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鸟类新纪录
——斑背潜鸭
2018-03-17邱宝鸿
姜 权 邱宝鸿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延边,133613)
在近年开展的长白山野生动物考察和监测工作中,科考人员拍下了大量野生动物生态照片,期间在对鸟类照片进行整理时发现,有1种鸟类疑似过去在长白山没有记录。该种鸟类的照片物种鉴别特征十分明显(图1),经核对《东北鸟类图鉴》[1]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等资料,确认是斑背潜鸭(Aythyamarila)。进一步查阅资料,斑背潜鸭在《长白山鸟类志》[3]和《中国长白山动物》[4]中没有记录,在其他有关文献中也未见报道,因此确认其为长白山鸟类新纪录种。
斑背潜鸭为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鸟类,无亚种分化,东北地区过去仅辽宁省丹东、大连、营口、锦州有分布记录,为旅鸟[5],1992年在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斑背潜鸭[6]。本次拍摄到3对斑背潜鸭,拍摄时间为2016年4月13日16:02,地点在长白山北坡二道白河的一个人工湖区(地理坐标N 42°26′05″,E 128°06′46″,海拔700 m),其他同湖游弋的水鸟还有红头潜鸭(Aythyaferina)、鸳鸯(Aixgalericulata)和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由于此后再未出现,因此应为迁徙途中在此短暂停歇的旅鸟。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部至东南部,是吉林省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7],近年来更不断有鸟类新增物种的记载或报道[8-13]。鸟类分布范围或迁徙路线的变化,与全球环境的变化有关,特别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14],同时也可能存在其他一些原因,如有分布而一直未被发现、随机扩散或迷失迁徙方向等。今后,将随着长白山野生动物考察和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分析鸟类新分布记录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为鸟类资源的保护和分析鸟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等提供基础资料。
图1 斑背潜鸭Fig.1 Greater scaup
特征描述:嘴铅灰色,头无羽冠或短羽冠,雄鸟头、颈、胸和尾部黑色,斑背(为满布黑白相间的波状横斑),腹和两胁白色;雌鸟体主褐色,头、颈和尾部色较深,围嘴基有宽白环。
[1] 常家传,桂千惠子,刘伯文,等.东北鸟类图鉴[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赵正阶.长白山鸟类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 高纬,盛连喜.中国长白山动物[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
[5] 赵正阶.东北鸟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 李连山,孙相吾,高继宏,等.吉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斑背潜鸭[J].野生动物,1993,14(2):27.
[7] 高纬,王海涛,方林,等.吉林省鸟类多样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1):80-94.
[8] 赵正阶,韩晓东,郑广田.红胸秋沙鸭分布新记录[J].野生动物,1988,9(4):45.
[9] 王日昕,周成武,曲岩.吉林省鸟类一新纪录种[J].通化师院学报:自然科学,1997(1):46-47.
[10] 杨兴家,金玄善.图们江下游湿地水鸟及其生态分布[J].动物学杂志,2000,35(5):26-30.
[11] 王绍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物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2] 米红旭,刘培奇,李枫.吉林省鸟类新纪录——黄嘴潜鸟[J].四川动物,2012,31(2):316.
[13] 陈庆红,张睿,黄炳军,等.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6):28-29.
[14] Jetz W,Wilcove D S,Dobson A P.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on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birds[J].PloS Biology,2007,5(6):e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