为学校和企业首先应当签订具体有效的合同来明确在职业教育中各自的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教学目标的和课程设定也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其次,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通过始业教育、企业访学等形式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岗位和职业有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证书的考取。大二、三年级时安排的实训活动要贴近岗位,由企业一线的师傅到学校进行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入企业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上岗实践操作,逐步达到毕业即能胜任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的目标。最后,教学效果也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客观公正地按各项标准给出科学评价。另外,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师傅也应定期交流、岗位互通,以达到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取长补短的效果。
3.3 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理念的纳入
从前的“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就业有门路,企业招人有保障”,对身处其中最为关键的“主体”——学生(学徒)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文关怀不够。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的提出和践行。日本式现代学徒制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反作用于企业的效益和进步。在我国在职业教育中也应对学生(学徒)多提供些职业生涯指导和自我素养提升的机会。使职业教育不是止于学校毕业而是渗入整个职业生涯。
4 结 语
日本现代学徒制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由散乱到成体系、由自发行为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几个阶段,在保留“传统传承”、“工匠精神”的学徒制精髓的基础上又发挥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其先进的法律、政策、制度框架和职业教育的连续性都值得现阶段的我国来借鉴。将学校教育与就业有效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无缝过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终身学习”理念贯彻其中,为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