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
2018-03-16王鹏飞殷凤
王鹏飞 殷凤
摘要:大学生信仰状况体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支柱、人格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学生信仰现状出发,指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信仰问题,进而说明了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信仰教育措施,以期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19-02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信仰,面临的将是道德崩溃,社会动乱;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面临的将是走向灭亡;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如果一代青年没有信仰,那就意味着国家和民族已走向危难的边缘。但是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的指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人们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转向了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标新立异,追求奢华,盲目崇拜,贪图享受,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宁愿选择自私,放弃责任,缺失诚信,忘却感恩,甚至失去了信仰。这一现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必须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塑人格、铸精神、正三观。
一、加强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1.信仰教育有利于“三观”的形成。信仰是信真仰理。信真就是只相信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仰理就是只敬仰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道理。信仰是指对人、事物抱有的信心和信任。信仰是一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信仰可以回答人类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信仰作为一种整体的、超越性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和获得虽然可以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结晶,也可以以一定的知识观念或理论体系表达或陈述出来,但它却必须依赖信仰所提供的超越性,而获得自己完整的规定性,并且要以“信仰”的形式存在于主体的精神世界之中。凡世界观在思维方式中的作用,一般意义上均可理解为信仰的作用。信仰有利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渴望与拥有。培养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科学的信仰还能帮助大学生抵制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社会思潮,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清是非曲直、积极而乐观地对待人生,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现代社会中迷失方向,错误判断是非,不至于在人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悲观失望、丧失意志,最终“失落自我”。
2.信仰教育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贾馥茗教授认为,健全的人格“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的环境能够正确的适应”。健全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信仰则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仰的崇高性、坚定性,信仰的要求和规范影响着大学生对待社会、他人、自身的人格态度和行动准则。高尚的道德信仰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庸俗的道德信仰则会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无视和践踏、对他人的不尊重、对社会的仇视,给自身、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博大的文化信仰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狭隘的文化信仰则会导致大学生放弃责任、放弃道德原则、放弃真诚原则。
3.信仰教育有利于精神的铸就。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情感寄托。巴金说过“人不能只靠粮食活着”,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没有信心面对糟糕的环境和状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勇气面对和解决;在遇到压力和失败时,没有能力去承受和释放。所以没有信仰的人犹如一叶浮萍,永远漂浮不定,或随波逐流,或畏首畏尾,整天浑浑噩噩、战战兢兢,既看不到光明,也没有希望,因而也感受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即便在物质富裕的时候,精神也得不到安慰,仍然觉得空虚无助。信仰有利于培养学生永不放弃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寄托、行动指南和成功的希望。信仰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激励人的斗志,战胜困难走出逆境;能坚定人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能明确前进的方向,迷途识返。信仰是人类追求幸福、实现美好愿望的无穷动力。
二、开展信仰教育的切入点
1.率先垂范。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老师、朋友、“家人”,在学生的信仰教育中,辅导员率先垂范对学生信仰教育的成功能起到保障性作用。(1)在班级评比工作中,要做到不徇私情、不贪图利益、公平公正,让学生感受到有那么一个角落不是利益至上。(2)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勤于出力、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让学生认识到责任是需要担当的。(3)在学生帮我做完一件事情或完成一项任务时,要不失时机地道一声“谢谢”,让学生体会到感恩是有必要的。(4)在QQ和微信平台转发、传播、发表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精神的力量。(5)在班级例会、传达学校精神、日常工作安排、常规的检查等会议中,用道德、文化、精神、政治信仰等诠释会议精神和内容,让学生领会到信仰的博大。争取做到用人品去感动学生,用改变去影响学生,用状态去燃烧学生,用实力去征服学生,用行动去带动学生,用坚持去赢得学生。
2.团体感染。在革命年代,革命者的信仰之所以如此坚定,是亲身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喜悦、分离与亲密在群体中感染与被感染的结果。所以信仰教育要回归实践。挑选干部、党员、优秀团员组成信仰教育团体,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用他们的行动感染班集体。(1)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将信仰教育镶嵌在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中,主要引入道家的做人准则,儒家的做事格调,佛家的修心良策。让学生朗诵道德经、朱子家训等,让学生讲规矩,修品行,知仁爱,炼心智,学礼仪。(2)要走进社会,比如班级走进环卫站协助扫大街,时间点选择在寒风凛冽的清晨六点、炎炎夏日的中午时分,让学生感受环卫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学会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让学生体会人间温暖,学会担当,学会关爱,学会给予。(3)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展一系列的服务与活动,如新生心理讲座、参加社团指导、待人处事之道等,给予他精神上与生活中真正有用的幫助,解决他们心中的各种困惑和好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追求。
3.个体渗透。受社会风气和家庭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待人处事、价值观念、人生目标千奇百怪,良莠不齐,所以选择分而教之。具体做法是:(1)突出重点,以宿舍为单位,根据本宿舍的具体情况,创建相应的信仰氛围,先解决共性问题,再解决个性问题。(2)实时教育,客观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在学生有不良倾向或者犯错误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以引导为主。(3)行為规范,日常行为有章可循、有礼可依,同宿舍的同学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要求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上进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提倡在生活中学习,在挫折中反思。告诫学生要善于欣赏自己,懂得尊重别人,切实热爱生活,踏实的过好每一天。改变学生想做而不愿意付出行动、想做而不敢付之行动的习惯。
4.家庭协助。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农村的父母大都没有文化,基本无信仰可言,城市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生意,忘却了信仰的存在。家长对孩子的信仰教育目前处于空白,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交流平台,让家长认识信仰教育的价值、意义、重要性,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我坚持每周和家长通一次电话。实现学校、教师、家长达成共识,同抓共管,给学生创造信仰教育的大环境,共同推进信仰教育。
5.班级考评。任何工作如果没有考评,如果没有合理的考评机制,很难判定其成效性,很难促进其发展,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把信仰考评列入学生成绩考评,作为社会实践来记学分,在每学期末进行测评考核,至少有两次考评进入班级二分之一内给记学分。以制度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信仰教育,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信仰的认识。
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信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作用,让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紧密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氛围,让正确的信仰真正在大学生的心里扎根。
参考文献:
[1]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