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黄虞稷
2018-03-14邱璐
邱璐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一)
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又字楮园,一生生活在南京,是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所著述的《千顷堂书目》是中国学术和文献领域不可或缺的著作。黄虞稷父亲名为居中(1562-1644),字明立,号海鹤,曾经做过上海教谕,主管教育训导工作,明末时出任南京国子监丞。后来又迁贵州黄平州知州,但他没有赴任,而是潜心在家整理图书,进行学术研究。千顷斋藏书正是黄居中的一生所藏,黄居中在世时已经是明末著名的藏书家,藏书量高达六万余卷。黄宗羲曾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说道:“屈指大江以南,以藏书名者,不过三四家。千顷斋之书,余宗兄比部明立所聚。自庚午(1630)迄辛巳(1641)余往南中,未尝不借其书观也。”黄虞稷出生于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是家里的次子,父亲黄居中此时已经六十七岁,母亲周宜人则大约为二十八岁。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黄虞稷在刚刚进入学塾时已经能背诵经书,在七岁时已能够赋诗,从小就显示出了他惊人的文学造诣,因而被人们称为“神童”。他后来的忘年之交丁雄飞在《古欢社约》中提到:“从锦褓中便薰以诗书之气”。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此时的黄虞稷十六岁,进入了县学。然而也在这一年,黄虞稷学业宏图初展时,李自成进入了北京,明朝遭到颠覆。黄居中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父亲黄居中的离开,使得抚养和教导黄虞稷的重任落到了母亲周宜人的身上。周宜人要求黄虞稷勿要浮躁,好好研究和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大量藏书,继承父亲的遗志,以慰先人。看着母亲独自照顾家庭的艰辛,黄虞稷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入了县学后的黄虞稷更加致力于学术研究,广泛收集文献,逢人便询问,不断地增加千顷斋的藏书。黄虞稷对父亲留下的六万余册藏书一一进行考察,籍记它们的篇目次第。除此之外,黄虞稷还时常借用他人的藏錄,与自己的藏书进行对比,考察它们的异同。每天早起晚睡,伏案读书,谨遵母亲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苦学习,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未满二十岁的黄虞稷已经凭借渊博的学识以及丰富的藏书被人们所称道。丁雄飞在《古欢社约》中说:“年未二十而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
(二)
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在父亲黄居中去世的短短四年之间,黄虞稷为家里的藏书增加了不下数千卷。在清顺治二年(戊子,1648)至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期间,即在黄虞稷二十岁至三十岁,他依旧在家中研读父亲留下的藏书,并继续搜罗各种文献。由于黄虞稷的爱书之心和藏书之力,在这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学者、文人,开展以书会友的“修社”活动。
最值得一提的是黄虞稷在这一期间与另一位著名藏书家丁雄飞的交往。丁雄飞(1605-?)字菡生,在南京城西的乌龙潭建有心太平庵,是他的藏书之地。丁雄飞和黄虞稷经历相似,他的父亲丁明登生前已经收藏图书两万余卷,耳濡目染的丁雄飞也致力于藏书,不断集资购买古书。因为拥有“藏书”这个相同的嗜好,黄虞稷和丁雄飞一拍即合,尽管两人在年龄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之交。为了更好地提升各自的藏书质量,并进行学术交流,他们二人成立了古欢社,定下了《古欢社约》。《古欢社约》:“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或彼藏我阙,或彼阙我藏,互相质证,当有发明,此天下最快心事。”它在书籍的种类及是否珍本、善本上,没有限制。但在时间、地点、所用食物,所带奴仆,借书期限,如何借还等各方面却都有明确的规定,其具体规定如下:
“每月十三日丁至黄,二十六日黄至丁。为日已订,先期不约。要务有防则预辞。不入他友,恐涉应酬,兼妨检阅。到时果核六器,茶不计。午饭后,一荤一蔬,不及酒,逾额者,夺异书示罚。舆徒每名给钱三十文,不过三人。借书不逾半月。还书不得托人转致。”
《古欢社约》中所定的一切都是从有利于读书、修书、治学的方面出发,文字简约,而切实可行。也因为如此,受到了当代以及后代藏书、读书之人的称赞。约定订立之后,相距十余里的两人就在约定的日子里来往交通,相互质证、借书、抄书、校勘,成了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除此之外,在这一期间黄虞稷还与许多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学者、文人有所交往。他曾与倪闇公、高康生、陶肃公、黄友臣以及周亮工的侄子“修社”于南京,多有交往,且持续了十多年。
(三)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黄虞稷是羡慕和崇拜。
羡慕黄虞稷可以生活在一个埋头读书的时代。“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当然是“天下最快心事。”多想像黄虞稷一样和自己的挚友约定一日共同徜徉在书海里,探讨书中的奥妙。可是现在人们好像总是要求年轻一代快速产出成果,事事都以成果作为衡量标准。这种社会氛围让我很焦虑,我是不是应该先抬起头产出些成果而不是在这里埋头读书?初入学塾能诵经,七岁能赋诗的黄虞稷尚被母亲要求切勿浮躁潜心读书,而今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却总是急于产出成果。试问,没有大量的学识积累,如何能够产出好的成果?“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老先生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而黄虞稷的故事是再次的阐释。
崇拜黄虞稷的学习精神。我想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都应该要有黄虞稷这样刻苦学习的精神,读书于我们来说也应该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大到一年的计划,小到一天的计划,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读书计划。尽管我们可能做不到像黄虞稷一样早起晚睡,整日伏案读书。但是我们能够跟随他的精神,尽可能地抛开外部世界的干扰,不被浮躁的社会影响,潜心读书,积累学识,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中文系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