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一

2018-03-17林家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张仲景温阳学说

林家坤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林家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萍乡 337000)

0 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总论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1]一书中,十分重视阳气学说,将“阳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始终,围绕阳气病变来解决所有临床问题。全书充满了“重阳、崇阳”的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2]。”可知阳气在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仲景重视阳气学说是与《内经》所说一脉相承的。

众所周知,阳气是能够赋予人体具有生命活力的一种特有物质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度量,但是其强弱可以由人的精神面貌、生命体征表现出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得其所则人长寿,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总量就是阳寿,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生从出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

人的身体只有在阳气的作用下,才能够变成正常的、健康的、有活力的。如果没有阳,只有阴,身体就是一具尸体。如果阳气不足,阴的运作就不会顺畅,身体就会生病。张仲景在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1]。”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息息相关,脏腑功能活动产生的阳气活跃在人体全身各器官经络穴道中,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所以要论阳气学说,必须与脏腑学说结合起来论。脏腑学说是一个很静态又没有活力的学说,它是唯一能够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的学说,但是中医的脏腑学说相比于现代人们对脏腑的认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中医没有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就是在这种互论中沦陷的,结果成了伪中医。

其实中医的博大精深在于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包括了脏腑学说,但是脏腑学说不能解释藏象学说。真正的中医要在藏象学说上下功夫!变化难极,玄冥幽微的阳气,是脏腑功能的具体征象。五脏六腑藏在人体内的功能,都是通过产生阳气,并且以阳气运行的模式表现出来。象的实质,其实就是阳气学说。论阳气,实际上是一个真中医的回归。藏象学说是中西医的分水岭,是中西医学在十字路口的拐点,向脏腑发展则会不知不觉的西化,路好走,但是一生的成就不大。向象学发展,则有一段好长的路要走,你要强迫自己学易经,学五运六气,学道学,学儒学,学佛学,路虽难走,但是一生都会很充实,真正可谓上可治国,下可疗疾,中可保身长全。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2]。”对于人体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体阳气要厚秘坚固,耗损要有度,如果阳气不能固秘,即耗散速度过快过大,那么人的肉体即生命形体就会衰老,生病,死亡。阳气指的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更重要的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元真之气。从生命理论设计来说,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天年,先天元真之气可以保证正常消耗128年。如果中间不出意外,都可以尽天年而终。但是由于运动过度,如职业运动员;情绪变化无常,如励志过度,强烈的欲望常常使人悲喜过度,身心俱疲,阳气同样耗散过度;再者房事过度,也会加快阳气的流失;至于夜生活频繁,迷恋上网,高热量食物,生活起居四季不分……等等,都是损耗阳气的万恶之源,所以现代人很少尽天年而终。《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告诫了我们保养阳气的方法:“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2]。”老子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这都是与中医阳气理论相通的。

什么是秘固呢?秘代表数量,是指多少之意,即人体内阳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先天元真之气)的总存量。固则表示稳定平衡之意。如果疏泄过快,不掌握分寸,那么阳气的秘固即阳气多耗散,密度不够,阳气平衡稳定人体脏腑功能的机制就会被打破,轻则生病,重则危及生命。我们可以用自然的水蒸气解释阳气,当密度小时散于空间,没有形体;当密度大时则为天空中飘散的云气;当密度再大时,就会转变为液态的水。张仲景用大量的笔墨论述水气、水饮、痰饮为患,不就是阳气的秘固出了问题吗?所以中医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医学,说什么中医是经验医学,全是这个人不懂中医的表现,尽显无知!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其要先贤祝味菊阐释最到位,其说:“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密[4]。”更关键的是《素问·生气通天论》已经做了进一步的说法,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2]。”因此可以用脏腑理论进一步阐明阳秘是人体正常功能发挥的标准,通过论述阳秘,进一步体验中医阴阳学说的真理性及实用性。使得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时发挥极大的作用。告诫人们不要简单地把阴阳学说当作分类学说来看待。

阳气病变的治疗准则就是秘固,只有阳气秘固,才能使阴阳平和,身体健康。阳气病变同样有着虚实寒热郁瘀滞等变化,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1]中,并不是单纯把扶阳、温阳、补阳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仲景对阳气病的论治是有广阔的空间。

1 温阳法

阳气病变的首要治法是温阳法,通过温阳法以恢复阳气的功能,是秘固阳气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所以说温阳法是用于阳气病变的首选方法。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阳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容易产生内寒,此时只需要温振阳气,即可以祛除内寒。一般多选用附子、桂枝、干姜、吴茱萸之类。五脏阳气若有不足,则根据哪脏阳气不足而选药各有侧重。如:温振心阳,代表方剂桂枝甘草汤;温振脾阳,代表方剂理中丸;温振肺阳,代表方剂甘草干姜汤;温振肾阳,代表方剂四逆汤;温振肝阳,代表方剂吴茱萸汤。

如果阳气病变影响到津液运行,形成水气、水饮、痰饮为患,则按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治疗[5]。如果临床表现为水饮为患,张仲景用桂枝与茯苓为基本配伍,形成苓桂剂类方治之。如:温肺化饮,代表方剂为大、小青龙汤及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心平气,代表方剂为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温脾化饮,代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温胃化饮,代表方剂为茯苓甘草汤;温肾利水,代表方剂为五苓散及真武汤。如果临床表现为痰饮为患,用生姜之辛、微温以健胃止呕化痰饮与半夏之辛、温以燥湿化痰止呕配伍,形成姜夏剂类方治之,如:小半夏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

如果阳气病变影响到血液运行,则:血凝初成,以桃核承气汤为代表方温阳下血;血寒阻经,以当归四逆汤温阳通经;痹阻肢节,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等温阳通络。以上是张仲景温法大概,比一般意义上的论治要详尽许多,很有临床实战价值。

另外,“温阳法”也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项重要原则被当今众医家认识并应用于临床。滕文静等[6]认为治疗肺癌应扶正为主,温阳益气为先。宋立家等[7]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及基础实验研究认为以温阳法为主的中医治疗是结合西医疗法防治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这样的一条线,即以阳气为主线,把所有的临床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免去学习经方之不易和困惑。

2 和阳法

阳气因为外来的原因出现了问题,阳气的运行出现了障碍,出现在哪里?主要出现在皮肤、肌腠,经络主要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造成经气不输、枢机不和的情况。在脏无他病的前提下,此时使阳气秘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阳法。

和阳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调和营卫法,二是和解少阳法。调和营卫是用桂枝汤,和解少阳是用小柴胡汤。这两个方可谓是经典方中的经典方。学会了用这两个方,那么中医水平基本上已接近上乘了。

桂枝汤是众方之祖,古方以此为胚胎者有百余方,其作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前可后,可虚可实,适用广泛,变化无穷。我曾经治疗一孕妇疟疾,寒热往来,西药又不能用,中药抗疟药常山之类又碍胎,怎么办?想到了桂枝汤,加上青蒿一味绞汁,掺入汤中,结果大获全效。所以说桂枝汤是经方中的名方,确无虚名。再说说小柴胡汤,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运行气血的作用,运用范围极其广泛。这两个方,其实都是在脏无他病的情况下,通过把运行在皮肤肌腠的阳气不和以及即将深一步导致少阳胆经不舒、阳气受阻的状态,通过调和营卫运行轨道以及深一层次调和三焦的办法,使得营卫俱和,三焦得通,津液因下,胃气因和也。和阳法是秘固阳气的上乘法,在兵法中属于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法。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凡事以和为贵,两不相欠,共同发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用在医学上,和阳法就呼之欲出了。

和阳法的本质还是暗助阳气,只是配方的时候兼顾了扶助后天产生阳气的脾胃之气,这体现在生姜、红枣、甘草上。临床上千万不要小看这组中药,就像两国交战,粮草先行一样,没有这组中药做后盾,前面你怎样折腾,都达不到和的目的。所以生姜、大枣、甘草这三味药,只要在方中同时出现,医者和的手段就昭然若现。重视阳气理论好说,但重阳气没有重胃气这个手段做后盾,全靠提升先天肾命元之气抵御外邪,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方法。中医厉害,一个好的中医知道留人治病,采用和的办法,也就是采用暗助阳气加上调整胃气的手段,用柴胡桂枝之类疏通通道,使邪有出路,正有扶助,达到一种营卫经络之气运行畅通的局面,使人体五脏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精神矍铄,健康活泼。

记得大学时期老师讲和法时,我们大多数同学似懂非懂,觉得很神秘,临床工作这么多年了,见过了也用过了,才恍然大悟,和法不就是暧昧之法么。表面上用一二味不痛不痒的药作主药,其实玄机还是在调动阳气的生化之源,使得阳气生生不息,这样一组合,和阳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玄机就是用生姜、大枣、甘草几味调胃之品。《道德经》说的好:“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这个妙就是在生姜、大枣、甘草三味药上。千万不要小看这组药,没有这组妙药,和阳之门是开不了的。这就像芝麻开门一样神秘又简单。

和阳法体现了中国文化,本身“和”字就是一张口靠着禾苗,就是“吃”,实际就是胃气啊!

猜你喜欢

张仲景温阳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