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的理想人格

2018-03-16郭亚斐

党员生活 2018年4期
关键词:立命贤人道德修养

郭亚斐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一种理想化设计,指向于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主要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做人的标准和道德的楷模。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某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尊崇和追求的人格。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理想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不仅设计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在诸多理想人格的构建中,儒家理想人格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

(一)基本模式:圣人、贤人、君子

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许多的不同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儒家学者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圣人不仅博通万物,拥有超常的智慧,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天下为己任,泛爱民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尧、舜、禹、周公等都是圣人的典型代表。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但这种人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次是贤人。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贤人德行高尚,才能出众,财产富足。

再次是君子。 君子是道德修养较为圆满之人。君子人格与圣贤人格既有层次境界高低区别,又可以相达相通。君子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修养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因此,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最为儒家所器重。

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譬如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如浩然之气、正义之气、铮铮风骨,它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都要具备的一种精神风貌。再如荀子所倡导的“成人”人格,是圣人、贤人、君子乃至仁人、大丈夫等儒家各种理想人格的通称。

(二)主要特征:道德至上、内圣外王

道德至上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因此,儒家理想人格也可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人格。

由于儒学是伦理政治型的学说,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终极关怀,又是其最高的人格理想和生命哲学。“内圣”主要指“修身”,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和修炼,使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完善的境界;“外王”主要指“齐国、平天下”,把完善的道德修养由内而外推广至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内圣”主要是规范了儒者日常生活的道德伦理和精神追求,决定其理想世界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方向;“外王”则表明儒者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责任和义务,达济天下、心系万民。

二、儒家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

儒学不仅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模式,还提出了学思结合、修身立命、反求诸己等修养方法。

1.学思结合。儒家认为,“学”是通向理想人格的第一步。孔子虽然认为世上存在“生而知之者”,但他又非常重视“学而知之”,“吾尝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从而主张“学以致其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相差本来不远,之所以有道德品质上的差别,是由于后天的学习造成的。在道德修养中,与学相结合的是“思”。《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怡”。“思”是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包括对所学内容的伦理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反省。通过反省自己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学”与“思”的结合,体现了“仁”“智”统一的理性主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识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修身立命。修身立命,是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基本精神,也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修身即成己,是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立命即成物,是指人外在的安身立命的向往和追求。儒家以修身为根本,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进行理想人格的修身养性。

3.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要求凡事先从自身做起,是一种向内反求的思维和修养方法。“君子有诸己而后求助人,无助己而后非诸人”(《大学》),意思是说君子都是自身先有了善行美德而后才去要求他人有善行美德。反求诸己的具体做法就是自省和慎独。自省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检查,看是否和礼仪等相符合。慎独则是要求人们在独自一人时,也要对自己严加要求,行为举止仍要合乎礼节。

三、儒家理想人格的影响

儒家的理想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所设立的圣人、贤人、君子等理想人格形象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完善人格,养成坦坦荡荡的高风亮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了无数民族英雄和模范人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和繁荣昌盛。其次,儒家所倡导的学思结合、修身立命、反求諸己等修养方法,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提升了国民素质和民族意识。

同时,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有着种种消极影响。首先,儒家的理想人格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格,它过分注重对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得多元的人格维度沦为一元的道德标准,以此为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格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其次,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人格模型,其最高的理想人格模式是“圣人”,这是一种绝对至善至美的终极理想人格,是一种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是普通人无法达到和超越的,因此,这种人格模型缺乏现实的可通达性和普遍的推广性。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立命贤人道德修养
竹林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贤人喝贤酒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
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