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养“蛙”,到底在养什么?
2018-03-15西米鹿
西米鹿
最近,治愈系游戏《旅行青蛙》刷爆了朋友圈,一只长得不算可爱、眼睛也不大的青蛙,成了90后青睐的萌宠。整个游戏只有两个场景:院子和家里,你能做的只有收割三叶草来买便当、护身符、帐篷等道具。你的青蛙随时会旅行,你只能等待它寄回来旅行的明信片,或者痴痴地等待它回家。
《旅行青蛙》不需要疯狂地买装备,没有超多的日常任务,更没有任何闯关设置。那么,90后养“蛙”,到底在养什么?
對于大部分90后来说,远离父母和家乡的城市生活,更容易让他们身陷缺爱的漩涡当中。但在这款游戏里,他们自己就是父母,失去的爱可以通过给予青蛙的爱而弥补回来。他们天天往蛙包里塞高级便当,旅行的帐篷也挑最高级的买,生怕自己的蛙在外面饿着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有多爱这只蛙,就有多渴望拥有一个家。
回头来看,90后又恰恰是这些蛙。在北上广打拼的他们,多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寒假回家,是不是只顾睡觉、玩手机?某些方面,90后可能连自己养的这只蛙都不如,它每次看到美景还会寄明信片与“父母”分享,90后晒的朋友圈却把父母给屏蔽掉了。
从微观角度分析,《旅行青蛙》是成年后亲子关系的模拟,从父母视角审视我们自己,更容易认清自己对父母的状态。那只蛙谁也不是,它就是成年后的你。
《旅行青蛙》的流行,跟人们的内心需求是分不开的,这样的需求是永恒不变的,满足它的方式也一直在更新。20年前我们迷恋电子宠物,10年前我们都在玩QQ宠物,现在为什么不玩了?是因为它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
跟过去的电子宠物相比,《旅行青蛙》的审美开始升级,它不再是电子鸡那种像素动画,而是唯美手绘,很符合90后的审美标准。养与被养的情感,也不再是建立在圈养的基础上,而是跨入了生活的常态,形形色色的可爱明信片就是“儿子”牵挂自己的证明,也是维系情感的一根线。
养与被养的关系,也是一种充满未知和期待的开放性关系。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蛙哪一天会离家出走,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回来。在这样的设定里,蛙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生存能力就显得无比重要。游戏当中,我们能看到蛙的朋友有蜗牛、仓鼠、飞蛾……似乎没有你,你的蛙照样活得很好,而你看到自己的蛙交到朋友后,就像获得了一种成长后的成就感。
从宏观角度来说,90后养“蛙”是这个时代个体的写照,我们比以前更需要个性、自由和现代感,蛙的最终形态是孤独又自在地活着,它既能见识外面的世界,又有家可回。
所以,《旅行青蛙》这款游戏的爆红,不仅是广大90后的选择,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在养“蛙”的旅途中与时俱进,又在养“蛙”的过程中体会亲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