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研究
2018-03-15唐雪静
唐 雪 静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3)
1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目前国际化的建筑设计风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筑设计尤其是各国的城市建筑设计的主流,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捷,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注意到随着文化的不断趋同和融合,建筑设计逐步失去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无论你在上海、北京、还是纽约,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可看到的却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图1所示,各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城市特色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些都需要建筑师们去积极思考[1]。
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关注建筑设计风格趋同的问题,很多建筑大师更多的关注到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建筑作品的文化体验,建筑师用建筑作品表达对民族文化的敬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就是中国本土化建筑风格。近20年中国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作品中将我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历史传承融汇到建筑作品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缓解了国际化的趋同文化的入侵,体现了自己创作思想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文化。例如王澍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筑作品的本土化,唤起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得到了国际建筑界对于中国建筑设计作品的认可[2-4]。如图2是王澍先生获得普里茨克建筑奖的作品。
1.1 国外研究动态
源于欧洲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理论,迅速在世界各国形成各地区特有的体系,在中国也逐步发展成当今的本土化建筑风格,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师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土化建筑设计,对于其他国家的本土化研究比较少,因此国外对于我国本土化建筑创作的相关研究不多,但从王澍先生在2012年获得国际建筑大奖普里茨克奖来看,国际建筑界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本土化建筑创作还是非常认可的,也能够看出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本土化的建筑创作的关注。
西方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发展比较早,思想体系较为完善,20世纪80年代肯尼斯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近现代建筑学派、建筑师及其代表作都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一书中,从现象学角度讨论了场所在精神感知层面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奠定了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引导了建筑创作的方向。
1.2 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
本土化建筑创作是基于本土环境和文化属性、历史渊源、人文精神等层面而形成的,在20世纪初现代建筑理论席卷中国,我国的本土化建筑创作经过不断发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本土化建筑设计创作上,例如吉林建筑大学的王野整理了关于台湾当代建筑作品本土化发展历程,通过营造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大连理工的李龙军总结了韩国本土化建筑创作的方法特征;重庆大学的阎波从地域的视角整理了中国近一百年的建筑思想进程和成果,并研究整理得到了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理念;建筑师崔愷通过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在他的《本土设计》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本土设计建筑思想的时间历程[5]。
2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发展历程
2.1 现代建筑设计的起源
起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建筑史的里程碑,二战之后由于大批建筑师为躲避战争而来到美国,使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发展到美国从而影响到全世界,现代建筑风格简约明朗,降低了建筑成本,其综合性和舒适性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建筑师和一套相关建筑理论,例如斯密、罗埃等设计师很快成为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从而引领了建筑潮流,斯密的“少就是多”理论成为了引领建筑风格的标签。有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更具功能性是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建筑设计的倒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形成了国际化的建筑风格[5]。
2.2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典型建筑物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源于第一代留学归来的建筑设计师,代表人物为刘福泰、梁思成、吕彦直等,他们回归之后建立设计师事务所,组建设计师团队,做了大量的建筑资料收集、整理、测量和修缮工作,并一边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一边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例如梁思成、林徽因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让中国现代建筑从无到有,并将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将建筑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思想不断发扬和传承[6]。
解放初期,战后经济衰落,物资匮乏,以张开济、徐中为代表的第二代建筑设计师投入到城市恢复建设的工作中去,恢复各地基础设施,现代建筑的优势非常明显,以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筑为主,建筑数量大,工期短,很多建筑都是以最朴素的现代主义设计的手法,没有过多装饰,并在建筑设计风格上融入民族文化,例如屋檐的出挑,转角处上翘,使屋顶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韵味。例如杨廷宝设计的北京百货大楼,就是结合了民族文化的建筑设计作品,设计师采用三段式结构,在屋顶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雀替的形式,并运用中国传统纹饰进行装饰,将现代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7],如图3所示。
我国现代化建筑设计本土化的确立时期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在体制良好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也走上正轨,开始朝着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齐康、钟训正、彭一刚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掀起了建筑设计的热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齐康老师设计的河南博物馆就体现了很高的技术性和创造性,庭院与过廊有机结合,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气势宏大,整个建筑作品凝结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和情怀,同时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综合使用功能,如图4所示。
以张永和、王澍、马岩松为代表的第四代建筑师有着优越的学习和创作条件、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代建筑设计师学历高,且有留学经历,对国外建筑有深入的了解,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很强,但中文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相对于前几代略逊一筹。在与国际建筑业频繁交流的基础上,第四代建筑师展示了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在不断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3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展望
回顾我国建筑设计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们的创作思想日趋完善和多元化,这归功于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建筑设计师良好的传承和对于建筑设计的探索与进取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归纳,从而逐步明确建筑创作思路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创作风格。在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本土化建筑与城市化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建筑与城市化的融合方式,将建筑设计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1] 侯 健,曹文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215-216.
[2] 李天申.当代中国本土化建筑创作倾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3] 韩 伟.论楚建筑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5.
[4] 刘 佳.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5] 李青青.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 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 刘敬东,栾世红,汪振泽.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