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主导,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同安实验区
2018-03-15杨文养
● 杨文养
同安区特殊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始于1989年,当时借东山小学校舍创办了同安县启智学校。为提升特殊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2001年,同安区将原来的聋哑学校和启智学校整合成区特殊教育学校,先后出台系列残疾少年儿童就学、救助、补助政策,并通过建立“零拒绝”入学机制、推行“拎包入学”就学机制以及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拓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样化教育形式,全面开展特殊教育工作,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即以特教学校为主体,以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为补充)、“两头延伸”(即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区三类残疾生源入学比例已连续多年达到99%以上。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同安区把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作为创建“教育强区”的硬要求、硬指标,本着“特教特事特办”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不断完善政策配套、加强部门协同、注重跟踪督导,切实保障了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成效。
一、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2015年1月15日,同安区教育局、区编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局、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意见》,并于次年成立了以区政府领导为组长,由区教育局、区编办、区卫计局、区民政局、区残联、区人社局、区各镇(街、场)等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及实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和重要措施,构建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格局。
区教育局成立以分管局领导为组长,由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特教教研室、区特殊教育学校等部门组成的送教上门及随班就读工作两个领导小组及师资培训小组,全面负责全区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导检查,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区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成立特殊少年儿童评估鉴定指导小组,在学校组织筛查的基础上,为特殊少年儿童提供评估鉴定和就学指导。
区财政局作为主导力量,协同区发改、教育等部门落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硬件及软件上全力扶持承担送教上门、随班就读任务的实验学校发展,全力保障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切实增设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专项经费,弹性安排送教上门及随班就读学生的康复基金。同时,参与由区残联、卫计、民政、教育等组成的医教结合工作小组,设立康复专项经费,做好康复资源、辅助器材、教学具及相关生活用品的资金保障。
区民政局协同区教育局做好区户籍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学生纳入低保户,将符合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条件的学生纳入救助范围。
区残联负责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少年儿童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收集、提供全区就学年龄段的残疾少年儿童的花名册及残疾基本情况;并配合、协助教育、卫计等部门,指导、协助有需求的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工作,落实康复补助和就学补助政策。
区卫计局全力配合特殊少年儿童筛查鉴定工作,协同医教结合工作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服务。
区发改局组织有关部门继续推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合理规划布局,全力完善区特殊教育学校硬件建设,同时大力支持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
区人社局、区编办统筹,协同区财政、教育局等部门,根据实际需求,科学增设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及特教学校巡回指导教师专项编制,完善专门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审。
福建省特殊教育改革实验交流现场会在同安区召开 供图 一 鸣
区教育督导室作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将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情况作为区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一项具体指标,并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以引起学校的重视,确保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区镇(街、场)对有特殊少年儿童的家庭给予帮扶、关爱,为每个特殊少年儿童成长创建更健康、更友善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家庭包容特殊少年儿童。
协同配合,指导到位,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成为同安区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重要经验。
二、出台特惠政策,保障持续发展
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确定后,同安区委、区政府积极作为,于2016年5月3日印发《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送教上门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厦同政〔2016〕64号)和《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随班就读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厦同政〔2016〕65号),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完善实验区的师资、经费、康复医疗、教育督导等各项工作的支持与保障。
其一,经费保障。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8倍拨付,达到11040元。同时,设立了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专项经费,包括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培训专项经费、专家指导专项经费、资源教室设备专项经费等,保证随班就读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区送教上门工作自2013年起就得到厦门市残联部门的支持,每年拨付20万元的专项经费,其中包括师资经费和公用经费。在公用经费中,特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用于配备送教上门教学设备及消耗性教学用具,同时落实送教交通费补贴(每人每日不少于50元)。
其二,硬件保障。区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送教对象康复训练后回归校园的教学主阵地、随班就读学生接受专业康复训练的基地,改善其办学条件能更好地保障实验工作的推进。同安区根据相关政策硬件指标要求及实验工作实际,对个训室、康复室等专业教室一一作了改新建,并配足切合特殊学生需要的设施设备。为使特殊教育服务能覆盖所有区域所有类别学生,2016年同安区财政局、区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投入建设“一个资源中心、四个资源教室”,目前同安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云埔小学资源教室、大同中心小学资源教室、梧侣学校资源教室和新城小学资源教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辐射全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
其三,师资保障。同安区全面落实专项师资待遇,在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培训等方面均有特惠政策。为确保送教上门工作质量,同安区根据送教上门服务学生人数,配齐配足施教人员、管理人员及跟踪指导人员。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中,同安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专职教师配备,每增加8个随班就读学生,即增加1名资源教师,8个以上则增至2名,以此类推。资源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有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量按普通班级班主任工作的1.5倍计算,随班就读学生每1人按普通学生3人计入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考核,并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教师纳入“特教单列评奖体系”中,另对表现突出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提供同级评优评先待遇。
对参与实验教师工作的肯定及待遇的保障有效激发了教师工作激情和使命感。
三、有序推进实验,确保工作实效
为科学有序推进实验区工作,同安区成立了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专家组,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实施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保障特殊学生受教育质量。
送教上门实验工作由同安区教育局牵头,区卫计、民政、残联等多部门联合,组织成立送教工作小组,指导落实相关送教工作。采用主辅教学的形式,立足需求确定送教内容并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每周每生送教上门次数为2次,每次3个课时,每课时工作时间为35分钟。提供教育教学、医疗康复、心理治疗、家庭引导等服务,全程送教、全程跟踪、视频记录,确保每学年完成240课时送教上门教学任务。
随班就读学生课程既有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也有为随班就读学生专门设置的课程(康复训练、生活辅导、个别训练、补救教学等)。教师通过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满足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实施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中,要求教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适当调整普通课程的要求及教学策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对普通教育课程的适应。
为进一步规范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两个实验项目的工作,同安区投入近20万元建设了实验区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教师通过平台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建立档案,包括学生个人成长信息、学生多元化评估信息、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情况等,为同安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依据和模板。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同安区将继续着力推进实验项目的内涵建设,力争形成更丰硕、可推广的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