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两常”和“两题”,攻克古诗词鉴赏的难关
2018-03-15孙敏
孙敏
古诗词的学习与练习要注意“两常”和“两题”。“两常”指的是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两题”指的是题材与题型。
整理、背诵,学好“两常”
古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在诗歌鉴赏中,主要了解诗歌的文体知识)、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等,可以帮助我们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古代文化常识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官职制度、天文地理、宗法礼俗等。“两常”的内容比较庞杂,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或者教辅书所做的分类整理来进行背诵和记忆。这部分的内容与文言文语段的考查有共通之处,学好了有一石二鸟之效。
题材是解读诗意诗情的钥匙
“两题”中的题材是解读诗意诗情的一把钥匙,只要能对诗歌进行正确的归类,即便是在字词上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归类来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题材有多种分类的方法,笼统地可以分为六大类:山水、田园、边塞、咏物、咏史、咏怀。其中咏怀诗涵盖的作品比较杂,一般意义上的感怀诗、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登临诗都属于这一范畴。正因为内涵丰富,在解读时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标题、注释,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
题型是得分关键
相较而言,题型在诗歌的考查中占的分值比重更大,所以从练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更关键了。在笔记中针对四类最基本的题型,总结了每种题型的提问方式、答题步骤和答题示例,分类比较科学。但是对于刚刚入门,想要夯实基础的学生来说,不光要了解题型,还需注意每一种类型背后蕴含的知识点,要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这里我以第一种类型(分析意境型)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意境型是这四种题型中最基本的一种。中国古代在写景状物上极力描摹情状,营造画面美。而且,诗歌想象丰富、情感细腻、表达含蓄蕴藉,有时无法从文中找到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这时便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譬如笔记中所提到的《绝句二首(其一)》中,杜甫恰恰是通过春风、花香草香、融化的泥土、翩翩飞舞的燕子、被春光晒暖的沙洲、栖息的鸳鸯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时内心的安宁与喜悦之情。
然而,对更多初学古诗词的学生而言,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古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与现代人是有差异的,古今的景色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只是通过我们所以为的景物特点来做判断,更需积累诗歌意象。所谓的意象,就是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投注在客观物象之上所铸就的新形象。诗歌的意境就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之上的,像杜甫这样以眼前之景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人确实有新意,但不少诗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感情的。
一旦掌握了这些意象,不仅能明白与意象有关的典故,还能了解诗人的主要写作意图,结合这些意象,才能真实地还原作品的意境。
所以,在積累意象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意象的解读并不是全然固定的,它们会随着时代、语境、作者的喜好而呈现出多种特征,有的与场景相关,有的则与典故相关。因此,在解读意象与意境的时候,也要注意诗歌的作者、朝代、标题、诗序、注释等信息,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