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新兴管理模式

2018-03-16曾剑雄宋丹

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

曾剑雄 宋丹

[摘要]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发展改革的总要求,部分高校开始改革与探索以学生社区生活建设和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是一种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顺应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求的新兴学生管理模式,具有实践推广价值。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存在科层制管理明显,缺少民主参与和监督;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自治权缺失;参与度低等方面问题。高校应借鉴书院制管理模式,提出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管理重心下移,构建“矩阵式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学生自治。或许书院制将会成为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改革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1-0020-06

0引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件为高校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提供了契机[1]。为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2005年国内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行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制的出现不仅是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也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实践探索的新举措,融合了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精神和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社区为依托,集教育、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现有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着体制机制、学生管理队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等问题。从根本上讲,采取何种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关系到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多所高校在探索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过程中,发现其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书院制与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具有内在关联性,均强调以学生的社区生活、课外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将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期望通过学生间的广泛互助和自主联动,实现学生社会性、全面性发展的育人目标。以此作为契机,构建一个以学生社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有助于规避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不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在大学发展改革中书院制的四重价值要义

1.1扩展学生社区的发展性功能

高校的住宿学院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其集教学、生活为一体,包含了学院独立、面向学生与师生交流等3个核心要素。我国的传统书院普遍集教学(教化)功能、研究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體,其中教育活动与生活相融合,是师生共同的文化教育场所和生活场所,二者无法截然分开[2]。其不仅体现了功能的互通性、场所的集中性和活动的融合性等教学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同一性特点,也包含了深厚的道德关怀、读书并非完全功利性、针砭时弊关心政治、注重导师的精神领袖作用与紧密的师生关系5个精神内涵。现代大学书院制既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办学形式,也继承、发展及创新了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现在国内高校学生宿舍多用书院之名,是对课堂教学的教育形式或是课外活动与学生住宿生活相融合的组织模式的补充。但实质上,这是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社区为导向、对接学生课堂学习与学生宿舍,对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娱乐、交往、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进行引导和管理的组织形式。

具体而言,当前高校的书院制打破了同专业学生的“聚居”,由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使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书院制是高校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产生的社会化学习的特殊场所以及导师营造的一个互动交流、关系密切的师生社区。书院制主要是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有情操培养性的集体生活和全方位、有导向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社区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素质、能力、品质、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总之,其在满足学生身心休息和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满足学生陶冶情操、人格塑造和思想交流等高层次需求时,不仅有助于避免学生交际面狭窄,积累更广阔、多层次的人脉,也有利于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以导师制为载体,重构师生关系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感情比较淡薄,主要在于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现代大学的书院制建设结合了中国古代“经长”制和西方大学导师制,依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背景和学术兴趣进行分组,按照一定的比例为书院生选派成长导师。导师制是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核心,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品学兼优、专业造诣深厚的人员担任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及科研精神等进行分类指导的教学制度[3]。导师制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构建新型的师生共处育人模式,实现了从学习区向生活区的转移,为师生良好沟通提供了平台。导师制强调构建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体系,有利于导师更直接地、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师生的深入接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

导师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日常生活及心理困扰等方面问题,还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书院中,导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约定时间和地点,邀请有一定专业知识、学术能力的导师与学生一起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载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活动,如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师生论坛和个别咨询等,加强师生互动,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师生还可以在一起吃饭、交流及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师生之间的质疑问难、平等讨论会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生志趣、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价值取向等方面提供思想启迪。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健全人格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格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在彼此的影响下,逐渐建立、重构和改变师生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和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总之,导师制运行良好,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还有助于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回归本真状态,重建和改进师生关系。

1.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教育需求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社会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日益突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内地多所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书院的建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5]。现代化大学书院制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开展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自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6]。现行大学书院制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打破了以往大学教育“学科外套”的控制和“专业枷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

现行的大学书院制模式则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具体而言,书院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需要立于首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实施大类招生,增加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多元选择机会,学生可自由、自主选择专业,也允许学生突破院系限制选择课程。其次,为学生差异化、个体化发展提供平台,在学生与导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机制,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依据专业自由选择导师。最后,在书院及宿舍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书院与宿舍。同时,还要兼顾同一书院学生成分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有重新选择书院与宿舍的机会。

1.4引导学生自主化管理

随着学生成分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学生民主意识和权利的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和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实现从具体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者向管理服务者、管理的引导者转变。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院及宿舍管理各子系统的服务工作,有助于使广大学生由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书院及宿舍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主动接受实践教育。现代大学书院制强调学生参与管理,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和开放性。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外,各学生社团组织和自治组织在日常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院在日常管理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社会适应性、创造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7]。

实施学生参与管理的“书院制”宿舍管理模式,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生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机制保障。书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按照书院或社区分布,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对学生宿舍的文化、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在书院的每个宿舍区成立学生调解委员会,由学生干部先行解决学生宿舍矛盾,既有助于解决学生宿舍的一般矛盾,又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书院制宿舍管理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参与,使学生从“自发被动”变为“自觉主动”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捍卫自己的参与权和话语权[8]。所以说,学生参与管理的“书院制”宿舍管理模式是最符合当前学生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选择。其强调“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更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解放”的途径。

2现行管理机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问题解析

2.1科层制管理明显,缺少民主参与和监督

当前,我国高校实行以科层制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对学生管理也是如此。我国大学科层制在大学组织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经过不断调整、变革与完善,是大学规模扩大、学科分化以及内部事务复杂化对大学管理模式的诉求、社会科层化的必然反映、社会实现对大学有效干预的通道,对大学相对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9]。科层制在高校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广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科层制凸显的传统学生教育模式反倒成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束缚,已经不能适应以强调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现行家长式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科层制管理明显,过分追求学生的意志统一和绝对服从,缺少民主参与和监督、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已严重压抑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0]。

具体而言,在管理理念上,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轻教育重管理,强求一律,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往往把学生视为同质性很强的质点,多采用统一思想、统一步伐、统一行动的教育方法;只关注学生群体,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师生隐性熏陶和个别交流较少,忽略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生活及学生个性等细节。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强调任务的强制性和集中性,以学院、院系为中心,按照文理专业分类,以班级作为管理重心控制学生,实行自上而下的被动管理,缺乏自主性和灵动性,束缚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11]。在管理形式上,傳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上下级色彩浓厚,行政功能突出,服从与被服从的特点明显,往往有生硬机械的弊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及创造力的发挥。总之,科层制凸显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因素,缺少民主性质,消蚀了学生组织和个体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容易导致行政权力的膨胀、滋生腐败等问题。

2.2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教育规模的不断庞大及国家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越发重视,第二课堂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教育的迅速发展,相应的需要一批知识文化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综合素质、能力高的高效管理人员。但目前其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上都难以满足大学教育规模的发展要求。我国高校普遍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相对较为悬殊。教师由于肩负着教学、科研等沉重任务,不太可能花精力充分地指导每位学生,几乎也不可能完全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管理。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普通本科院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教师配备做出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理想配备比例为1∶120[12]。反观现实,高校辅导员明显配备不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比例。

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师生关系,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对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模式起决定性作用,将直接影响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学生管理方面,我国高校往往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服务、指导和专业化咨询[13]。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该问题,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总体来看,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基础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以及专业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不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价值引导,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主要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不重视学生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2.3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任务。该方案特别指出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最终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局面[14]。目前,我国高校大都采用科层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易出现学生主体意识薄弱、主体性特质的欠缺与不足、主体实践能力的弱化与缺失、主体权利意识的茫然与义务担当的不明等衍生问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在发展定位及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作用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自觉认识,是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包括主体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其主体自身的价值、能力、需要等各种本质能力,也能意识到这种本质能力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实现[15]。

在学生管理模式中,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管理者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观念和态度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拥有与实现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学生个体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学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引领社会积极变革的理性诉求。事实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发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2.4学生自治权缺失,参与度低

高校学生自治权是学生成立学生自治组织所拥有的权利,是一种在学校内部,经过多数学生默示或认可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合理规定范围内独立自主行使的权利[16]。高校的学生组织是高校内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自治权由学生自治组织的活动所体现。其中,学生自治组织包括研究生会、学生会、共青团、班集体、学生团体、学生后勤服务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与各种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等。在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中,科层制模式烙印明显,学生极易对班级和辅导员产生心理依赖感,完全束缚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导致他们自主性和参与性不高。

在学生管理中,科层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把维护学校与班级利益和目标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归宿和目标,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全面发展等问题。该模式认为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不尊重学生,无情的压制或压抑学生的人性,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认为所有学生都一样,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官本位”思想浓厚,弱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强化管理中的权力意识,更多地凸现了权力与地位的重要性;强调组织理性,要求组织成员的一切必须屈从于组织目标的要求,不能做任何自主的理性决定;在学生管理方面,彰显权威型、专制型的组织文化、采用支配——服从性的管理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9]。在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下,科层化已经扎根,短时间内难于消除,剥夺了高校学生自治权,消蚀学生自治组织和学生个体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发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自治精神,提高自治程度。

3书院制管理模式: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工作以书院制管理模式,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学生工作,要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新模式的价值要义。依托矩阵式管理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坚持以生为本,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学生自治。

3.1管理重心下移,构建“矩阵式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学生管理组织属于职能式组织结构即“自上而下的职能式管理”,容易使学生内部管理缺乏创新氛围,缺少交流沟通,甚至導致部分职能缺位[17]。矩阵式学生管理以其有效、灵活的特点而被广泛地引入高校学生组织,是处理好学生发展与学生工作之间关系的管理模式。所谓“矩阵式管理模式”,是指在原有管理学生的院系、学生处及辅导员直线型层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整合学生处原有科室职能,以学校社会工作模块化运作形式,创建横向项目组的机制,具有目标明确、优势整合、结构扁平、效率较高、灵活机动、适应性强等特点。采用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学生管理组织可以实现功能发挥的全面性,营造组织氛围的创新性,提高内部交流的畅通性。在书院制模式下,为解决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需要改造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将自上而下的职能式管理模式向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化。运用矩阵式理念打造新型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事务处理、决策和信息传达的效率。在实践中需要在管理理念、发展方向、运行细节和管理方式上加以探索。首先,转变管理理念,要从现有的科层制管理观念向综合化分工协作型管理观念转变;其次,把握方向,实现项目开展和组织建设的引领作用;再之,精简机构、简化层次,明确职能边界,细化工作内容;最后,要强化矩阵式管理模式的整体协调面,全面发挥学生组织的应有职能。

3.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事务管理水平书院制模式秉承高校学生管理者“去行政化”理念,探索辅导员专业化道路,对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军,要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组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有热情的辅导员队伍,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第二课堂的指导者[18],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辅导员队伍的组成要多元化,分类指导学生,包括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核心素养的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导师以及综合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活导师。(2)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立辅导员准入标准。为了保证辅导员真正适合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要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选聘机制,严格把控辅导员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及能力。(3)明确专业标准,制定培育机制,按专业化的思路培養,为他们提供锻炼和充分施展能力的平台,允许外出学习交流,培养专业知识。(4)建立同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及晋升机制。评价机制建设有助于考察其在履行学生专业化规范、咨询、指导和服务职责时所产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保障辅导员专业化;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励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使其投身于学生指导工作,努力营造良好互动氛围;晋升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以调动内在动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总之,高校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设,建立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涉及到严格有序的培训、任用、评价、激励到晋升等一系列配套机制。

3.3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本理念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学生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中心,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为以生为本的价值是育人首位,以学生为主体是本质,学生的终身发展是目标,热爱学生是灵魂,引导服务是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认知的偏差,发生的很多问题和现象偏离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20]。高校要改善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实践策略。(1)彰显学生权力,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高校活动的主要对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有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国家和高校有义务建立各种相应的制度和机构,保证学生权力的行使和表达。(2)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格、公民意识、实践能力等,促进其道德、素质、能力、健全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3)管理制度人性化,提高服务水平。高校的学生管理要更偏重于人性化和服务性,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础,调整管理方式,从重视物的管理向重视学生的培养转变。

3.4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学生自治

学生是高校的主人,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理应享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管理权力。陶行知先生将学生自治的范围界定为“学生自应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件为限”,并且学生愿意或能够负责[21]。在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仍处在完善阶段,存在学生自治权缺失、参与度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举措来保证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有效实现。(1)注重制度设计,完善参与机制。在制度层面上为学生提供组织保障,其不仅是学生工作开展的前提,还可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2)加强制度管理建设,拒绝形式主义,找准学生管理的“命门”,切切实实地修改和调整不符合规定的学生参与管理条文,如高校的章程、学生组织章程、各种学生组织管理条例都应明确规定学生自治权。(3)高校管理者要转变理念,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自治机构,提高学生自治意识。强调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相信学生,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发展空间,使大学生管理从单纯的“管”转向立体的“育”,调动学生的自治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和政策制定中。(4)完善学生内部管理,优化学生组织体系,发挥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组织、评奖评优、干部选拔、事务监督等具体工作,真正做到自治。

4结束语

现代大学书院的教学功能和生活功能,能够避免被现代大学教育的课堂制度所取代,极大地发挥书院所应有的教育原义,而不是只留下徒有虚表的生活功能。现有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存在种种管理弊端。因此,建设一个集教学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需要将现代大学书院的教学(教化)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渐地引入学生广泛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未来的大学发展改革中,书院制管理模式将成为高校广泛运用在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基本诉求,而创造性地传承和转换书院制育人理念而非形式刻板是重新构建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陆玉林,陈立思,等.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笔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1-7.

[2]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6-61.

[3]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4] 董卓宁,曾煜.多学科视角下的书院制师生互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98-100.

[5] 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3):13-17.

[6] 陈晓斌.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8):96-99.

[7] 张雷.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44-46.

[8] 溫旭.书院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14(6):81-85.

[9] 莫玉婉.大学科层制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4-47+57.

[10] 张治湘,冯林.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11] 张玉虎.文化承继:内地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4(5):48-53.

[1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9-01)[2017-05-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13] 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14]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15] 刘璎瑛,夏拥军.无意识教育渗透下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1(4):86-89.

[16] 周湘林.试析我国高校学生自治权的现状及其保障——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9(5):67-73.

[17] 陶俊清,邓姗.高校学生工作矩阵式管理模式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6-57.

[18] 卢黎歌,陈晋.试论书院制管理模式与辅导员工作[J].高校辅导员,2011(2):4-7.

[19] 王志军.高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及其实践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8):24-28.

[20] 杨智勇,孙岳兵,邢亮.学生就是大学——以生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7-71.

[21] 胡金平.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30-32.

猜你喜欢

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