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的分布与数量调查
2018-03-17李鹏飞丁玉华张玉铭涛宋玉成蔡家奇姚
李鹏飞丁玉华张玉铭* 杨 涛宋玉成蔡家奇姚 毅
(1.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434407;2.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224136;3.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阳,414000)
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世界上已经在野生灭绝,又重新在其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的大型湿地哺乳动物,是国家Ⅰ级保护的世界珍稀物种。麋鹿属鹿科(Cervidae)麋鹿属。在麋鹿属中有5个种,其中晋南麋鹿(E.chnanensis)、蓝田麋鹿(E.lantianensi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和台湾麋鹿(E.formosanus)已经灭绝,仅达氏麋鹿(E.davidianus)是现在唯一的幸存种[1-2]。1993年、1994年、2002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3次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麋鹿94头(34♂,60♀),其目的是探索在原生地之一的长江中游沿江湿地恢复麋鹿野生种群新路径。 20多年来,麋鹿在保护区内经历了环境适应、半散养(软释放,行为再塑)和回归自然3个阶段,种群数量由引入94头增至目前的1 200余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航拍到320头,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2017年4月,我们对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的分布现状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1.1 杨波坦湿地
位于长江北岸的湖北省石首市与监利县交界处,由石首市的神皇洲、复兴洲、倒岔、黑瓦屋故道和监利县的大垸农场、中洲、杨州、陈洲、柳口、兔儿洲等地域洲滩湿地组成,总面积约7 333 hm2。地理坐标为E 112°33′,N 29°49′,海拔高度为32.9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无霜期258 d,平均年降雨量1 200 mm。杨波坦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和人工意大利杨树(Populuseuramevicana)林为主要生境类型。杨波坦沟河纵横,自然水塘星罗密布,并与长江黑瓦屋故道相连,水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江丰水期,黑瓦屋故道一端与长江自然连通,水位随长江水位的自然涨落而变化。植物区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浅水植物湿地亚区”,野生植物种类较多,芦苇、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李氏禾(Leersiahexandra)和薹草(Carexspp.)是杨波坦湿地的优势种。野生兽类除麋鹿外,还有豹猫(Prioailurusbengalensis)、黄鼬(Mustelasibirica)、蒙古兔(Lepustolai)等。鸟类以白鹭(Egrettagarzetta)、牛背鹭(Bubulcusibis)、喜鹊(Picapica)等较为常见。
1.1.2 三合垸湿地
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江相望,包括三合垸芦苇场和位于三合垸上游西侧的南碾子湾。三合垸为江滩芦苇洲滩湿地,垸长约7 km,最宽处3 km,最窄处1 km,总面积约2 667 hm2,呈不规则的柳叶状分布。三合垸湿地与杨波坦湿地间隔距离约17 km,其地理坐标、年平均温度、无霜期、降雨量、生境类型和动物群落等均与杨波坦相似,主要植物群落为芦苇+意大利杨树+旱柳。三合垸内的主要低洼处水域有坛子口、白水浃、汪家浃等,垸内湿地与长江相连,无圩堤阻隔,地形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海拔平均33.9 m,最高处达36 m,为麋鹿避洪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1.3 注滋口湿地
位于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E112°43′~113°15′,28°59′~29°38′。东洞庭湖保护区总面积19万hm2,注滋口湿地含两个芦苇生产基地:注滋口苇场和团洲苇场,面积约11 935 hm2,海拔29~32 m,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66 d,年平均降雨量1 250 mm[2-3]。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区域内有植物115科159属1 186种,植物群落为芦苇+旱柳+意大利杨树;动物有兽类31种,鸟类338种,鱼类114种,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44种,国际协约指定保护的两栖类、腹足类、软体类、瓣鳃类等动物68种。
1.2 研究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科学考察实施方案,沿长江两岸的湿地洲滩野生麋鹿的分布区,北岸从保护区出发至监利县白螺镇长江大桥,南岸始于石首市城区外滩到湖南省岳阳市东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然后沿东洞庭湖而上至柱子河、团洲芦苇场一带止。依据不同的生境类型在同一时间分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调查人员和飞行器不能到达的地方就近采用走访调查。
1.2.1 航拍调查法
本次航拍使用的是大疆创新(DJI)制造的Inspire 1 RAW航拍飞行器,对在长江两岸的三合垸、杨波坦和东洞庭湖注滋口的野生麋鹿栖息地大面积芦苇丛(芦苇高4~5 m)内活动的,无法直接观察计数的麋鹿进行航拍调查。根据飞行器厂家所给参数,Inspire 1 RAW航拍飞行器的遥控信号有效距离为3 500 m,最大水平飞行速度为18 m/s,最大飞行高度(指距离起飞位置的最大垂直高度)为500 m,最大飞行时间约15 min。而在实际使用当中发现,受飞行地点环境的风力、空气湿度等因素影响,最大飞行距离约2 000 m,最大飞行时间仅约12 min左右,加上必须预留电量给飞行器返航使用,造成实际能够用于调查飞行的时间有限。因此本次航拍调查无法进行大范围飞行。根据麋鹿的群居习性,在上述3个分布区域内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航拍调查主要针对麋鹿喜欢活动的芦苇湿地内,如:浅水塘、泥泞区等进行。我们首先是利用航拍飞行器升空,寻找麋鹿踪迹,然后观察麋鹿群进行数量大小、雌、雄和幼体的比例进行统计。每到达一个分布区域,航拍调查首先是从500 m高度俯视扫描整个区域,寻找芦苇湿地中的开阔地带,然后降低高度到50 m以下接近发现的几个开阔地点,贴近观察是否有麋鹿个体,一旦发现麋鹿则再降低到不惊吓麋鹿群的高度25 m左右进行拍摄和录像。
1.2.2 直接观察计数法
对于三合垸、杨波坦、注滋口每一块湿地的开阔草地、浅水滩涂上活动的麋鹿,在树林内活动的麋鹿,我们采用单筒望远镜远距离观察统计计数,避免与飞行器拍摄统计的数据重合并利用专业相机拍照后对统计到的数量和个体进行核对。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真实性,直接观察计数调查的数据不计入总数,仅供统计数据时参考。
1.2.3 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员6人分2组沿长江两岸走访野生麋鹿经常出没活动区域的社区农民、牧民、渔民和护林员[4]。考虑到麋鹿因长江丰水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扩散,走访地点以三合垸湿地、杨波坦湿地和注滋口湿地向周围乡镇辐射,包括:湖北境内三合垸附近和杨波坦附近,三合垸湿地附近区域主要有南碾湾、东升镇马船村、调关镇连心垸村、调关镇斑竹岭村和桃花山镇青山村;杨波坦湿地附近区域主要有神皇洲、复兴洲和兔儿洲,并根据媒体消息来源,继续沿长江往下游到监利县尺八镇外滩芦苇场等地;湖南境内为东洞庭湖湖区注滋口湿地的注滋口苇场和团洲苇场。共访问渔民15人,农民牧民、护林员12人,询问麋鹿经常活动的地点、环境、出没的时间和天气、鹿群的数量、群体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有无给农作物造成危害及危害的程度等情况。调查人员在野生麋鹿活动区域随机寻找肉眼可见的麋鹿活动痕迹,观察辨认麋鹿活动的主要痕迹类型有足迹、粪便、卧迹、啃痕、脱落的被毛等[5]。观察、推测种群的大小、活动的走向、痕迹形成的时间,有无雨淋、日晒情况,粪球大小、足迹的大小等。走访调查为本次科学考察的辅助方法,调查到的数据不计入总数,仅供参考。
2 结果
2.1 野生麋鹿种群数量
2017年4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公室和武汉办公室、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了长江中游沿江两岸野生麋鹿科学考察组。本次科学考察采用航拍调查法、直接观察计数法和走访调查法对野生麋鹿生活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将野外实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在室内看图像和照片,辨别个体,清点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整理。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航拍调查计数320头(表1),直接观察计数84头(表2),访问调查计数209头以上(表3)。按照野生麋鹿种群栖息地分布来分,湖北石首长江南岸三合垸157头,占总数的38.86%;长江北岸杨波坦192头,占总数的47.52%;湖南洞庭湖注滋口55头,占总数的13.61% 。
表1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航拍调查统计(头)
Tab.1 Data of wild mi-deer recorded by the camera of intelligent aircraft
注:Y为当年生仔麋鹿
Note:Y=Young deer
表2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直接观察统计(头)
Tab.2 Data of wild mi-deer recorded by observation
注:Y为当年生仔麋鹿
Note:Y=Young deer
表3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访问调查统计
Tab.3 Data of wild mi-deer recorded by interviewing
续表3
2.2 野生麋鹿种群分布区域
经过2017年4月野外科学考察,对长江中游两岸的湖北石首市、监利县和湖南洞庭湖、华容县野生麋鹿的记录,发现长江中游两岸湿地野生麋鹿生活主要分布点共有11处(图1)。从行政区划上分为湖北、湖南两省分布点,湖北分布点有石首的三合垸、南碾湾(三合垸和南碾湾合计约2 667 hm2)、杨波坦、神皇洲、复兴洲(杨波坦、神皇洲和复兴洲合计约7 333 hm2)、监利县的兔儿洲(约1 679 hm2)、迈江洲(约842 hm2)等7处;湖南分布点有东洞庭湖的注滋口湿地(约8 000 hm2)、君山后湖(约1 250 hm2)、红旗湖(约3 750 hm2)、华容县的胜峰原国有林场(约253 hm2)等4处。从地理分布上分为长江北岸石首的杨波坦、神皇洲、复兴洲和监利县的兔儿洲、白螺上游的迈江洲5处;长江南岸石首的三合垸、南碾湾和洞庭湖的注滋口、君山后湖、红旗湖、华容县的胜峰原国有林场6处。
2.3 野生麋鹿迁移路径
自野外出现麋鹿以来,在保护区条件简陋,缺少专业人员和设备的情况下,保护区只能综合当地林业部门反映、农田受损的村民反馈和各地媒体报道,对石首到东洞庭湖一带出现麋鹿的地方多次进行走访调查和跟踪保护,并考察麋鹿出现地点附近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和人为活动情况等,分析估计野生麋鹿从石首迁移到东洞庭湖的可能路线。结果主要有2个方向(图2)。
2.3.1 往南迁移方向
据上述各种信息反馈,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莲心垸村、桃花山,湖南省华容县胜峰乡胜峰林场(现已撤编)、终南乡、团洲乡等地农田中均出现过麋鹿。我们经调查后分析认为,三合垸的麋鹿在长江枯水期和冬季芦苇收割、早春采荻笋的影响离开三合垸湿地,翻过长江大堤扩散到附近东升镇和调关镇周边农田。在农田中采食、休息的麋鹿因采食和践踏庄稼,难免被村民驱赶,麋鹿四散逃逸,出现两种可能:一是部分麋鹿个体沿调弦支河经附近山脉迁移到湖南省华容县胜峰乡的胜峰林场,在林场中栖息下来;二是部分个体沿附近小型湖泊边缘往桃花山方向迁移,到达桃花同后沿山脉往西南迁至胜峰林场栖息,不排除这两条迁移路线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在胜峰林场中,荫蔽的乔木、林下和山下的草本植物,以及山下的一个小型湖泊为麋鹿提供了隐蔽、食物和水。由于林场山下多为农田,麋鹿下山饮水觅食,难免会采食、践踏农作物,不排除是这种情况下鹿群被驱赶后有部分个体往东南沿华容河或往南跨华容河,穿过农田,翻越终南乡附近山脉,到达耦池河边,沿耦池河东支往东迁移至东洞庭湖的注滋口苇场,最后在这片以芦苇、荻为优势种的湿地中栖息下来。冬春季节洞庭湖湿地滩涂裸露,牧草丰富,麋鹿从石首境内南下到注滋口湿地(注滋口苇场)一带;夏秋季节长江丰水期,洞庭湖区涨水,麋鹿又从注滋口一带迁至三合垸湿地。杭瑞高速的修建阻碍了麋鹿自然迁移,中断了麋鹿种群交流的可能性。
2.3.2 沿长江两岸迁移方向
据各种信息反馈,石首的调关镇五马口村、监利的三洲镇、地处长江以北的华容集成垸都曾出现过麋鹿,在此基础上经过实际调查,我们推测麋鹿有很大可能性是避开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住宅区和工业建设活动区域),沿着长江两岸防洪堤外围的洲滩或两岸周边的农田一路迁移至监利尺八镇和白螺镇。而东洞庭湖的麋鹿也有可能是沿此路线迁移,最后穿过广兴洲镇和君山区之间农田区域到达洞庭湖区,并且可能在高速路修建之前来回迁移。
图1 长江中游两岸野生麋鹿分布区域图Fig.1 Distribution areas of wild mi-deer living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图2 野生麋鹿可能迁移路线图Fig.2 Possible migration route of wild mi-deer
图3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历史消长情况**Fig.3 The historic curves of wild mi-deer of middle Yangtze River**** 东洞庭湖数据仅指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注滋口湿地、君山后湖、红旗湖等位置的数据,且缺失1999~2005年,2007~2011年数据** The data of East Dongting Lake contain the data from Zhuzikou Wetland,Junshanhou Lake and Hongqi Lake.But the year 1999-2005 and 2007-2011’s data were missing
2.4 野生麋鹿种群消长情况
经调查,1997年12月,1头雄性麋鹿从保护区游泳过长江,到保护区对岸的三合垸湿地,1998年夏季发生特大洪灾,23头麋鹿从保护区游泳过长江,其中18头(♂5,♀13)定居在三合垸湿地,5头(♂1,♀4)在三合垸停留2月后于11月底迁移至洞庭湖,安居在注滋口湿地。另有11头(♂3,♀8)在实施人工转移时离开保护区,迁移到杨波坦湿地。石首麋鹿历经19 a的野外繁衍生息,已在长江中游两岸形成了3个野生麋鹿种群,即: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杨波坦野生麋鹿种群和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截至2017年4月,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由当初的35头发展到600余头(本次调查航拍到320头),野生麋鹿种群数量19 a增长了近15倍。2010年春,三合垸野生麋鹿发生疫病,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受到的影响比较大,造成野生种群数量由2010年春季近387头降至2011年夏季的300头,种群数量减少22.5%[6],导致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数量步入最低谷。此外,近几年,杨波坦、三合垸部分栖息地被开垦成农田、鱼塘和林地,麋鹿的食物和隐蔽环境受到影响[7],两地的麋鹿多分散成小种群活动或向周边扩散,使得调查获得数据的难度加大,这也是我们这次科学考察调查到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少于实际数量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野生麋鹿数量短时间内总体呈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3.1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迁移与分布,揭示了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的形成与生存新走向。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的形成主要源于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从图2所示,1998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头麋鹿借助于洪水的高水位,游泳过长江达至江南三合垸湿地,其中部分麋鹿转移到洞庭湖湿地;还有部分麋鹿涉水直至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侧约20 km的杨波坦湿地,从而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又形成了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杨波坦野生麋鹿种群和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在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形成后的11 a 中,三合垸、洞庭湖麋鹿在每年夏季的丰水期及枯水期都往返迁移于三合垸湿地和洞庭湖湿地之间[8]。2010年后,由于杭瑞高速(岳阳至宜昌段)公路的建成,自然阻隔了洞庭湖野生麋鹿往返迁移三合垸湿地的路径,形成了固定的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和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杨波坦野生麋鹿由于长江北岸沿江湿地人为开发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也阻隔了杨波坦野生麋鹿往返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促使麋鹿长年生活在杨波坦湿地,形成了杨波坦野生麋鹿种群。从图1看,2010年三合垸湿地曾有20多头麋鹿扩散至华容县的胜峰林区,并繁衍生息至今;洞庭湖麋鹿又分布于红旗湖、君山后湖和注滋口及游泳过长江扩散到长江北岸的尺八镇茅河村附近和迈江洲湿地;杨波坦野生麋鹿还扩散至复兴洲、神皇洲、兔儿洲及大垸农场部分分场的芦苇湿地。
3.2 航拍飞行器在野生麋鹿种群分布及数量调查上的应用,解决了野生麋鹿野外调查的最大困惑。野外科考人员借助于航拍飞行器的飞行拍摄,获取地貌状况,包括地形、生境、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等相关科学价值极高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过去科考人员在野外无法高空攀爬、陡峭行走和水域涉水所能到达的区域和地点,同时也解决了过去使用直升机航拍时噪音高和风力大、对动物干扰大的弊端。建议使用航拍飞行器进行麋鹿野外调查,注意航拍飞行器飞行的高度,以不干扰鹿群为度;航拍飞行器飞行时不宜急速升降和快速飞行,避免噪音超标对鹿群的干扰;在飞行中还应即时摄像和拍摄有价值的图像和照片,便于在计算机上进行清点、统计、分析麋鹿的数量及其生境、植被等工作的准确性。此次首用航拍飞行器航拍野生麋鹿种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航拍飞行器电池蓄电量小,每次飞行的时间短,加上实际环境的地形、地貌复杂,如芦苇荡与意大利杨树林交错,故道和长江水域面积大,致使飞行器信号不稳,航拍飞行器在芦苇丛上空飞行拍摄效果较好,在意大利杨树林地和芦苇湿地与意大利杨树林地交错地带就无法追踪拍摄到鹿群,这也是我们这次调查的数量少于实际分布数量的主要原因。从我们历年不同季节的监测数据和本次直接观察、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并结合麋鹿分布区域和生境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以及调查手段的限制,我们分析认为,本次调查航拍到的野生麋鹿数量为320头,而实际分布的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应多于此数。
3.3 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和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是保护野生麋鹿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湖北、湖南两省的两市四县的调查,野生麋鹿分布的三合垸、杨波坦、注滋口、胜峰国有林场等湿地,均有对麋鹿栖息地进行无序的开发种植和养殖现象,人为活动对野生麋鹿干扰时有发生。野生麋鹿分布区域各相关社区公众对野生麋鹿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建议将野生麋鹿栖息地划入生态红线,对有野生麋鹿分布的行政区域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关于“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自然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相关保护的法规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野生麋鹿依法保护、依法管理。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及各类宣传品等平台,开展节庆、培训、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野生麋鹿科学知识,帮助公众了解保护、发展野生麋鹿种群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提高公众对野生麋鹿的保护意识[4],以此达到社区有效共管的目的,让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在长江两岸的适生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健康发展。
3.4 保护长江中下游湿地,借助长江大保护的契机,留足野生麋鹿栖息地是长江中下游野生麋鹿发展的主要路径。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沿岸湿地就是野生麋鹿主要繁衍生息区域之一。许多文献史料记载,曾有大量野生麋鹿生活繁衍在长江中下游沿岸湿地,如战国时代的《墨子 公输》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和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海陵县(今江苏省泰州一带)多麋,千百成群食草根。”经调查统计、分析研究,长江中下游滨江、湖泊湿地丰富,是现生野生麋鹿生存的较佳选择地。从此次野外科学考察发现,石首麋鹿的区外扩散路径是:沿着长江两岸湿地和相关长江古道由西向东拓展。研究分析,长江中游野生麋鹿今后的发展路径将是沿长江中游向东发展至长江下游,途经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上海5省市沿江湿地。建议:恢复、保护长江两岸的芦苇洲滩湿地,降低开发利用力度,退田还湿、退林还湖;对于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野生麋鹿分布区域时,建议留出野生麋鹿迁移通道;建立健全湿地洲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机制,从而形成以石首麋鹿为主体的长江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2],重现古代沿长江两岸野生麋鹿千百成群的蔚为壮观新场景。
[1] 丁玉华.中国麋鹿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丁玉华.达氏麋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2-23.
[3] 李鹏飞,杨涛,张玉铭,等。石首野生麋鹿种群采食植物生境及其修复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5):48-50.
[4] 丁玉华,任义军,温华军,等.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2):228-233.
[5] 先木西努·莫合德,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塔吉古丽·吐热甫,等.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种群资源调查[J].野生动物学报,2016,37(4):287-292.
[6] 杨道德,马建章,何振,等.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J].动物学报,2007,53(6):947-952.
[7] 杨道德,蒋志刚,马建章,等.洞庭湖流域麋鹿等哺乳动物濒危灭绝原因的分析及其对麋鹿重引入的启示[J].生物多样性,2005,13(5):451-461.
[8] 宋玉成,杨道德,邹师杰,等.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行为[J].生态学报,2015,35(13):4416-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