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的佛教文化资源述略

2018-03-14王南颖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塔桂林

摘  要:广西的佛教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论著、佛教文学作品、佛教风习、石窟和摩崖造像、佛塔和佛寺建筑等六种。与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资源相比,它们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可堪填补某些学术空白。

关键词:广西佛教;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王南颖(1969-),女,广西桂林人,汉族,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2

引言:

佛教文化资源是指以佛教文化为核心或主要体现佛教文化特色的各种精神和物质存在形式的总和。尽管广西地处边地,佛教有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入广西地区。有学者研究推测,佛教很有可能在西汉时期就经由南路从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合浦等地传入我国[1]。广西桂林成为从唐至宋五岭以南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佛教在广西发展的一千多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佛教文化资源。其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有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及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的佛教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且地区差异明显,在其分类方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苏志平认为佛教文化资源主要由佛教名山、佛教建筑物及佛事活动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组成;贾世珍、杨珊珊将佛教文化资源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个大类十个亚类[2]。根据广西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本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其分为无形的佛教文化遗产和有形的佛教文化载体两大类,前者主要为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后者兼具古今。无形的佛教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佛教论著、佛教文学作品和佛教习俗三类,有形的佛教文化载体包括石窟和摩崖造像、佛塔和寺院建筑三类,叙述如下。

1.无形的佛教文化遗产

1.1佛教论著

作为广西无形佛教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论著与历史上广西的高僧和著名佛教学者有关,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在广西和出自广西的高僧和学者的著作。与中原地区相比虽数量不多,但极具价值,著名的有东汉苍梧牟融所著的《牟子理惑论》,这是中国最早的通俗佛学论著,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及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契嵩出生并于幼年出家于广西藤津(今藤县),是宋代高僧,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主张佛儒一致,著有《镡津文集》、《嘉佑集》等,影响巨大,其中最著名的是《辅教篇》等,作品共计60余万字。其思想和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州湘山寺宗慧禅师(即全真和尚)是唐代高僧,他宏化一方,声名远播,所著《牧牛歌》以牧牛比喻禅宗修行的三关,禅意隽永,生动而优美,开启了以牧牛偈颂说禅的历史。此外,他的弟子汇录他开示的偈子编成《遗教经》,又汇录他平时与弟子及信众之间的应接问答编成《湘山百问》,可惜的是《遗教经》已散佚,《湘山百问》尚存残篇[3]。此外,宋代著名禅师石霜楚圆有《慈明和尚语录》遗世,他是全州人,初出家于湘山隐静寺,是对宋代禅宗史有深远影响的禅师,其思想体现在语录中。原为靖江王后裔、明亡后出家于全州湘山寺的石涛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这部作品既是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同时又借画说佛,是一部价值非常独特的著作。至近代, 民国著名佛教领袖之一巨赞法师在抗战时期居住在广西时多有著述,他在桂林主编著名的《狮子吼》月刊,自己也发表了《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略论空有之诤》等多篇文章,后因战事吃紧避往北流任教,授课之余撰写了《新佛教概论》一书,提出了以“生产化”、“学术化”改革佛教的鲜明主张。民国时出家于桂平洗石庵的桂林籍著名比丘尼释宽能著有《三乘教义》一书,获圆瑛法师称赞。

1.2佛教文学作品

广西的佛教文学作品以佛教场所楹联为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其中著名的楹联不少,如混融和尚题桂林栖霞寺“靠着这个山,看你脚跟哪里放; 望见那湾水,知他源头何处来” ;闵叙集句题桂林栖霞寺“白云四壁合,青霭入看无”;赵朴初题桂林棲霞寺“桂海有名山,北斗七星辉胜境 ;法门逢盛世,南州一刹耀禅机”;马君武题桂林普陀山精舍 “城东佳景,常绕梦魂,叹半生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谭公鼎题全州湘山寺“三千世界掌中收,任伊孙行者会翻筋斗,何曾跳出;十八伽蓝鼻孔啸,饶他韩昌黎报磨牙根,也常来皈”;佚名题叠彩山如来佛殿“诸天岁月无今古,此地山林有性情”;李宗庚题桂平洗石庵山门“天竺俯江流,到眼晴岚归爽气;云山经雨洗,点头奇石也思灵”;岑崑题桂平洗石庵“楼阁耸奇观,天外云峰撑白石;山门凝爽气,池中烟水隔红尘”;佚名题桂平洗石庵“石抚旧因缘,重洗如来新面目;尘土藏今世界,永留不朽古须眉”;魏笃题桂平龙华寺“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思灵观夕照,万家烟火晚炊时”;佚名题贵港南山寺“洞门云锁三冬暖,石室风生九夏寒”;山僧题贵港观音岩“一窍有灵通地脉,半山无雨滴天浆”;佚名题南宁宝华山应天寺“秀出城南号宝华,翠华深处纳僧家”等。这些名联融机敏的文采与般若的佛法于一体,浓缩体现个人的机遇与历史的沧桑,不仅点睛胜境,更能发人深省。

1.3佛教风习

在广西,佛教风习现在一般在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当中保存较多,近年来开始有年轻人感兴趣,如日常念佛、在佛菩萨生日的那天吃斋、参加佛教节庆活动,游览寺庙时捐香火钱,初一十五放生等。总之,佛教习俗在广西汉族地区的影响与在中国大部分汉族地区相同,在此不赘述。佛教因多种原因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不大,这些地域最后形成并流行的是杂糅佛、道、巫和原始崇拜的民间信仰,但佛教仍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仍造成一些影响,如壮族自称信佛者不吃某种肉,如牛、马、狗、鸽的肉,认为吃了就是造孽;历史上某些瑶族支系受佛教影响,曾采用火葬;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热心公益事业,如侗族修建风雨桥,瑶族修建功德桥等[4]。

2.有形的佛教文化载体

2.1石窟和摩崖造像

石窟和摩崖造像是广西佛教文化资源中属于有形文化载体的尤具价值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桂林。桂林佛教石窟造像众多,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南方仅次于四川大足石窟的第二大佛教石窟群,代表了中国岭南的石窟艺术。桂林石窟的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桂林西山、骝马山、伏波山、叠彩山,据蒋廷瑜考证,西山和骝马山的造像时代最早,为初唐和中唐时期所作;伏波山的略晚,为中唐及以后所作;而叠彩山的大都为晚唐至宋代作品,但其风格一脉相承。这些佛像多为一龛三尊,共计600余尊,人物造型丰满,形态温和,服饰简朴,雕琢精巧。和中原地区山西大同云冈及河南龙门洛阳的石刻佛像都不相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最突出的为位于西山的阿閦佛像,罗香林在考查西山石窟后,发现这尊阿閦佛像与印度菩提伽耶大佛塔的佛像无论在发髻、面部和身体刻画、姿势、衣褶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由此认为这是南传佛教从南路传入广西的证明[5]。此外,在桂林还发现男身观音雕像,其一刻在龙隐岩壁上,不怒而威,额中又生一目,嘴唇上有两撇胡须,世所罕见[6];其二为近年来所发现,刻于桂林虞山东面悬崖上,头戴冠,脚踏靴,其形象为目前所仅见。对这些摩崖造像的研究有助于填补中国佛教史和岭南地区石窟艺术的研究空白,极具价值。

2.2佛塔

据统计广西迄今为止历史上建有各种塔140余座,但大部分为风水塔、文昌塔等,多由当地官员或名人为造福地方筹资及组织修建,如桂平东塔、崇左归龙塔、南宁龙象塔等都是显著的例子。现留下的佛塔著名的有桂林木龙古塔,全州湘山寺妙明塔,桂林开元寺白塔,桂林穿山寿佛塔,象鼻山普贤塔等。

桂林木龙古塔是目前发现的广西最早的佛塔,建于唐代,塔基是三层刻有仰覆莲花纹的鼓石,宝瓶式的塔身四面有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像,古朴典雅,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古塔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著名古塔全州湘山寺妙明塔始建于唐代,为安葬湘山寺高僧全真和尚遗骸所用,宋高宗赵构赐名“妙明”,历代有修缮。此塔高七层,外八方内六方,挺拔端丽,与“楚南第一名刹”湘山寺交相辉映。桂林开元寺舍利塔原塔建于唐代,位于原开元寺内,现为明代重建的喇嘛式砖塔。此塔宝瓶式的塔身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 每面有一佛龛,该塔用于安放僧人舍利。桂林穿山寿佛塔和象鼻山普贤塔分别建在风景名胜塔山和象鼻山上,两塔皆为明代所建的砖塔。寿佛塔塔身北面嵌青石板线刻无量寿佛像,朴素而挺秀,增色江山。普贤塔塔身呈粗壮雄浑的圆形宝瓶式,在第二层基座的北面嵌青石线刻的普贤菩萨像,暗合佛教记载中普贤菩萨骑象之说。塔山和象鼻山都不算高大,可推测寿佛塔和普贤塔修建时应都有补全风水的初衷,但同时亦均以佛塔的形式出现,说明桂林具有浓厚的佛教底蕴,同时亦为江山增辉,可谓一举三得。

2.3佛寺建筑

由于一千多年来朝代的更迭和战火的浩劫,广西历史上的寺院建筑几乎没有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上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被成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桂林西庆林寺、鉴真和中日弟子第五次东渡后曾经驻锡的桂林开元寺、云峰寺、明亡后浑融和尚殚精竭虑、四处募化按唐代形制恢复的桂林栖霞寺、被誉为“楚南第一名刹”的全州湘山寺、始建于唐的梧州名刹大雄寺都在战火中毁坏殆尽,有的甚至连遗址都不存。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广西现有的佛寺几乎都是文革及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建的,由于经费一般都较为充足,因此规模较大,工艺精良,兼具传统和现代审美价值。例如复建的桂林栖霞寺为仿唐风格,特别是大雄宝殿为单檐四阿顶庑殿式,大气典雅;迁址复建的柳州开元寺用料精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穹顶式大雄宝殿进深大增,十分庄严;新建的南宁青秀山万寿观音禅寺建造精良,美轮美奂;新建的梧州四恩寺雕刻精美,大气恢宏;修缮后的贵港南山寺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现广西各地有大小复建及新建的寺庙100多座,其建造是多种艺术和技巧的结合体。

3.结语

鉴于广西佛教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价值,我们对它一要保护,二要发掘,三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些佛教文化资源的学术价值应用心挖掘;在开发利用方面还要注意合理,不能对其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并应注意使其不流入庸俗化,湮灭其本身的文化光彩。综上所述,这都是我们面对广西佛教文化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乘钧. 中国南洋通史[M]. 上海:商务印数馆,1937: 9.

[2]贾世珍、杨珊珊.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4),86-90页.

[3]龚家勇. 浅析宗教旅游中地方文化的体现——以全州湘山寺为例[J]. 大众科技,2011, 3,141-143页.

[4]廖国一.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J]. 宗教学研究,2000,12,61-69页.

[5]蒋廷瑜. 桂林的摩崖造像[J]. 东南文化,1992,10,107-111页.

[6]杜海军. 桂林摩崖唐代男像观音考[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48-51页.

[7]廖国一. 浅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55-59页.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佛塔桂林
拉玛格拉玛佛塔
桂林,美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桂林行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