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穿山甲人工饲养常见疾病治疗和预防

2018-03-17蒙海峰

野生动物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穿山甲圈养寄生虫

徐 聪 蒙海峰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金华,321017;2.金华市野生动物园,金华,321000)

近年来,一种濒危至临近灭绝的野生动物——穿山甲(Manisspp.)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穿山甲因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被视为佳肴而遭到严重的捕杀以至于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1]。据报道在过去的15 a里由于大量的捕猎导致亚洲穿山甲数量减少了约80%并且随着捕猎的继续其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2]。穿山甲的繁殖比较缓慢,每年1胎,每次通常只产1仔,偶产2仔,因此在遭到大肆捕杀后极易灭绝[3]。对此,中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穿山甲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并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定为易危级,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穿山甲所有品种由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由之前的附录Ⅱ上升至附录Ⅰ。上述条文为挽救穿山甲物种灭绝提供了严密的保护措施,然而相比之下穿山甲的科学研究非常有限。保护我国野生穿山甲资源,开展对穿山甲人工饲养的疾病研究,最终实现人工饲养,不仅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需要。

尽管穿山甲在我国允许进行人工养殖,然而由于它们种源稀少,养殖模式技术不成熟,行为规律不明等原因,成功养殖的案例捉襟见肘[5]。穿山甲人工养殖主要包括4个方面:栖息环境、食物、繁殖和疾病控制。本文通过对金华野生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穿山甲(相关林业部门收缴的种源)跟踪研究,从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角度来阐述在穿山甲人工饲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对今后穿山甲人工饲养提供一些基础依据。

1 环境、材料、方法

1.1 环境

研究地点为金华市野生动物园,我们于2017年7月中旬开始对林业部门刚缴获的穿山甲进行人工圈养条件下的跟踪研究,圈养场地温度是25~30℃的空调房间的笼子、室外培育场所、竹林,环境湿度为70%。因引入时间正好是高温的夏季,所以首先在有空调的观察室内进行笼养观察,在凉快的天气或者早上放置于竹林与室外进行行为活动观察。

1.2 研究材料

2只刚从野外引入的雄性穿山甲,由于种源有限,暂时无雌性穿山甲个体被引入到记录中。体重分别为2.43 kg(1号)和1.83 kg(2号),根据体重、体长、鳞片磨损程度确定均为亚成体的雄性中华穿山甲。

1.3 研究方法

在圈养过程中进行24 h实时监控,饲养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食并清理穿山甲巢穴。每天记录穿山甲的体温、呼吸、心跳、摄食量、排泄量、活动时间等基本情况。在饲养过程中及时发现动物异常的状况,如:腹泻、咳嗽、流鼻涕、寄生虫感染等情况,并及时针对相应问题做出相应治疗。

2 常见疾病与治疗

穿山甲常见的致病原因有:细菌性的、寄生虫性的、消化道梗阻性的[6],目前尚未有报道穿山甲感染病毒死亡的案例。在2只穿山甲引进后分别发生了消化道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等问题,作者对此做了相应的治疗。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对穿山甲的不同类型疾病进行整理归纳。对于这些常见的疾病的归纳整理,以期对于之后规模化养殖穿山甲提供基础的疾病诊断治疗依据。

2.1 呼吸道感染

在1号穿山甲引入圈养的一个星期后(2017-8-1),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沉郁、鼻腔有黏液性的分泌物(随着呼吸呈现吹泡泡状)、呼吸急促等。相对来说,2号穿山甲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不明显。

临床检查:体温33.5℃,呼吸30次/min,心率60次/min。听诊心脏未见明显异常。由于穿山甲全身均由甲片覆盖,较难采集血液进行血液学检查,初期采用尝试性治疗。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分析原因可能为空调房间与外界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呼吸道的感染。

治疗方案:每天在灌胃的饲料中添加头孢拉定(0.25 g)、小柴胡颗粒半袋泡水(5 g)、氨溴索(5 mg/kg)、氨茶碱(6 mg/kg)、速尿(0.5 ml)。治疗周期为一个星期。之后,穿山甲精神状态有所好转,但仍有少量鼻液分泌。

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在圈养的动物中很常见[7]。恶劣的卫生条件、营养不良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的不适当使它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感染呼吸道问题的动物通常表现出厌食、嗜睡、张嘴呼吸和呼吸困难。还可以注意到黏液性鼻分泌物。然而,浆液性鼻分泌物可能预示着机体缺乏维生素A,有些可能是季节性的,特别是春秋季节。许多从被感染爬行动物中分离到的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且有一部分是健康爬行动物中的正常菌群。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体[7]。呼吸道疾病的病因有支原体、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变形杆菌属(Proteus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aeruginosa)感染等,也有报道由于真菌感染而产生的呼吸道问题[7]。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是通过观察典型的临床体征、影像学、血液学发现。对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需要肠道抗生素的治疗,以及一般的支持性护理。治疗结果提示加入雾化疗法、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和黏液剂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帮助的。

2.2 消化道疾病

在2号穿山甲引进的初期,穿山甲由于不能自主采食,多以人工灌胃的方式进行饲养。引进不久穿山甲出现精神沉郁,摄食少,排泄物水样,胶状(2017-08-07)。

临床诊断:消化道腹泻常见的病因有细菌性的、肠道寄生虫性的、营养性的。对穿山甲腹泻粪便进行粪检和细菌培养是确定病因的手段。在对患病穿山甲粪检中发现有少量的白细胞,少量的球虫。

治疗方案:每天在饲料中添加蒙脱石散半袋(1.5 g)用水泡开、诺氟沙星(300 mg)、益生菌一袋。用药治疗周期为7 d,之后穿山甲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放入竹林会自主觅食,在笼养环境下会采食活体的白蚁。在放入竹林活动时表现十分活跃。

穿山甲的消化道问题大多数是由于饲养过程中饲料问题所引起,在穿山甲人工饲养死亡的报道中,有一些是因为消化道梗阻造成的死亡,有时候也是由于前期人工灌胃造成的应激所引起。对腹泻粪便的分离培养发现粪便中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spp.)、沙门氏菌(Salmomellaspp.)

资料显示,对于爬行动物的肠道感染,沙门氏菌是其主要的致病菌[7]。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大约有2 000种血清型(包括沙门氏菌),其中一些对人和动物都是致病的。可能会引起动物食欲不振、昏睡或腹泻等临床症状。所以在初期治疗过程中加入针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生素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2.3 寄生虫

针对腹泻的穿山甲个体取少量腹泻粪便,进行常规粪检,发现粪便中有少量的球虫(图1)。穿山甲的寄生虫感染是导致穿山甲死亡的重要原因[6],特别对于新引进的穿山甲,由于新的环境条件对机体的应激作用,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寄生虫感染就会造成穿山甲营养衰竭而死亡。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分为肠道寄生虫和体表寄生虫2种。

图1 粪便中的球虫Fig.1 The coccidium in the feces

图2 皮肤细菌感染Fig.2 Bacterial infection of the skin

其中肠道寄生虫有阿米巴原虫(Acanthamoeba)、绦虫(Taenia)、蛔虫(Ascarid)、球虫(Coccidia)、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等,其特点是群体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体重减轻、厌食、肥厚型胃炎、血便最后导致营养衰竭死亡。诊断方式有粪便检查、尸检等,主要以预防为主:隔离、定期清理、针对患病和健康动物食物和水要分开。治疗球虫和阿米巴原虫的方法为拜耳公司的百球清或灭滴灵(甲硝唑、甲硝哒唑),治疗线虫可用苯硫咪唑,同时结合营养支持疗法等。也可在饵料中添加硫磺粉(0.5 kg饵料中加入 2~3 g),连喂3~4 d。在场内堆积一些消毒的河沙,即在河沙里拌入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混合均匀后,让穿山甲沙浴,可预防病害发生,并使穿山甲磷片光洁、丰满。

体外寄生虫包括了螨虫(Acarian)、蜱虫(Tick)、虱子(Louse)等,发生于体表,可应用10 mL的除虱精兑水3~4 kg对其体表进行药浴。治疗可用拟除虫菊酯、阿维菌素。在圈养穿山甲过程中,在保证种苗健康的同时,引入种苗后要及时进行驱虫,避免动物在刚引入时因抵抗力下降,导致体内寄生虫暴发而死亡。

3 如何在饲养管理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3.1 饲料管理

人工最困难的方面就是提供合适的食物,这也是影响它能否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3]。在野外,穿山甲主要以白蚁、蚂蚁为食,偶尔也食用其他无脊椎动物包括蜜蜂幼虫,苍蝇,蠕虫,蚯蚓和蟋蟀等[8]。然而对于人工饲养来说,难以寻找足够数量的天然食物满足其营养需要[9]。目前针对穿山甲天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分析,主要进行的是概略营养成分分析[10],缺乏一定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分析这些天然饲料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对人工配制适合穿山甲人工饲养的饲料有帮助[3]。在此次中华穿山甲人工饲养中发现穿山甲对于活体饲料有较强的自主采食欲望,对于黑蚂蚁干并无自主采食欲望。

3.2 抗应激管理

抗应激主要从前期的食物角度、饲养环境角度、人为操作出发,在穿山甲人工圈养的初期,大多数情况下穿山甲都不会自主进行采食,需要进行人工灌胃,而正是人为的操作会造成穿山甲的应激反应,容易发生腹泻、精神沉郁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选取合适的操作时间点,并且投喂适量的益生菌等药物。有报道表明在中午进行这些人为的操作相对来说不会破坏穿山甲的自然习性[11]。

3.3 畜舍建设

不同的饲养条件会影响穿山甲的生活行为习惯[2],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甚至引发营养代谢病。然而目前没有成熟的穿山甲人工饲养模式[12],有报道采用仿生态式环境、地窖式、平房木箱式3种饲养模式对穿山甲进行饲养[13]。探寻最适合人工饲养穿山甲的饲养环境模式仍然是个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次的饲养采用的是室内圈养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适用于少量实验样本的饲养,当对于规模化饲养还需要寻求新的饲养方式。

3.4 环境管理

穿山甲最适宜的温度在25~30℃之间,如遇低温环境,穿山甲的活动性会降低,而对于低温的穿山甲可以采用恒温箱、温水灌肠的方式缓慢复温,同时进行支持疗法:人工灌胃、抗生素治疗,要避免使用电热毯、过度强光照射的方式增加环境温度。在圈养环境中,对温度的波动范围应控制好。

对于环境的湿度,最佳的是70%左右的环境湿度,可通过雾化、湿毛巾等方式增加环境中的湿度,但要避免潮湿的饲养环境,因为高湿度容易出现皮肤疾病(图2)。

底料问题,有报道穿山甲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因摄入木屑等垫料而发生呼吸道梗阻死亡,要避免砂石、潮湿的有机物、毒物摄入。通过饲喂发现在穿山甲的人工饲料中,加入泥土有助于穿山甲的自主采食。在这点上与蜥蜴(Lacertaspp.)、蟒蛇(Pythonmolurusbivittatus)等饲养过程中加入一些沙石有助采食相似,但也可能造成的问题是:刺激、胃肠道阻塞、难清理等。

圈养问题,心理效应-压力、运动不充分造成能量代谢问题,对金属笼子的摩擦可能会导致四肢、嘴巴的损伤:擦伤、感染、生长畸形。有报道称人为干扰项目更多应该放在中午进行,对其攀爬、作窝的小环境应接近其生存环境,有助于降低穿山甲人工饲养中的应激。

阳光问题,缺乏阳光照射造成维生素D3缺乏使钙离子吸收出现问题,会影响多器官营养代谢,使骨骼代谢问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

恶劣的卫生条件,比如粪便积累、未食用的食物和水会造成细菌、真菌、寄生虫的滋生,加重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4 结论与建议

致病性细菌能引起穿山甲广泛性的疾病,包括脓肿、肺炎、肠炎、皮炎和口炎等方面[14]。

一般来说,穿山甲的大多数细菌病原体都是革兰氏阴性的。主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假单胞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7],常见于口腔和肠道内。这些细菌都是机会致病菌,当环境条件不当和营养不良时会呈现出致病作用。治疗细菌性感染中可以首选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大约50%的临床症状不良的爬行动物培养的标本中会产生厌氧菌,尤其是拟杆菌属和梭菌属。其中大多数厌氧菌都对甲硝唑敏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饲养,总结出穿山甲的正常生理指标为:体温32.5~33.5℃(腋下体温),呼吸10~15次/min,心跳50~70次/min,当临床检查时,如发现这些正常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表示动物可能处于某些疾病中,应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

在饲养管理上,要配置好穿山甲的人工饲料,在营养均衡的同时要注意适口性。饲喂实验中发现,活体饲料配合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泥土有利于穿山甲的自主采食的形成。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有利于肠道腹泻病例的健康恢复,有利于引进初期的抗应激治疗。在畜舍的建设中,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畜舍,注意控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一些呼吸道和皮肤寄生虫的疾病问题。对于圈养的穿山甲,保证环境的清洁卫生,保证一定的野外活动量可能有利于穿山甲适应陌生的环境。

目前,国内对于穿山甲的疾病研究和饲养管理还鲜有报道,但在很多野生动物园和林业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收缴而来的野生穿山甲,由于缺乏基本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经验,常常会使收缴而来的野生中华穿山甲死亡的情况。本文的研究可以给野生动物救助站以及野生动物园提供基本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经验,有利于保护日渐减少的中华穿山甲种群。同时,由于穿山甲的饲养、疾病预防、繁殖等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目前国内还没有规模化人工饲养穿山甲的成功经验,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为今后人工饲养穿山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论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性角度,还是为我国中医药产业提供宝贵的药用原材料,实现穿山甲的人工饲养都显得刻不容缓。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能够攻坚克难,早日实现规模化的穿山甲人工饲养。

[1] Yu Jingyu,Jiang Fulin,Peng Jianjun,et al.The first birth and survival of cub in captivity of critically endangered malayan pangolin(Manisjavanica)[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10):2322-2330.

[2] Challender D W S,Thai N V,Jones M,et al.Time-budgets and activity patterns of captive sunda pangolins(Manisjavanica)[J].Zoo Biology,2012,31(2):206-218.

[3] Hua Liushuai,Gong Shiping,Wang Fumin,et al.Captive breeding of pangolins: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J].ZooKeys,2015(507):99-114.

[4] 吴诗宝,马广智,廖庆祥,等.中国穿山甲保护生物学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64-65.

[5] 王华,张新玉,鲍毅新,等.混合圈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活动时间的分配与规律[J].生态学杂志,2015,34(5):1407-1412.

[6] 张富华,孔瑞林,吴诗宝,等.3例人工圈养穿山甲死亡原因报告[J].经济动物学报,2015,19(3):152-155.

[7] 雷洁,潘连德.爬行动物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0):149-155.

[8] Yang Ciwen,Chen Suming,Chang Chiyen,et al.History and dietary husbandry of pangolins in captivity[J].Zoo Biology,2007,26(3):223-230.

[9] 鲁庆彬,侯锡铭,王玉军.穿山甲日粮适宜配方的优化筛选[J].浙江农业科学,2014(4):594-595,599.

[10] 李旭,周杰珑,郭子发,等.西双版纳地区穿山甲取食的几种蚂蚁营养成分分析[J].四川动物,2010,29(5):620-621.

[11] 廖国宇,彭建军,余经裕,等.野生马来穿山甲被引入圈养后的应激对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J].林业科技通讯,2016(3):41-45.

[12] Cabana F,Plowman A,Van Nguyen T,et al.Feeding Asian pangolins:an assessment of current diets fed in institutions worldwide[J].Zoo Biology,2017,36(4):298-305.

[13] 李有龙,刘秀梅,唐杨春,等.穿山甲使用三种人工圈养方式驯养成活率的对比[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5):220-221.

[14] Heath M E,Vanderlip S L.Biology,husbandry,and veterinary care of captive Chinese pangolins(Manispentadactyla)[J].Zoo Biology,1988,7(4):293-312.

猜你喜欢

穿山甲圈养寄生虫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穿山乙
圈养在心中的狼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