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木塘水电站工程高效联合消能工分析研究

2018-03-15

四川水利 2018年6期
关键词:消力池边墙河床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1 研究背景

在坝工设计中,泄洪消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影响整个枢纽工程的布置,还直接影响工程量与投资,并且它的成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运行安全[1、2]。

在河流中修建水电站,由于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泄洪过流宽度常常受到限制,这类泄水建筑物多具有高水头、大流量、低佛氏数、深尾水以及下游水位落差变幅大等特点,泄水建筑物的形式和合理布置是一个重要技术问题,很有必要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分析消能形式的合理性,寻求一种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枢纽布置和泄洪消能设计方案[3]。

目前我国在消能防冲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多,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消能方式,其中宽尾墩联合消能工,是我国首创的一项泄洪消能新技术,其特点是将溢流坝闸墩尾部由常规的平尾改为宽尾,把堰顶原来的二元溢流水舌在墩尾加以收缩,迫使水舌沿坝面纵向扩展而成为堰顶三元收缩射流,这种形态水流和各种传统消能流联合运用,形成各种宽尾墩联合消能工,适用于高中低水头、大流量、低佛氏数工程,解决了多个工程的泄洪消能难题。宽尾墩联合消能工可充分发挥各单项泄洪建筑物的消能优势,形成立体的泄洪结构并求得最佳的联合效果,明显提高传统消能工的消能率,改善下游衔接流态,显著减少下游河床冲刷,尤其是和底流或戽流结合时,其效率更为显著,可达到圆满的消能效果,是解决大单宽流量、低佛氏数泄洪消能难题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宽尾墩联合消能工已成功地应用于安康、五强溪、岩滩、隔河岩、索风营等许多大型及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角木塘水电站工程的特点,对泄洪消能方案进行了论述[2、4、5、6~8]。

2 工程概况

角木塘水电站工程位于芙蓉江干流下游河段,地处贵州省道真县忠信镇联江村放牛坪,为芙蓉江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10级,上衔官庄电站,下接浩口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集水面积为6886km2,坝址校核工况洪峰流量为13600m3/s(P=0.2%),设计工况洪峰流量为9610m3/s(P=2%),消能防冲工况洪峰流量为8790m3/s(P=3.33%)。角木塘水电站工程任务主要是发电,装机容量为2×35MW。水库校核洪水位387.034m,总库容3259万m3,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83m。

工程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水消能建筑物、发电引水系统和发电厂房等组成。挡水建筑物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388m,最大坝高55m,坝顶宽为6m,坝轴线长154.8m。溢流坝段布置于河床偏左岸,溢流净宽为62.5m,堰顶高程为364.5m。表孔设5扇弧形工作闸门及1扇平面检修钢闸门,大坝下游消力池长75m。发电引水系统及厂房布置于右岸,发电引水系统由进水口和压力引水道组成,进口闸井段长26.84m,单条引水道长38.612m,引水道末端接机组进水管。主、副厂房平行布置,升压站为户内式,主厂房平面尺寸为67.3m×25.9m,机组中心间距17m,水轮机安装高程348.657m。

坝址河谷为不对称“Ⅴ”型谷,左岸地形坡度一般在40°~60°之间,局部达70°~80°;右岸地形坡度一般在35°~55°之间,两岸均为逆向坡或斜向坡,自然边坡稳定。两岸缓坡残坡积的粘土夹碎石层厚0~3.5m;河床冲洪积的砂卵砾石层厚10.0m~18.9m。下伏基岩左坝肩缓坡以上为(S2h)泥岩,左坝肩及河床为(P2q)灰岩,河床、右坝肩中下部为(P2m)灰岩,右坝肩中上部为(P3w+c)灰岩,下部为薄层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不等厚互层,上部为灰岩。左坝肩水平强风化层厚6m~8m,水平弱风化层厚9m~14m;右坝肩水平强风化层厚22m~25.5m,水平弱风化层厚8m~14m;河床岩体强风化层厚3m~5m,弱风化层厚6m~12m。

3 泄水消能建筑物布置

3.1 泄洪布置方案拟定

本工程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址位置河床较窄,水库正常蓄水位383m高程对应的河床宽约130m。由于洪量大,溢洪道需要较大的泄洪宽度。左岸山势陡峻,不具备布置岸边溢洪道的条件;右岸地形虽较缓,但发电厂房布置于右岸,且坝址右岸下游约280m~525m的范围内有Ⅲ号崩塌体,故右岸也不具备布置岸边溢洪道的条件。另外,由于本工程上、下游洪水位相差较小,若设置底孔对减小泄洪压力的影响甚小,并且因溢流堰顶高程(364.5m)比淤沙高程(366.4m)低1.9m,也不需设置底孔冲沙。因此,本工程泄洪方案拟定为表孔泄洪。

3.2 消能方式选择

本工程消能防冲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消能防冲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本工程泄洪具有低水头、大单宽流量和低佛氏数的特点,泄水建筑物消能方式的选择须兼顾水力、地形、地质及应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选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床覆盖层较厚,抗冲刷能力较差,并且下游洪水位较高,故消能方式采用挑流消能不合适;面流消能适用于中、低水头,下游尾水较深,水位变幅不大及河岸稳定、抗冲刷能力强的情况。面流流态复杂多变,水面波动较大且向下游延伸较远,对岸坡稳定、电站运行均有不利影响。本工程虽然下游尾水较深,但水位变幅大,河床右岸抗冲刷能力差,大坝下游右岸约280m~525m的范围有Ⅲ号崩塌体,故本工程也不宜采用面流消能;消能戽适用于尾水较深且变幅较小,且下游河床和两岸抗冲能力较强的情况。消能戽消能高速水流在表面,水面波动较大,其缺点与面流消能工相同,故消能戽也不适合本工程。底流消能具有水跃稳定,安全可靠,消能效果好,下游水面波动小,对地质条件和尾水变幅适应性强及水流雾化较小等优点,可适应高、中、低水头,只是消力池工程量较大[9]。故消能方式考虑采用底流消能。

4 消能工方案研究

本工程校核工况泄量为13600m3/s,最大单宽流量达217.6m3/s,选择适宜的消能工方案对本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本工程消能工设计时综合考虑投资、下泄水流流态、消能效果、对电站尾水、下游河床和岸坡的冲刷影响等因素,借助水工模型试验进行消能工方案[5、10、11]研究,以选择适合本工程特点的消能工。消能工在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多个方案的比较:

(1)跌坎底流消能方案:跌坎+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池长75m);

(2)正坡阶控消力池(底部斜边墙消力池+反坡式尾坎)方案(池长60m);

(3)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池长60m);

(4)趾墩+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池长60m);

(5)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池长75m);

(6)宽尾墩+消力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池长75m)。

4.1 跌坎底流消能方案

该方案堰顶下游面幂曲线末端采用1∶1的斜坡与下游半径为15m的圆弧段相衔接,圆弧段末端接345m高程的平台,与下游消力池间形成跌坎,消力池末端设置反坡式尾坎。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这种跌坎式底流消能工消能效果不理想,存在一些不足:

(1)消力池底板的效用较低。各工况下主流距离消力池底板较远,消力池底板至主流底部的这部分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

(2)消能率在8%~33%之间,在常遇洪水(P=50%)条件下消能率接近30%,消能效果较差;

(3)由于出池后的水流仍具有较大能量,与下游水流衔接时形成了二次水跃,对下游河床和岸坡的冲刷影响较大。

4.2 正坡阶控消力池(底部斜边墙消力池+反坡式尾坎)方案

该方案是在方案(1)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消能工的结构型式做了如下调整:

(1)去掉跌坎平台,将WES堰下游侧1∶1的斜坡坝面延长至消力池底部;

(2)缩短消力池15m,即消力池池长调整为60m,消力池尾坎型式不变。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该方案与方案(1)相比,消力池内流态有较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主流下潜。出闸水流直接下潜至消力池底部附近,消力池临底流速和池底压力增大;

(2)池内水流掺混加剧。水流掺混加剧对提高消能率有一定贡献,P=20%、P=50%工况下消能率均不超过30%,消能效果仍不够理想,在消力池出口附近仍有二次水跃发生,出池水流流速较大(P=20%工况下达到11.39m3/s),对下游河床和岸坡的冲刷影响较大。

4.3 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

该方案是在方案(2)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特点考虑增加辅助消能工,在距消力池首部18m处设置7个梯形消力墩,在消力池末端尾坎前设置7个新型“T”型墩。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在常遇洪水条件下,该方案消能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

(1)整个消力池流态良好,水面较为平稳,降低了消力池尾坎附近的流速,消力池整体消能率提高至40%左右,同时也消除了二次水跃;

(2)出池水流的流速大小基本控制在6m/s以内,下游右岸Ⅲ号堆积体位置的近岸流速基本控制在5m/s以内(P=50%时在Ⅲ号崩塌体下游边线位置出现最大流速5.42m/s),降低了对河床和岸坡的冲刷影响。但该方案在较大洪水(如P=2%)条件下,因下游水位较高,主流上半部分没有受到辅助消能工的影响,消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辅助消能工附近的流速随着泄量的增加而减小,在P=50%工况下,中部消力墩附近最大流速达18.01m/s,易发生空蚀破坏,且消力墩在常年水位以下深达17m,其检修较为困难,这是该方案较大的缺点。

4.4 趾墩+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

该方案是在方案(3)的基础上,考虑在消力池入口斜坡段设置趾墩,以便进一步提高消能率。结合本工程特点将趾墩布置于闸墩尾部和消力池间的斜坡中部,顶部高程345m,趾墩高为4m,中间三孔每孔布置两个,两个边孔每孔布置一个。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该方案与方案(3)相比,仅在高频洪水下泄时消能率有所改善。辅助消能工附近的流速随着泄量的增加而减小,在P=50%工况下,趾墩周边最大流速达17.82m/s,消力墩周边最大流速达17.66m/s,消力池末端“T”型墩周边各工况下流速均较小,低于15m/s。趾墩、中部易发生空蚀破坏,检修比较困难,这是该方案较大的缺点。P=50%工况下,尾坎后水流最大流速为10.38m/s,在Ⅲ号堆积体所在河道最大流速5.27m/s,较方案(3)相比略有降低。

4.5 消力墩+“T”型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

该方案是在方案(4)的基础上,将消力池长度延长至75m,撤除趾墩,中墩位置向后移至距消力池首部30m处。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

(1)该方案各工况下辅助消能工附近流速基本保持在15m/s以下,仅在P=3.33%工况下,在中间消力墩两侧流速达到了16.42m/s;

(2)该方案消能率约为6%~43%,消能效果较好;

(3)溢流表孔和消力池底板的空化程度较轻;

(4)下游河道流速分布较均匀,下游右岸Ⅲ号崩塌体附近流速随着泄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校核工况下出现最大值5.42m/s,其它工况下基本在5m/s以内,故各工况下泄水流对下游河床和Ⅲ号崩塌体的影响较小。

4.6 宽尾墩+消力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方案

上述方案(5)虽然效果较好,但仍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研究适合本工程特点的消能工,使消能效果达到理想高效的目的,使表孔、消力池及下游水流流态更加良好,出池水流流速更小,以尽量减小对下游河床及右岸Ⅲ号崩塌体的影响。根据工程经验,宽尾墩底流消力池消能,是解决大单宽流量、低佛氏数泄洪消能难题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7]。表孔加宽尾墩,坝下消力池长度可以减短1/3,消力池尾坎处流速分布趋于均匀,对提高消能率、减轻下游冲刷有明显的效果[6、12]。故在方案(5)的基础上研究了宽尾墩底流消力池联合消能方案。为了不影响表孔泄流能力,仅考虑在局部孔设置宽尾墩。考虑在2#、4#孔设置宽尾墩,保留消力池内的中墩、取消尾坎前的T型墩,方案即为宽尾墩(2#、4#孔)+(消力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中墩位置距消力池首部30m处,消力池长75m。

该方案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

(1)该方案虽较无宽尾墩情况泄流能力有所减小,但各工况下泄流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

(2)各工况下消力池、尾水渠以及下游河道水流流态良好,尾坎末端无二次水跃出现,消能作用稳定控制在消力池内。消力池内流速分布良好,尾坎末端出池水流流速基本控制在6.0m/s以内,Ⅲ号堆积体附近流速基本控制在5.0m/s以内,河床冲坑形态良好;

(3)在宽尾墩的作用下,加强了各辅助消能工的协同作用,消力池内消能任务能量主要依靠中墩和宽尾墩完成。尾坎调整水流出池流速,使水流均匀稳定进入下游河床。该方案各工况下消能率均得到了提升,在常遇洪水(P=50%)条件下消能率达到48.9%,消能效果较上述其它方案更为理想;

(4)该方案消力池底板各测点的脉动均方根总体水平较低,基本在均值的5%以内,最小值没有出现负压。

根据上述各方案水工模型实验成果,结合本工程特点,方案(6)较其它方案优,故本工程消能工方案采用方案(6),即宽尾墩底流消力池新型高效联合消能工:宽尾墩(2#、4#孔)+消力墩+反坡式尾坎+底部斜边墙消力池。

5 泄水消能建筑物布置

根据选定的消能工方案进行泄水消能建筑物布置,泄水消能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见图1,其纵剖面见图2。

图1 泄水消能建筑物平面布置

图2 泄水消能建筑物纵剖面

溢流坝段布置于河床偏左岸,溢流坝段长82.5m,溢流净宽5m×12.5m,堰顶高程364.5m,堰顶位置设5扇12.5m×19.6m的弧形工作闸门和一扇12.5m×19.75m的共用检修闸门。溢流堰中部设置闸墩,闸墩净距12.5m,闸墩墩长37.08m,边墩及导墙厚3m,中墩厚3.5m,在第2#、4#孔设置宽尾墩,坝顶交通桥设在下游闸墩上。溢流堰采用WES实用堰,其上游堰面曲线采用三圆弧线,下游面采用幂曲线,其末端采用1∶1的斜坡与下游的消力池底板相衔接。

消力池沿水流方向长75m,底板厚2.0m,在345m高程以下消力池断面为倒梯形,边墙坡比为1∶1.63,消力池底板高程335m,池底宽43.90m。在消力池末端底部设置梯形齿墙,齿墙底宽为3.0m,挖深4.0m。在距消力池首部30m位置,布置7个消力墩,间距3.0m。消力墩垂直水流方向宽3.0m,高4.0m,上游面铅直,下游面为1∶1的斜坡,顶部沿水流方向宽1.0m,底部沿水流方向宽5.0m。消力池末端尾坎坎顶高程347.5m,顶宽2.5m,底宽5.0m,内侧坡比1∶0.2。消力池右侧为主厂房水下墙,消力池后段右侧用3m厚的隔墩在355m高程以下与厂房尾水渠隔开。

6 结语

(1)泄水建筑物消能方式的选择必须兼顾水力、地形、地质及应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选定。本工程泄洪具有低水头、大单宽流量和低佛氏数的特点,消能方式主要考虑采用底流消能。

(2)本工程两岸均不具备布置岸边溢洪道的条件,只能采取表孔(5孔)泄洪,最大单宽流量达217.6m3/s,大坝下游河床覆盖层较厚,河床及右岸抗冲刷能力差,选择适宜的消能工型式对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

(3)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消能工型式结合水工模型试验进行了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适合本工程特点的宽尾墩底流消力池新型高效联合消能工:宽尾墩(2#、4#孔)+消力墩+反坡式尾坎+消力池方案。各工况下消能率高,消力池、尾水渠及下游河道水流流态良好,下泄水流对下游河道及岸坡的冲刷影响较小,确保了泄洪安全。

(4)本工程采用的高效联合消能技术,可为其它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它对完善和创新发展峡谷区低水头、大单宽流量和低佛氏数工程的消能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消力池边墙河床
消力池贴坡式混凝土边墙稳定复核
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河 床(外一首)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缱绻的回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