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8-03-16李新芳
李新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评审和聘任的规章制度;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团体;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TK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255-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而教育的实施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所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个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如何抓住评估契机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值得研究[1]。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观念认识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仍然是以“项目”、“论文”、“获奖成果”等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轻视“技能型人才”的偏见,导致教师向“双师型”转型积极性不高。另外,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印刷物料、印刷工艺、印刷色彩等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印刷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熟悉生产工艺工序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等等。
2.评定标准不明确。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评定标准。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仅从职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双证书”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教学理论能力较强,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所传授的知识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较难对接,学生毕业后认为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马上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技能型人才,设置了在编制控制、行政审批等方面的门槛。同时,还要求外部技工必须和高校普通教师一样具有学历等资质才能任教,从而使得优秀技能技术型人才无法进入高校。
3.缺乏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构,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2]。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到行业企业专业实践,即使高职院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仅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沉在企业里,学习企业的文化、岗位技能知识点。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扎扎实实沉在企业里,然后将岗位技能知识点应用于教学中,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胜任企业的实际岗位,最终达到和企业的“零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和生产单位向高校输送“双师型”人才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高职院校聘请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这些人一般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由于企业的工作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离开企业到高职院校上课。如果企业没有一些激励机制,且“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那么上课的积极性就会不高,有时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时补贴,没有因材施教,也不能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1.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评审和聘任的规章制度。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广、专业要求复杂,培养和管理难度明显大于其他教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和管理上的盲点,不能有效的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如某些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仅仅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实践,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学习技能知识点,有时积累的知识点不全面,很难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串起来。实践结束后也没有考核标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导致一些教师没有认真负责的下企业锻炼,只是走走过场,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评审和聘任的规章制度是每个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事情。高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主要由高校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到企业实践培养。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由企业进行管理,培养结束后由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认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评审通过学校才能聘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为了加快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等进行专业实践,按质按量完成实践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点,必须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施了“深海探珠”计划,要求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要沉在企业里,扎扎实实学习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知识点,积累大量来自企业的教学案例。实践结束后必须以项目的形式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必须是以企业工作过程的碎片化知识点组成,知识点要全面、具体。其课程改革认定专家组主要由企业相关技术工程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如果认定没有通过,将影响该教师的绩效和职称晋升,或者继续在企业实践完成相应课程的改革。
3.创新校企合作途径,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团体。随着高职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对师资队伍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要求也越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可能由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它与在普教模式下衍生出来的许多现行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简单相加的教学组织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只有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让企业感受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才能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利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兼职教师政府津贴”机制,吸引本区企业的印刷包装行业骨干人才到专业兼职任教,组建了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2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团体。学院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运行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兼职教师的引进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且教学管理严格,定期会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并举办兼职教师座谈会。学院还制订了专兼职教师的帮扶制度,专兼职教师可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兼职教师可帮助专职教师提高实操技能,专职教师传授授课技巧给兼职教师,双方签订协议。专兼职教师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指导技能大賽。通过以上校企合作途径,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而校内专任教师的实操技能和企业文化等知识方面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将会形成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合作式“双师型”教师团体。
4.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引导教师在重视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学生的参与。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与“中益油墨涂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中益油墨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基于该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技术研发项目中,毕业后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就业。近几年还先后与多家企业达成了科研合作协议,顺利完成“产学研”科研攻关项目,解决了企业的重大技术问题。通过以上校企“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一批批优秀的技术型毕业生输送到相关印刷包装企业,达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晓刚,冯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5):96-97.
[2]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11):7-11.
[3]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