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
2018-03-15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滨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作“东北作家群”。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等融为一体。他们的作品风格粗犷宽阔,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眷念乡土,是一种共通性的感情。端木蕻良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达十年之久。对他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语句集萃】
1.(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2)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3)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解读
在表达对往昔幸福生活的眷恋、沉沦受难时的痛苦、奋起抗争时的斗志与渴求解放时的希望等复杂情感时,大部分作者都喜欢用第二人称,因为第二人称用于对自己熟悉且富有情感的人或物来说,再恰当不过了。但端木蕻良却另辟蹊径,对自己深爱的家乡用了第三人称——“她”,“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这让人匪夷所思。这不是作者日思夜想的那个家乡、那片土地吗?为何又要让自己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呢?
可仔细想来,这何尝不是作者故意为之呢?朝思暮想的家乡的土地在此时此刻成了日寇的战利品,而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却成了孤独的异乡客。“她”曾经是那么亲切、那么触手可及,可如今,“她”却又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思考
仔细想想,在行文中直呼文里的人或物的方法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嗅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解读
作者运用排比修辞行文,以“我想起……”“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各领起一句,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此外,作者还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段中,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增大了信息容量及对读者的冲击力。
思考
请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组合画面,写一写你眼中的祖国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解读
本段字里行间充盈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甘愿牺牲一切,并怀有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思考
作者这样写好不好?读后,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链接】
地 图
他喜欢中国地图,更喜欢外国地图。国界线最纷繁、海岸线最弯曲的欧洲,他百览不厌。多湖的芬兰,多岛的希腊,多雪多峰的瑞士,多花多牛多运河的荷兰,这些他全喜欢。但最使他沉迷的,是意大利,因为它优雅的海岸线和音乐一样的地名,因为威尼斯和罗马恺撒和朱丽叶。一有空,他就端详那些地图。他的心境,是企慕,是向往,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新经验的追求。那种向往之情是纯粹的,为向往而向往。面对用绘图仪器制成的抽象美,他想不明白,秦王何以用那样的眼光看督亢,亚历山大何以要虎视印度,独脚的海盗何以要那样打量金银岛的羊皮地图。
在山岳如狱的四川,他的眼神如蝶,翩翩于滨海的江南。有一天能回去就好了,他想。后来太阳旗在中国大陆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他发现自己回到了江南。他并未因此更加快乐,相反的,他更加怀念起四川来。现在,他只能借地图去追忆那山国和山国里那些曾用川语摆龙门阵甚至吵架的故人了。初来这个岛上的时候,他断断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多地震的岛上连续抵挡十几季的台风和梅雨。现在,看地图的时候,他的眼光总在江南逡巡。燕子矶,雨花台,宜兴,几个单调的地名便唤醒一整个繁复的世界。他更未料到,有一天,他也会怀念这个岛屿,在另一个大陆。
“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道。在中国,你仅是七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百年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站出来,并且疾呼……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面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岗的白骨、岳武穆的白骨、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将来你也将加入这些。
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走出那河山,便仅仅留下了一张地图。当你不在那片土地,当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象征性的地图,正如不能面对一张亲爱的脸时,就只能面对一帧照片了。得不到的,果真是更可爱吗?然则临图神游是一种超越,或是一种变相的逃避?也许真是一个不可宽宥的弱点吧?
于是他将地图放回抽屉,而将自己的一切,躯体和灵魂,回忆与希望,在那六百字的稿纸上延伸开来,吞没了一切,吞没了大陆与岛屿,而与历史等长,与茫茫的空间等阔。
(作者余光中,选自《左手的掌纹》)
阅读手札
作者由抽屉里的地图起笔,先写异国生活,接着写台湾生活,然后写在旧大陆的童年、青年生活。全文泼墨如流水,书写了作者对地图的喜爱,突出表现了强烈的乡愁情结。
思有所悟
1.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依据文意,试写出第三段画线句中“疾呼”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间或使用第二人称。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以“地图”为题,请说说通过地图,表达了“他”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