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
2018-03-15班俊梅
班俊梅
夜阑人静时,我打开新一期的《作文周刊》,内心是由衷地欢喜。
和《作文周刊》邂逅,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的儿子在河北衡水中学读书。语文老师建议我给孩子投投稿,遂给了我几家报社的邮箱。我整理了几篇孩子的习作,按要求投到几家报社邮箱,但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过多长时间,《作文周刊》高考版的元老师主动回复我,把准备刊发的好消息告诉我,并热情鼓励孩子继续投稿。
当得知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后,元老师又鼓励我给初中版投稿,并把我介绍给七年级编辑李老师。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顺利完成了“名家传技”“少年瞭望”“作文评说”等板块的写作。我和李老师虽从未谋面,但我感觉她认真又严谨,即使文章有小小的改动,也会及时跟我联系。这样的好编辑,鞭策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文章写好。
我写的文章发表后,首先得到了同事们的热切关注。我们学校教职工老龄化严重,七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大多教龄在二十年以上,都是些业务精熟的“老家伙”。他们对《作文周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刊物站位高又接地气——“悦读时间”,让孩子们轻松拓宽阅读面;“少年瞭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美食情思”,是“吃货”的最爱,更有师生同台飙技令同事们跃跃欲试。于是,几位同仁也纷纷加入《作文周刊》的作者队伍中,大家忙碌且快乐着。
其實,真正受益的还是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思想和文笔都比较稚嫩,在阅读同龄人的作品时,他们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动力,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写作《犹有红楼梦里人》这篇文章,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小戏骨”《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的对应视频,小朋友们对“小戏骨”走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讨课上气氛热烈,妙语迭出。我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孩子们读了,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这个活动中长大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深刻的洞察力!更可贵的是,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也上来了。看他们在课间叽叽喳喳地讨论林妹妹与宝姐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臧江南同学的习作《巧工》被制成语音版,我把这个“高大上”的链接发到班级群和学校工作群里,得到了家长、同学和老师们的点赞。
作为一位母亲,看到孩子在《作文周刊》这片沃土上健康成长,心里充满感恩;作为一名教研组长,看到同仁们借《作文周刊》的东风逐渐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老教师,为作文教学上下求索多年,终于找到《作文周刊》这个有力的“帮手”,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是与她相见恨晚。
众里寻她千百度,伊人如月,照亮我们的作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