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辅德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2018-03-16徐军纪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职业素养

徐军纪

摘要:就业指导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除了教授就业技能,还具有辅德功能,但很容易被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就业指导课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几方面的作用,然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德育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辅德功能;职业素养;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21-02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作用日益突出,受到高度重视。我国高校的德育水平整体偏低,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德育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以就业指导为例,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面對就业难的现象,学校、家庭和学生更关注就业技能和应聘技巧,将就业指导课完全作为找工作的辅助渠道,忽视了德育教育。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辅德功能,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德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渗透。

一、论高校教育就业指导课的辅德功能

1.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个人道德素质包括很多内容,如政治观、法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等。其中,政治观关乎公民的政治信仰和立场,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律的约束和强制性,更多的是为其保护功能服务,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应强化法治意识,了解法律条例,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价值观和人生观则具体体现在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和职业中,如果价值观错误,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网络暴力、拜金主义,此类价值观一旦形成,很容易发展成实际行为,对个人和集体都不利。试想一下,如果大学生去求职,政治观错误、法制观淡薄、人生观模糊、价值观不正,用人单位肯定不会录用。所以,高校教育就业指导涉及的内容很多,并非只有求职技巧,提升个人道德素质才是基础。

2.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我国目前的“就业难”现象很奇怪,国内人才总量急缺,每年都有几百万毕业生,但依旧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许可以换个解读方法,即就业难现象并非因为毕业人数过多,其原因覆盖了社会、学校、个人多个方面,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教学存在缺陷,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虽然对学历依旧有很高的要求,但实际上更看重其职业道德。即便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诚信缺失,个人主义严重,不懂得尊重他人,其职场道路也很难长远。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内企业、外企、国内外联合创办的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度高于其学历和技能。所谓职业道德或者职业素养是个人道德素质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比如礼仪、信誉度、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是大学生在现代职场中长远发展的根基。同样,高校就业指导课中也包括这些内容。

3.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当下来看,大学生多为“95后”,生长环境相对较好,基本不会遭遇大的挫折,加上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整体心理素质较差。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是寻常事,但很多大学生在失败后自责后悔、一蹶不振,甚至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失败而自杀,可见其心理是何其的脆弱。成功后易自傲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某些学生喜欢人前炫耀,从不顾及让人感受,成功后便骄傲,以至于口碑极差。另外,还有自卑、攀比、从众等各种心理状态,都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其实,“95后”大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学习新事物较快、创新能力强,在职场上一味地从众,极有可能被忽视,反而是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要注重这两方面的教学,既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克服不良心理,又要挖掘长处,使其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如何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渗透德育

1.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授课时间、任课教师、意外调整、教学计划、预期目标等,都要纳入教学体系范围,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明确整体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在学校指导下,提高自我素养和必要的职业生存及拓展能力,继而要将其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个实现,比如按照年级划分,每学期都有相应的目标,标出重难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完成总目标。另外,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堂内,还包括课堂外,甚至包括前期调查、就业后的追踪等。高校若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形势,并对未来进行预测。比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和成就,与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比,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2.更新方法内容。时代在变化,尤其是在世界一体化形势下,教学工作必须紧贴时代主题,跟紧时代潮流。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德育,应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删旧增新,根据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学生特点,打造高效课堂。以案例分析法为例,通过分析相关案例,令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分析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积累经验。树立榜样是其中一种具体的途径,即寻找真实的先进人物,传播其先进事迹和精神,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学生进取。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名人、成功的创业人士或者校友来学校传授经验,并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就业形势等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其提供更多想法和思路。利用互联网,可以加微信群,关注微博,与榜样即时互动。另外,情境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创设相关情境,还原真实场面。比如,学校可以研发一个简单的零件制造系统,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同时工作,系统才会正常运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两比赛,一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另一组则是大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迟到,有的不能配合集体,有的操作失误,都使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与另一组差距越拉越大。在此过程中,无需教师多说,学生就能意识到准时、合作、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不同,即便所学专业相同,面对职场挑战,其表现也会出现明显差异。应聘失败者未必不如成功被录取者,或许只是发挥失常,或许是因为不适合该工作。现代求职讲究双向选择,自由空间较大,教师首先应明确这一点,鼓励学生做最真实的自己,凡事尽最大努力。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应结合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交际能力、社团活跃度等因素考虑,对每个学生都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将其优缺点分别记录下来,予以相应的指导。如果是政策形势、行业动态等,可进行集体教学,但若涉及个人求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公众内容,教师必须予以个人指导。比如,有些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但也可能会有仇富心态,教师应进行心理开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有些学生交际能力很强,但经常丢三落四;有些学生学识丰富,但经常不修边幅。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不妨设立咨询办公室,一一指导。

4.开展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德育教育,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纸上谈兵,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断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同理,就业指导课的德育教学,应该将德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就业和职场中。这就要求提高实践课的比重,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比如勤工俭学,与学校的手机营业厅、餐厅、超市等联系,如果用人,教师便可推荐学生,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在营业厅除了能够学习专业技能外,学生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注重穿着,深谙礼仪,了解学生用户群的消费习惯,如此才能强化自身能力,业绩自然也会随之提升。在餐厅和超市,学生需锻炼吃苦耐劳的素质,讲诚信和公德。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与当地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入职实习,尽快熟悉职场环境。

三、结语

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过于看重求职技能的培养,并不是说求职技能不重要,而是要意识到另外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即德育。无论是社会用人需求,还是从个人发展来看,德育的作用越來越明显,所以各高校应调整就业指导课,提高德育比重,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上英,庞庭才,韦静月,徐美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相结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2(4X):132.

[2]石明忱.德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J].时代教育,2016,25(12):9-10.

[3]蒋华斐.德育构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4):196-197.

[4]弓巧平.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构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8):75-78.

[5]刘锐,祝杨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北京教育,2012,23(10):16-18.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职业素养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