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林高校特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3-16李芸李科林龙坚
李芸+李科林+龙坚
摘要:该文基于农林高校环境专业的学科背景,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从突出学科特色出发,在重视环境监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强调环境监测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农林高校;“环境监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22-02
“环境监测”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的环境类专业对“环境监测”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改革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2)根据环境监测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2,3]。这些教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缺少特色,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笔者结合中南农林高校的背景,就突出学科特色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构建突出农林高校学科特色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
现阶段全国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不包括高职院校),根据其形成的母系学科及各个高等院校的特点,所设立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别,农林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依托农林生态、土壤学科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环境监测”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环境监测,已经延伸到对生物和生态变化的监测,而且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培养“环境+生态”专业高级人才迫在眉睫。农林高校环境学科依托林学、农学、生态学这几大学科发展而来,在“环境监测”课程体系中增强林学、农学、生态学以及土壤学的相关内容,体现农林高校“环境监测”课程的特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硬软件条件的支撑。
二、强调掌握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又赋予农林专业特色的环境监测理论教学
在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中,调整教学思路,突出主线,重点补充土壤、生物、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根据环境监测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布点—采样—样品测定—结果表达作为主线,将各章节主线中共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提炼、合并集中讲授,再按具体监测指标类别说明,结合农林高校的特色将水、空气、土壤、生物、生态作为重点。
整合教学内容重新修改“环境监测”课程理论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与土壤、生物、生态相关章节的授课时间,完善多媒体课件,编写《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教程》。教程的编写以奚旦立教授等主编的2010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四版)[4]为基础,该书内容全面、阐述详细,对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相关专业而言是很好的教科书,在此书的基础上强化土壤、生物、生态环境监测,突出农林高校“环境监测”课程特色,更新环保法规,更新环保理念。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广泛征求专业背景涉及林业生态、土壤化学、农业生态等相关领域教师的意见,同时在有关章节的课程讲授时邀请相关教师参加,深化环境监测理论中生态、土壤等农林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强调掌握重要环境指标监测的标准方法又突出农林专业特色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
“环境监测”实验是一个全面的和全過程的实验,包括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预处理等。近十几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且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为突出农林高校专业特色又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重新修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环境监测实验教程》,实验内容既有基础性的实验,又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土壤、生物监测的相关指标,注重培养学生生态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的能力。
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整地掌握重要环境指标监测的标准方法,为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在周末和课余开放“环境监测实验室”,教师提出实验项目或学生自选课题,学生3—4人为1组,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近年来已相继有许多学生参与了教师有关矿区土壤生态修复、镉污染稻田土壤治理及重金属污染耕地风险控制等课题的工作,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布点、采样、样品预处理及相关指标测定的工作。已开展的实验有:(1)采用梅花布点法采集湘潭锰矿废弃地试验修复区的土壤(根际、非根际)与对照地的土壤样品;采集木本样本,分析木本样本皮、干、枝、根、叶中以及表层土壤Mn的含量,比较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修复区栾树和泡桐两种乔木的生长和锰积累的差异。(2)在沩河同一引水口渠道沿线进行底泥、灌溉水的采样分析;对沿线灌溉的稻田运用对角线布点法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梅花布点法一对一采集水稻样本,将采集到的土壤及水稻样本进行制备、预处理并分析相关指标,探明灌溉污水中Cd对土壤和糙米品质的影响。
四、强调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环境监测理论和实验技能又兼具农林高校专业特色的环境监测创新实习教学
“环境监测”课程实习是环境监测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监测数据的获取不再是与实际脱节的简单验证,而是与现实环境监测工作一致的实践过程。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必须拓展环境监测实习的范围,监测指标由单一的水、空气、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与评价,扩展到小区域的整个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农林高校大多有附属实验农场或实验林场,完全可将环境监测实习场地摄入其中,中南林业大学的环境监测实习场地可依托校级实验林场岳阳平江芦头林场及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林场。为了更好地创建专业特色鲜明的环境监测创新实习教学体系,笔者及相关教师对两个林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对水、空气、土壤、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监测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循着环境监测的过程:方案制订(文献调研、现场调查、设计监测方案)、现场研究(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成果发布(数据分析、实习报告),为学生编制操作性强的《环境监测实习指导书》。通过在林场实施环境监测实习,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能力。
五、结语
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各类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比较看重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农林高校背景,普遍认为这类学生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比综合类、工科类高校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更有优势,这也是本校环境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读研率逐年提高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也促使我们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强化生态及土壤的相关内容,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学生特色鲜明、学有所长,农林高校学科背景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刘作云.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108-109.
[2]夏静芬,唐力,罗薇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5-117.
[3]聂锦霞,余水静.浅谈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23):130-131.
[4]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