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8-03-16高灿

时代农机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堂

高灿

(仰恩大学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14)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就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教育也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变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如何主动出击,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占据网络主阵地,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当下要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核心部分。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都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认为学生们只要记住、掌握了书中的基本概念、内容就实现了思政课教育的目的。但时代在不断变迁,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一直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中的青年一代大学生,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如何出于兴趣以及高效地获得知识,并如何将知识转化于心且运用于实际。传统教育方式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不寻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只有将互联网灵活的运用于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

(2)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思政课,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感觉:纯理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之下,学生很难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好感。然而思政理论确实也比较深奥,学生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多都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将理论深入浅出的解释给同学们。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往往用学生不太能理解的理论去解释本身就很难理解的理论,从而很难实现答疑的目的。所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学生既然喜欢且擅长于互联网应用,那么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该主动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提交教学实效。

(3)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就在思政课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培养的内容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三大内容。虽然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宗旨都在于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等学生毕业后再自己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现在,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高校的培养模式应当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将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提前到在校学习阶段,融入课堂教学,等真正走向社会便能游刃有余了。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的分散性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集中性存在矛盾。互联网的普及,让电脑手机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然而网络中的信息堪称海量,复杂多变,是非难辨。信息的广泛性和课堂的集中性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集中式的课堂提出了挑战。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网络上的一些反华势力刻意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有意识的扭曲和篡改。而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后果就很难想象。因此信息分散和教育集中成为第一大难题。

(2)网络内容的易变性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稳定性存在矛盾。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消息层出不穷,各种评论各方来袭,是非之间的切换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意识又还不稳定,很难在这些信息中辨别是非曲直。但是高校思政教育教材却比较稳定,数十年如一日,随着实践的推移偶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每个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比较稳定,这两方面的对立,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甚大。很多老师甚至认为,将网络引入课堂,只是将教学内容搬到了多媒体上,只是教学载体不同而已。因此,网络信息的飞速变化同思政课课堂的过于稳定,成为了思政教学改革的第二大难题。

(3)网络学习方式的自愿性和随意性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义务性和严肃性存在矛盾。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让两课进入课堂,并对课程设置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可见,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更要走进课堂,深入学生骨髓。思政课教育称得上义务教育,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具有严肃性,更具有强制性。但是,网络学习就大不相同了,更具有随意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学习,学习过程中的听、看、练更是随意,虽然对于网络学习也有监督技术,但于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相比,随意性大大提高。网络教学只能做到让知识走进课堂这一步,对于入脑入心却很难把控。这便是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改革的第三大难题。

(4)滥用多媒体会导致学生想象、思考能力的削弱。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观察到虚化的,不能亲身体验的景观,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的记忆以及感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的出现无疑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这就导致因为”赶时髦”的心理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滥用多媒体技术。高校思政课程其本质是一门公共必须课,通过自身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得抽象的文字生动、鲜活起来。多媒体的运用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多媒体的滥用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对于文字深切的自身体会。更有人过分的追求形象性,导致我们的语言课变成了一门美术或是欣赏的课程,思政课的文化个性荡然无存。如果教师在向我们讲解课程时,仅仅是生搬硬套、填鸭式教学,学生根本就不会提起兴趣来。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己对于课程的内容通过深度的思考,才能真正的领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图片的出示,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想象、意象能力,更能获得更深的体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不应为多媒体技术的滥用而阻碍学生思考、想象能力的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1)改革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我国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主体存在,却忽视了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即使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很多教师思想中的传统教学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在很长时间里都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将继续发挥这种方式在课堂中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师传授教师认为应该传授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实际的需求。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能够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传授哪些知识才是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如何传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且产生共鸣,让自己成为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灌输者,会让思政课课堂实现更好地效果。比如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运用,要想实现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師可以将学生要学习内容的视频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并且激励学生认真观看,让学生将在视频观看中遇到的不懂得地方记下来,在课上与教师进行讨论。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互动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我国新课改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学生在视频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才能够与教师进行高效的交流。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自己是为学生解答思政课疑难问题的导师,这样才能够将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课堂效果发挥到最好。

(2)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再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学生的需求,从而使思政课堂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所以思政课的改革宗旨还在于如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将网络时事引入课堂,学生更容易被吸引;将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引入课堂,更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等等。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中都引入网络机制,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改变从前的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从而主动思考,独立发现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单位,要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阵地。思政课教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视频、作业等课程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站,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此外,还可以上传政策文件、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大学生全方位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教师亦可以利用Email、QQ、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课后互动,交流、增进了解,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确保课堂教学充分有效。”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革升级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的更新,其最终目的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当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互生,这无疑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措施。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高校思政课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去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始终把”互联网+”平台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将虚拟空间的学习与互动视作学生与课堂教学的粘合剂,而不能”反客为主”,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以线上的学习与互动完全代替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以”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4)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作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主导性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面对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知识的不断丰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其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灵活丰富的特点都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帮助。其图文声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更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思维单一的缺陷。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