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的昨天·今天·明天
2018-03-14左禹华
左禹华
“补锅补锅,补锑盆,补洋瓷盆……”这吆喝,张世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喊了20多年,挑着工具箱,徒步走村串寨,为的是吃上一顿饭。
“修冰箱修冰柜,修洗衣机,修电视机……”这吆喝,张世超如今已喊15年,骑着摩托车县内县外,为的是过上好日子。
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折射出时代变迁,见证了张世超从昔日的补锅匠变成今朝的维修郎。
像张世超这样,在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镇大罗村就有八成以上人家经历过。
昔日补锅匠
大罗村地处印江西北面,与德江县枫溪接壤,六井溪与哈当溪交汇处。山石多土地少,人口多耕地少,吃了上顿愁下顿……这是20世纪80年代大罗村的一个写照。
那时,铁锅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用具,因为日子过得艰苦,一口锅破了就补,少则用上几年,多则用上十几年。补锅成为大罗村群众祖辈相传的一门手艺和讨生活的饭碗。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世超,从小对补锅也很好奇,16岁跟着村里补锅匠挑着工具箱,走村串寨,吆喝着“补锅补锅,补锑盆,补洋瓷盆……”
张世超说:“最初自己不会补锅,只是打杂,挑工具箱,别人补的时候,就跑到一旁观摩,看久了便懂得一些补锅的技巧和步骤。”
21岁那年,张世超“出师”。他备齐风箱、炉子、铁锤等补锅工具,独自走村串寨吆喝补锅,走得最远的是开阳、瓮安、余庆一带。
“热补以‘点火多少计价,冷补以‘叫为单位计价。”张世超说,好的时候一天收入10来块钱,差的时候至少混得到生活,也比待在家里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铝锅、胶鞋等新事物为老百姓所接受,张世超除了补好铁锅,渐渐地学会给铝锅换底、补胶鞋等手艺,尽量满足老百姓需要。
“那个时候,全村200多户人家,一家至少有一人会补锅、补盆,成为了村里最热门的行当!”谈及过往,62岁的村支书张羽初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电饭锅代替铁锅,冰箱代替橱柜……电器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铁锅、铝盆等传统生活用品逐渐被新事物替代,补锅匠的生意渐渐冷清起来。
如今,游荡在乡间的补锅吆喝声成为一种时代记忆,行走在乡间的补锅匠身影,已经渐行渐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今朝维修工
“不补锅,吃什么?”时代之问,关系大罗村群众的“饭碗”。
一时间,张世超和村里其他“补锅匠”一样,一边操持着旧业,一边摸索着维修家电“新玩意”,顺利地适应时代潮流。
“没有师傅教,就是到县城里一些门市部,看着别人怎样修电饭锅、修电视机,看多了也就会了。”张世超说,到了2002年的时候,自己也买齐万能表、电烙铁等家电维修工具,开始走村串寨修电视机、修电饭锅。
放下昔日的风箱、火炉等补锅行李,背起万能表、电笔等家电维修包,大罗村大部分“补锅匠”逐渐成为一名家电维修郎,或是骑着摩托车,或是开着面包车,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大上组20人、大中组15人、大下组18人……张羽初掰着手指细数村里的家电维修郎,说:“八成以上人家靠家电维修增加收入,大部分也是开着小车,住上洋房。”
年过半百的张世超,补锅、维修家电也有30多个年头,通过几年努力,家里也盖起两层300平方米的砖房,开起小卖部。如今把家电维修的吆喝声也安装在摩托车的遥控喇叭里,进村只需一按,“修冰箱、修电视机、修洗衣机……”吆喝声就打破村庄的宁静,召唤主人回应。
时代之流,多是青春气息。而立之年的张玉松和张玉波,通过自己勤奋摸索,学会了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维修技术,把家里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每年在外维修家电,收入四五万元。
然而,年老的补锅匠还依然守着旧业,能干一点儿算一点儿,但更多的是放下工具箱,过着农耕生活。“补锅时代过去了,我的工具箱成了古董!”67岁的张兴军说,家电修不了,就在家里做农活儿,一家人靠就近打工和种养维持开销。
社会前进必然会产生新的事物。随着数字电视等产品的诞生,大罗村的维修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张世超说:“要是遇到老式的冰箱、电视机还可以维修,要是遇上数字集成、带遥控的就老上火了,修补不了。”
66岁的张兴荣,18岁就独自走南闯北。他说:“补锅是为了讨生活,修家电是为了养家,现在老了,能放则放、能走则走,走多远不重要。”
与他们不同的是张金万,在维修家电的同时,走进天津电子学校学习3年,取得专业资格证,而今把店面开到铜仁。像张金万这样,在大罗村毕竟是少数。嗅着时代气息,大罗村的维修郎正在练就新本领,寻找着新的“大陆”。
明天路更宽
2014年,大罗村“村支两委”发动全村群众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规模化发展产业。大罗村的新发展初露端倪。
“村里大多数人经常在外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都很解放,流转土地也得到大家支持!”村支书张羽初说,目前村里流转1000多亩土地统一栽上了大红桃,每年总利润的40%分配给土地入股群众、30%用于村集体经济和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作為合作社滚动资金的。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入股发展分利金,大罗村群众乐享“三金”摘了穷帽。2016年大罗村集体经济突破3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如期实现脱贫出列。
如今,大罗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了,生态产业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亮起来了,大罗村正在依托当地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合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探索“农旅一体化”乡村旅游之路。随着当地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景观点、风雨桥、停车场加紧筹建,现代版的乡村旅游正从纸上变成现实。
张世超说:“时机成熟,我会开一家农家乐!到时我还将扩大我的草莓基地,让游客体会采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