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策略探讨

2018-03-15张承新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3期
关键词:技术要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

张承新

摘 要:市政道路是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建设项目,和人们的出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合理选择工艺技术,并加强质量控制,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沥青路面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施工准备工作,然后分析了施工技术要点,最后阐述了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技术要点;质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3-0110-01

相比于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的优势是强度高、灰尘少,不仅施工养护维修简单,而且能提高行车舒适性,因此在市政道路中应用普遍。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虽然施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施工中依然要加强管理控制,积极防范温度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以下结合工程实践,针对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和质控措施进行探讨。

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准备

1.1 基层调整

基层沥青摊铺后,要针对路缘结构进行质量检查,然后进入沥青碎石联结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此时基层调整工作,主要是检查沥青拌合设备,促使机械设备正常运行;调整摊铺厚度和标高,将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2 材料运输

材料运输主要是从供货商到施工现场这段距离,应该合理设计运输路线,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以沥青混合料的运输为例,要求车厢内部干净整洁,避免存在有机杂质;在车厢表面涂抹油水混合液,并遮盖一层保温布;当沥青混合料运输至现场,其温度应该在120-150℃之间。如果不满足以上标准,混合料就不能用在施工中。

1.3 沥青混合料拌制

沥青拌制采用导热油法进行加热,将温度控制在150-170℃;其余集料的加热温度相应调整,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每一锅混合料的拌制时间,应该控制在30-50秒之间,确保拌合均匀,不会出现结团现象。

2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

2.1 摊铺

沥青碎石联结层的摊铺,采用全半幅标高控制法,根据路面宽度大小选择摊铺机数量,优先选择具有找平装置的摊铺机,能对摊铺厚度进行自动调整;振动熨平板应该有加热功能,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在底层、中层、面层施工中,可以采用走线法,运行速度则根据沥青混合料的供应情况而定,且保证匀速、不间断运行。在混合料的温度上,一般情况控制在125℃以上,高温天气时不能超过160℃。同时利用2台及以上的摊铺机,要将距离控制在10-20m之间。

2.2 碾压

沥青混合料摊铺完成后,在碾压前首先检查温度,满足要求后才能开展碾压作业,按照初压、复压、终压的顺序进行。初压时保证混合料处于高温状态,从外侧向中央靠拢,且不能出现开裂、推移等情况。在实际施工中,常常使用振动压路机或轻型滚筒压路机,碾压次数2遍。复压时则使用重型滚筒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次数4-6遍。终压时可以采用双钢轮筒式压力机,碾压次数2遍以上,而且遵循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压的顺序。在重复碾压时,按照上次轨迹的1/3—1/2进行控制,保证密实碾压,避免出现遗漏。

2.3 接缝处理

沥青路面的接缝,会影响路面的稳定性和平整度,对于接缝的处理,要求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保持高度责任心。在摊铺前规划好接缝的位置,能减少接缝数量,针对不同类型的接缝,处理方法如下:第一,热接缝,摊铺作业应该一次连续完成,如果因外界原因必须暂停摊铺,此时应该尽量缩短暂停时间,若混合料温度在140℃以上,可以设置热接缝;如果摊铺暂停时间长,且混合料温度降低至140℃以下,此时则要设置冷接缝。第二,冷接缝,每天摊铺作业完成后,要在末端设置冷接缝,使用切缝机切除端部,保证端部整齐、和路面垂直。对冷接缝进行压实时,先用钢轮压路机横压,然后进行纵压,促使接缝两侧平整压实,保证构造均匀一致。

2.4 后期养护

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之后,检查整体质量,当面层冷却后才能行人。调查发现,沥青路面正式运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养护不到位造成的,例如平整度问题、结构破坏,会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养护工作至关重要,应该委派专人负责,及时排出道路积水;在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大型机械设备不能上路运行;还要监测沉降、位移情况,做好相应的加固工作。

3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质控措施

3.1 提高设计质量

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施工的关键,在混合料的配比设计上,应该选择密实级配、孔隙率小的材料,避免沥青膜層和集料膜层相互分离。具体控制措施如下:第一,规范粗型混合料、细型混合料的使用。如果施工路段交通量大、重载多、高温时间长,优先选择粗型混合料,并设计骨架密实结构,提高结构的空隙率。如果交通量一般、重载少、低温时间长,可以选择细型混合料,降低设计空隙率。第二,提高混合料的低温抗裂能力、高温抗车辙能力,在配合比的设计上,应该将粗集料、细粉用量合理配置,提高中等粒径集料的数量占比,形成S型的级配曲线。第三,从道路等级和机械设备出发,级配设计范围应该适当小于规范级配范围,以4.75mm、2.36mm粒径通过率为例,上下限差值应该低于12%。第四,在设计级配范围内,应该保证沥青路面稳定耐久,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密水性,还要保证容易摊铺碾压,避免发生离析现象。

3.2 科学选用材料

实践证实,合理调整矿料级配和设计强度,适当减少石灰、粉煤灰的用量,提高粗集料的使用数量,能提高基层的强度和刚度。对此,应该从源头控制材料质量,从采购、进场、保存、拌制、运输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在材料性能的技术指标上,包括矿料的级配、颗粒形态、粘附性、坚固性等。其中,矿料的级配和等级,是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重要因素,如果采购的矿料含泥量高、针片状比例高,那么拌制而成的混合料质量不稳定,用于路面施工会留下质量隐患。对此,一方面要设置专职试验检测人员,加强入场检测,满足质量标准才能分类保管,不满足质量标准则返厂处理。另一方面从矿料粒径入手,有研究显示,随着结构厚度h、最大粒径D两者比值的增大,混合料的耐久性随之增强。因此,应该将h/D比值控制2以上,以国产沥青为例,最大粒径为30-35mm,结构厚度应该在4-7cm以上;最大粒径为20-25mm,结构厚度应该在4-5cm以上。如此能满足平整度、密实度要求,提高路面施工质量。

3.3 加强施工管理

具体到施工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促使各个施工流程按照规范施工。第一,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保证压实的密实度,避免出现断层;施工时间应该避开雨季,避免降低混合料质量。第二,对于检测设备的使用,应该定期进行校准,将示值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而且检测工作的开展,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规范流程进行,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分析、专家讲座、主题会议的形式,介绍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施工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

4 结语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因其诸多优势应用普遍。在施工技术上,一方面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基层调整、材料运输、沥青混合料拌制等;另一方面要从施工过程入手,包括摊铺、碾压、接缝处理、后期养护等。在质量控制上,应该提高设计质量,科学选用材料,并加强施工管理,促进施工顺利进行,加快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许世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防控[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203-204.

[2]王彦玲,朱海涛.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4,(23):103.

猜你喜欢

技术要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养护的新工艺新方法探讨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的研制
某市政道路照明设计
初探市政道路的维修和养护
基于Matlab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TF非接触平衡梁在沥青路面上面层摊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