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序列的审美功能及其美学意义

2018-03-17刘晓慧

关键词:欣赏者节奏美学

刘晓慧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音乐序列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音乐序列一方面指音乐艺术表现的各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色、时值、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与配器等音乐内部组织的结构序列及其这些内部组织的呈现方式及其原则。一般而言,在美学原则上,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的形式法则仍然被视为音乐序列美学研究的基本美学法则。另一方面,音乐序列还指音乐曲目序列的组成,表现在音乐情绪起伏变化的审美特征与音乐审美接受的语境、生理、心理系统的动态循环过程。音乐序列既不是音乐作品内在结构的随意堆砌和排列,也不是囿于既定规则的机械安排,更不仅仅为了突破审美底线而造成的审美形式的标新立异,音乐序列的呈现既要遵循音乐内在基本规律、音乐审美功能,同时还要与音乐接受者的生理感受和审美接受心理相契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音乐序列是音乐艺术感性和理性的高度融合,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一、音乐序列研究的美学原则

在以往的音乐美学研究中,音乐序列的形式法则曾受到高度的重视,这与广义的音乐审美接受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从古希腊美学时代开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就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形式美的原则。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强调美的事物是数量关系的呈现,事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联系,由此,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重要的美学命题“美在和谐”。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论述中,音乐美学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他们提出,音乐艺术创作体现了充分的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1]这是古希腊艺术最早的美学思考之一,同时也是音乐美学中关于音乐序列问题的最早的理论探究。对于音乐艺术创造而言,对立与和谐、杂多与统一,体现了“寓整齐于变化”的普遍性的美学原则,这种普遍性的美学原则体现在音乐内部结构的规律组合上。如音乐结构上起承转合的句式;音乐主题的对比重复与变化;音乐在不同音域,采用八度、和弦叠加的重复模式;音乐主题的多次变奏以及主部与插部规律性的回旋结构,等等。音乐艺术创造中的“多样统一”使音乐艺术表现既丰富活泼,又充满秩序,是“‘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145在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审美表现中,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的原则还需要与具体的审美接受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乐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与音色的明暗等音乐艺术创造的具体形式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内化为音乐序列的美学呈现。“音乐形式均衡对称的规律,各种表现因素在音响运动中的平衡、对称、整体发展中的适当比例与各种因素有次序的交替的匀称原则,以及每种音乐要素的协调一致,对比变化中仍存在统一的基调与优势原则的和谐统一等规律都典型地反映了科学美的统一的和谐与对称、单纯。”[3]222音乐序列结构的特点不同,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电影音乐中,高音区不协调的和弦往往营造紧张、悬疑的气氛;低音区的不协调的音程往往营造恐怖、诡秘与阴森的氛围。庞大的乐队具有激动人心的气势,往往出现在影片的高潮段落;低回优美的旋律往往衬托轻松、舒缓的意境。音乐序列表现中的不同形式就像语言学中修辞对语言效果的意义一样,“语言对于心灵的作用,和药物对人身体的作用相似,不同的药物可以在人身上产生不痛的作用,不同的语言方式也能让人的心灵处在悲伤、快乐、恐惧,或迷惑麻醉的状态”。[4]在音乐序列的表现中,不同美感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影响也是不同的。积极的音乐使我们愉快;激昂的音乐带给我们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悲壮的音乐让我们陷入深思;舒缓的音乐让我们放松身体和心灵;幻想的音乐带我们进入梦幻一般的王国。这正体现了音乐序列的形式法则的美学意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指出,诗歌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词、和声和节奏。[5]语言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但在柏拉图看来,诗歌的表现必须有音乐和节奏的配合,而且节奏的好坏,在诗歌的形式层面就决定了诗歌的优劣。这也正说明了音乐序列中的审美形式法则影响的不仅仅是音乐艺术表现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决定艺术的品质和质量。不同的音乐调性、节奏、表情术语、音域、速度等所表示的情感特征是不一样的。大调明亮,给人阳光的感觉,让人充满力量和能量;小调阴柔、安静,让人平静下来,储存能量;长音节奏、大附点节奏多表示抒情色彩;小附点、舞曲节奏一般用来形容欢快的情绪;连线一般表示抒情连贯,跳音表示活跃;速度分为进行曲、舞曲和快慢中不同的速度等。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辅助语音”的例子,说的是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们听不懂他的“台词”,然而,他的声调是那样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到厅外大笑不止。原来,罗西所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6]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语言的音调、音量、节奏、停顿和转折等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特征。音乐的不可视性、无语义性、审美距离等因素也决定了欣赏者会从感性上依据音乐的音调、节奏、速度等形式特征来判断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这也是音乐序列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审美接受中的音乐序列

在西方现代音乐美学中,音乐序列的审美形式法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发展。在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思潮中,音乐序列的美学元素得到充分重视,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与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音乐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均衡对称的形式原则,从而拓展了音乐序列的美学研究,这主要是由于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多样以及在审美接受中的复杂表现决定的。“西方现代主义的音乐作品,只要做到理性的有序与感性的有序的统一,即便刚开始时传统的耳朵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还是可以适应并感受到美的。”[7]69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序列音乐,在音高、节奏、力度与音色上都采用了序列表现的手法,“正是这种被称为序列主义的音乐隐含着一种危机,即理性的有序与感性的有序之间脱节的危机”。[7]68序列主义音乐作品宣扬的标新立异形式,突破了人们的审美阈限,从而强化了音乐序列在审美接受上的特征。

在国内外,先后有不少学者对审美接受中的音乐序列提出各自的理论观点。黄自曾提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3]379张前提出,音乐序列的审美接受涉及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种心理要素;[8]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则将音乐欣赏分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3]379等等。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而言,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也是在欣赏者的欣赏活动、批评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音乐欣赏中,音乐的表现形式与主体的心理接受过程、生理循环系统相契合,主体更容易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情绪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这离不开音乐序列的审美表现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生理循环系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将能量注入,激活神经系统,延展释放能量和回收能量进行储存,就像日夜更替四季往返一样,经历春的萌发、夏的绽放、秋的收获和冬的储藏,身体在一张一弛、肌肉展开修复、能量上升回收中,实现血液流动顺畅,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正是音乐序列中节奏与韵律舒缓与升华、激荡与兴奋,使音乐欣赏主体的情绪随着音乐序列的表现进入、发展、升华与沉寂,获得舒适感与愉悦感。郭沫若曾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陵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惯着。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从一切平板的东西里看出节奏来。”[2]143音乐序列的表现影响审美接受的过程也正是如此,音乐序列中的节奏和韵律的美不在器物的层面,而体现在与主体审美接受心理的契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响在时间的起伏变化中,通过各个乐段、乐章有规律的组合与变化,形成音乐的整体结构,审美主体通过音乐的整体结构感受它所表达的艺术形象、情绪和情调。因此,音乐序列的审美表现既具有形式美的要素,同时又能在引起欣赏者身心舒展的愉悦情绪的同时,促使欣赏者融入对音乐作品的理性的解析和感性的解读,借助再创造和想象力,进入音乐的审美表现境界,实现个体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旋律简洁清新,就像一丝拂面的春风、一股清甜的清泉流向我们的心田。乐曲一开始,清新的旋律就能抓住欣赏者的心,旋律和力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欣赏者引入梦幻的世界;装饰音节奏就像清脆的小鸟叽叽喳喳叫醒大地,波音的使用就像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趟,唤醒我们沉睡的细胞,打开我们的心扉,将我们的心灵引向更为美好和明亮。

在审美接受中,音乐序列的审美表现引起的音乐表现形式与主体的心理接受的契合还体现在音乐接受主体情绪的发展与唤醒。情绪的发展是欣赏者进入音乐境界的重要阶段,是与音乐发生共鸣的准备阶段。音乐接受主体的情绪发展除了感受到了音乐的形式美、感性体验美之外,还能调动欣赏者的理性思维、想象创造,从而唤醒音乐接受主体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欣赏者情感更深入,音乐的意境氛围更浓。如1883年,年近六十的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春之声圆舞曲》,一段小引子乐句引出华丽敏捷的主旋律登场,强弱弱三拍子舞曲风格作为伴奏衬托,自由变化的节奏,主题多次再现,使乐曲带有回旋曲式结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的春天,仿佛在一个宽广、舒展的空间自由呼吸和起舞。随着音乐欣赏情绪的发展,欣赏者感官内收,完全沉静在音乐的境地,意识完全与音乐的节律一致,与音乐的意象融合,欣赏者进入音乐的境界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音乐与欣赏者互相渗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音乐序列的审美表现形式不知不觉完成了审美接受的过程。

三、音乐序列的审美功能与美学意义

音乐序列的审美表现是音乐艺术创造时的重要形式,也是音乐审美接受中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音响的流动和节奏韵律的感知使音乐艺术的审美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体现了音乐艺术中音乐序列的呈现原则与方式。在音乐艺术创作及其审美阐释中,这种音乐序列的美学思考不能忽视,音乐序列的美学思考既是一种审美形式发展的探究,同时更是一种美学接受理论的再阐释。在音乐的审美接受中,音响结构呈现的形式美,曲目排列的顺序符合欣赏者的心理期待并与欣赏者的情绪特点呈现相似性、互补性,从而展现了音乐序列的审美功能,具体而言,音乐序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序列审美表现中的情感修复功能。音响组织结构体现在速度以慢板、柔板和中板为主,小调特征,音色柔和,高音区清澈、透明,长旋律线条,音符时值较长,用人声、弦乐类乐器等手段表现。音乐序列所展现的不仅是音乐艺术特有的抒情旋律,而且在音乐艺术的审美接受中具有情感修复的功能,尤其当身体出现疲劳和精神懈怠时,欣赏具有深度情感修复功能的音乐,易于放松呼吸、肌肉、皮肤和表情,让人放下紧张的大脑和情绪,安抚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纯净身心,使我们的身体和心情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如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主旋律清静恬淡,装饰音使主旋律优美具有诗意,左手三拍子波浪式的伴奏音型,精致的伴奏织体,像轻柔的海浪轻轻拍打,旋律连续下行,像温柔的月光倾泻而下,衬托恬淡、宁静的夜色。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全曲贯穿均匀的三连音,高声部流露简单的旋律线条,低声部简单的八度音程衬托主题旋律。音符时值较长,表达舒缓优美的情绪。这个乐章的情感表现极其丰富,力度柔和,通过音域和节奏展现和声的色彩,在银色的月光下,细致而沉静地拨动人的心弦,表现出淡淡的平静,最后月色慢慢褪去。欣赏者在梦一般的幻想和冥想中放松心情。中国古典音乐的音乐序列表达也是最具深度修复功能的音乐,古琴的音色低回而又绵绵不断,在自然之景中塑造禅意的境界。中国明代古琴名曲《洞庭秋思》,以洞庭秋意为背景,欣赏者的情感犹如观洞庭之秋思潮起伏,历经岁月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清一色。优美的音乐序列表达吸引欣赏者的感官收摄,内心逐渐安静下来,渐渐进入音乐的柔和意境,身心得到修复,获得平静和安详。

其次,经典的音乐序列具有能量提升功能。音乐序列简洁明快的作品,节奏工整,速度多为小快板、快板形式,大调色彩,音色明亮,旋律欢快,强音、重音居多,多以和弦、八度音程,表现磅礴有力的气势。情绪表现为激昂、豪迈、雄壮威武,表演形式多以庞大的交响乐队伴奏,给人积极正面的能量。如舒伯特《军队进行曲》,作者为奥地利皇家卫队所作,乐曲的音乐序列具有明显的强弱对比,模拟军队和小军鼓的音响,生气勃勃,振奋人心;强有力的和弦、跳音和工整的节奏,形象再现了士兵们英姿飒爽的军姿。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乐曲一开始,音乐序列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朗朗乐观的乐思,音色明亮阳光,均衡对称的节奏,精巧而细致,主题反复在乐曲中出现,呈回旋曲式结构,将欣赏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其他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欢乐颂》,则是一首气势磅礴、意境恢宏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生活,向往共和的最高理想。欣赏具有这样音乐序列的作品,身体细胞积极活跃,情绪热烈,情绪感受力敏捷,血液和能量流动加快,身体能量得到提升。

再次,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一些音乐序列旋律短小精悍的作品音符时值较短,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为主,具有大量的装饰音、跳音和附点节奏,力度、音色形成强烈对比,速度轻快,往往能够平衡和调节欣赏者的情绪。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音乐序列的主旋律在全曲反复出现,活泼俏丽、风趣幽默,节奏紧凑,波音和装饰音使旋律更显滑稽。舒伯特《音乐瞬间》,音乐序列的表达晶莹剔透,节奏整齐,乐曲大量的装饰音和跳音使旋律轻快活泼、令人欣喜,乐曲呈现不加雕琢、自然天成的纯洁、自然之美。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全曲在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中展开12段变奏。变奏一和二采用了左右手十六分音符连续交替进行,变奏三和四左右手三连音交替进行,变奏五采用八分休止符,旋律轻快、俏皮;变奏六和弦和休止符有规律的交替进行;变奏七随着C大调音阶上行,情绪转向激动;变奏八调性转向C小调,音色柔和;变奏九转回C大调,左右手主旋律交替进行;变奏十左右手交叉进行,音色饱满丰富;变奏十一,柔板,附点节奏和大切分使乐曲音色温暖;变奏十二,三拍子小快板,右手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右手装饰音和颤音使乐曲呈现梦幻精灵般的色彩,愉快的旋律自然流淌。一些音乐序列轻松愉快的音乐风格使欣赏者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一些音乐序列悲伤的音乐则使欣赏者体验到伤感的情绪,如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是一首唤取欣赏者悲悯之情的作品,这是一首小提琴曲的经典之作,精湛华丽的技巧交织着荡气回肠的悲苦之情,曲中夹杂着的华丽技巧体现了这个民族能歌善舞、热情乐观的天性,也给曲目增添了不同的情绪色彩,同时如歌如泣的旋律也让欣赏者从中体验到了悲伤的情绪,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饱含了对吉普赛人苦难的深刻同情。

总之,音乐内部组织结构直接决定音乐序列的审美内涵,在音乐艺术审美中,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序列不同,对欣赏者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欣赏者根据身心接受的需要选择相应类型的曲目,按照生理、心理接受自己喜欢的音乐曲目,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修复功能、提升能量功能和调节情绪功能,联想随音乐驰骋,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更大地发挥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3.

[6]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81-82.

[7]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8]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2.

猜你喜欢

欣赏者节奏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留出想象的空白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外婆的美学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YOUNG·节奏
纯白美学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