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气象人才和气象教育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2018-03-16孔锋王一飞吕丽莉刘冬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综述

孔锋 王一飞 吕丽莉 刘冬

摘要:气象人才和气象教育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的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气象部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进展和气象部门人才建设与发展形势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从而对目前我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气象教育的形势形成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对新常态下气象部门人才体制改革和气象行业教育培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有助于气象行业和部门决策者深入开展智慧气象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气象人才;气象教育;气象干部培训;中国;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30-04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气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1-3]。气象人才和气象教育将对气象保障国家战略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4]。2015年,教育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召开了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共同组建了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深度参与教育部大气科学高等教育教指委的工作,为深入推进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启动了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完成了气象高职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组建了新一届气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3],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气象人才和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气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高等院校的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

1.气象高等教育情况。目前,我国设有气象学科的高等院校13所,分别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云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3,5]。我国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19所,除上述13所高校外,还有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校之间招生人数差别比较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兰州大学招生数量位居前3名,分别占招生总数的45.0%、11.4%和10.1%。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进入气象部门的最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毕业生进入气象部门的比例较

低[3,6]。一些高等院校从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招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气科院等为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集中的院校,是大气科学高等教育招生的主力军[7]。

2.气象人才培养情况。近几年毕业生中,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规模基本没有变化,三个层次的学历人数规模依次减少,本科仍是招生主力。本科毕业生为891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0%。其中,大气科学专业和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达到6996人,占到本科毕业生的79%[8],其他相关专业1914人。硕士毕业生达3168人,占毕业生总量的25%。其中,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物理的毕业生数量为1859,占硕士研究生的73%,其他相關专业毕业生679人。博士毕业生数量为1214人,约占毕业生总量的10%,其中,气象学、大气物理、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总共为1078人,占博士毕业生统计数量的89%[9]。2015年,气象部门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中,大气科学专业占66.8%,较2014年呈上升趋势,地球科学专业占5.5%、信息专业占16.1%、其他专业占11.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交叉学科的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的气象教育和人才形势极可能面临严峻态势[3,10]。

三、气象部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进展

1.气象分层分类模块化课程体系。近年来,气象教育持续推进分层分类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训教材(课件)实时更新机制,印发了《2016—2020年教材建设规划》。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方法,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创新气象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初步建成气象教育培训教学管理平台,健全质量、效果、效益三级评估体系[11-13]。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的,分层、分类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国家级课程体系建设中新开发农业气象、环境气象和气候3个岗位系列的上岗培训课程[2,3]。通过构建气象分层分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了培训系列课程体系;通过完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整体规划,启动了61个教材建设项目;完成预报员轮训、处级领导干部轮训、农业气象业务人员上岗培训、CIMISS培训系列等新教材共计18册,教材累计145册;出版基层台站气象业务技术系列培训教材12本,业务类和管理类教学案例共计80多个[14,15]。

2.气象部门教育培训国际和国内开放合作。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体系的深入推进,中国气象教育培训也不断加大了开放合作与交流力度。我国初步建立了与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伊拉克等国气象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加强了与WMO教育培训的交流。2016年,举办国际培训班9期,培训国际学员122名,5个VCP项目。培训国际学员来源广泛,来自58个国家,较2015年增长了18%[3]。首次开展南南合作气候变化专题国际培训,探索与气象服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制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落实与国家相关科技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协议,推进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气象虚拟仿真联合实验室,同时气象教育培训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海军航空兵、民航、新疆建设兵团等在培训领域的合作[16]。

3.气象部门干部培训建设范式。2015年,积极推进气象教育培训改革,切实推进气象干部教育培训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培训能力建设,增强了培训业务统筹,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气象干部教育培训效益明显。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为例,通过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推进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和教育培训管理改革,教学活动更加规划化、系统化、科学化,培训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严格的岗位管理、建立师资培养与共享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团队建设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机构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强化教学管理主体职能为重点,调整职能机构设置、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建立以气象基础知识培训、预报预测人员培训系列课程体系;完善以政治理论课程、气象业务知识课程、气象业务管理课程和现代管理科学课程为重点的领导干部培训课程系列,并基于胜任素质理论,构建了处级干部胜任素质模型;针对基层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信息网络、气象综合管理5个领域的14个模块化课程开发[3]。

四、气象部门人才建设与发展形势

1.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人才发展对气象事业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气象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建设,着力推进了人才发展和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气象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国家政策,不断增强气象人才创新活力,对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7]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精神,积极推进落实《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完善了气象部门高层次骨干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高层次人才投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通过大力推进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国家人才工程,完成政府特殊津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6项国家人才工程和奖励候选人的推荐工作[3]。

2.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在气象人才队伍总量上,截至2016年底,全国气象部门人员总数为76278人,其中编制内用工57355人,编外聘用17565人,劳务派遣1358人。全国气象部门国家编制在职人员53153人,其中参公人员14691人,事业单位人员38462人。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气象在职人才队伍中,四川省气象局在职人数最多,为3174人,其次为内蒙古气象局,在职人数为3089人。

在气象人才学历结构上,截至2016年底,气象部门在职队伍学历:研究生7424人,占14.0%;本科生33811人,占队伍总量的63.6%;专科生及以下11918人,占队伍总量的22.4%。总体看来,气象在职人才队伍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2016年,各省级气象部门学历分布差距较大。31个省级气象部门在职人才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排序中前五位为:上海、宁夏、北京、江苏、广东,其中上海与新疆的差值超过25%。最后五位都是西部省份,反映了西部地区在引进高学历人才面临的现实困难。

在气象人才专业结构上,截至2016年底,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专业状况:大气科学专业26258人,占49.4%;地球科学其他专业3177人,占6.0%;信息技术专业10472人,占19.7%;其他专业13246人,占24.9%。气象在职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占比逐年上升。各省级气象部门在职人才队伍专业分布状况:大气科学专业比例的前五位为:浙江、甘肃、天津、广西、江苏。地球科学其他专业比例的前五位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北京、山西。信息技术专业比例的前五位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海南。

在气象人才职称状况上,2007—2016年气象部门在职人员队伍职称数量变化:三类职称(中级、副高和高级职称)人数总体呈平稳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年底,气象部门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49197人,占92.6%。其中正研级人数为755人,副研级人数为8848人,中级人数为24059人。2007—2016年气象部门在职人员队伍职称数量变化:三类职称人数总体呈平稳缓慢上升趋势。

在气象人才层级分布上,截至2016年年底,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中,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人才分别占全国气象人才队伍总量的5.7%、23.8%、32.9%和37.7%。地县两级气象部门人员占比达到了70.6%,较2015年降低了约0.2%。2016年,各层级气象部门在职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中,研究生比例随国家、省、市、县四级逐级降低,其中市级队伍本科生比例最高。

在气象人才区域分布上,截止到2016年,从省级气象部门分布来看,在职高级职称人数占队伍总量比例的前五位为:北京、上海、黑龙江、山东、辽宁;后五位为:四川、青海、西藏、贵州、安徽。其中在职正研级人数前五位为:北京、广东、辽宁、湖北、上海;后五位为:西藏、海南、青海、贵州、黑龙江。

五、小结

随着气象部门助力扶贫、为农服务和保障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气象人才和气象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高等院校和气象部门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入手,通过对高等院校的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气象部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建设和发展形势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对近年来我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气象教育的形势形成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目前气象部门人才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状况、层及分布和区域分布有了科学的掌握。这不仅对气象部门人才体制改革和气象行业教育培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有助于气象行业和部门决策者深入开展智慧气象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展望

1.气象科技创新展望。新常态下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正处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气象行业将着力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要坚持把科技发展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堅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进程,需要推进以下五方面气象科技创新的工作:(1)要加强具备国际视野的顶层设计,把握世界气象科技发展态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紧跟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科技储备。(2)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协同创新制度,完善科技评价及激励机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3)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科技保障,提升气象现代化发展效率。(4)深入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明确重大核心攻关任务,集中攻克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关键科技的瓶颈问题,增强攻关成果的业务转化应用能力。(5)深化气象科技开放合作,进一步汇聚各方面的科技力量,争取世界科技发展成果最大可能地为我国所用,大力提升自身的创新驱动能力,加速气象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