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啸山庄》的神话原型解读

2018-03-14钟梓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希腊神话呼啸山庄圣经

摘  要:《圣经》和希腊神话是西方两大神话体系的源泉。作为“移位的神话”的文本《呼啸山庄》,展现出艾米莉·勃朗特对西方两大神话体系的继承、转换和创新。故事中的主要场景的转移和人物形象的设定,恰好印证了《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母题和神启、魔怪意象;为了表现凯瑟琳·恩萧与希刺克厉夫之间忻合无间、命中注定的爱情,艾米莉·勃朗特化用了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以前人”的双性同体意象;她还让这对恋人陷入如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般的自恋情结中,使他们不分彼此的相爱显得如人类自恋一般自然和合理。

关键词;《呼啸山庄》;《圣经》;希腊神话;原型理论

作者简介:钟梓欣(1994.3-),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2

原型理论一般认为,《圣经》和古希腊神话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滥觞之作。这两大神话体系一直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源泉对文艺创作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它们表现为一种民族共享的文化特产和语言经验,悄然化为创作者的灵感或潜意识。《呼啸山庄》无论是在人物设定、情节结构还是在主题创作方面,都表现出英国十九世纪的世情与《圣经》、古希腊神话原型的历史价值之间碰撞出来的艺术激情与共鸣。

一、《圣经》原型

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之一。“因此基督教对群体有足够强的控制力……知识活动、道德活动以及政治活动……基本上都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文学活动是在基督教这棵大树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创作者早就已经习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赋予它们新形势并用教会语言来表达它们。弗莱曾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谈过文学的不变的特性:它的用典和它对传统的始终不渝的尊重。[2]而《呼啸山庄》明显表现出艾米莉·勃朗特对《圣经》中的“乐园、失乐园、复乐园”典故和神启、魔怪意象的挪用。

弗莱把西方文学中的原型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神启意象,即展现天堂和人类其它的理想;第二类是魔怪意象,即表现地狱及其它与人的愿望相反的世界。[3]而荒原和呼啸山庄所对应的隐喻结构分别是神启式的天堂与魔怪式的地狱。据《圣经·旧约》所载,上帝创造了人类之祖亚当与夏娃,并让他们生活在名曰伊甸园的极乐之境中。后来他们偷吃禁果触怒了上帝,被赶出乐园,这一事迹被称为“失乐园”。在《呼啸山庄》中,荒原如同神话中的伊甸园一样,是一个让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感到自由自在的精神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把成长的烦恼抛诸脑后,不用再面对哥哥辛德雷·恩萧的文明教化和副牧师的宗教教育。在《圣经》的描述中,人因其始祖经受不起诱惑而受上帝惩罚,所以他们身上带有原罪。凯瑟琳无意中闯入画眉山庄,就如安分的夏娃偶然偷吃了智慧果一样,她在林惇家庭中发现了来自典雅文明与高贵物质的魅力。当凯瑟琳从一个厌世者变成一个入世者,她不再被荒原所吸引,如上帝放逐夏娃一样将自我流放出乐园。起初她以为林惇家是天堂,但是她很快地发现嫁入林惇家只是“失乐园”的过程。她惊觉后忘情哭诉:“如果我在天堂,耐莉,我一定会非常凄惨。天堂并不是像我的家……我就在那儿(荒原)醒过来,高兴得直哭。”[4]她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始终与文明世界格格不入,荒原才是她的乐土。

遭到凯瑟琳背弃的希刺克厉夫意识到金钱的威力后,也离开了荒原到其他地方追名逐利,进入“失乐园”的境地。满载而归的他变成了恶魔,把呼啸山庄改造成一个冷硬、丑陋、使人窒息的地狱。这是一个与神启象征相反的、人的愿望彻底被否定的世界之表现:这是梦魇和替罪羊的世界,痛苦、迷惘和奴役的世界。[5]凯瑟琳死后,希刺克厉夫困守在地狱一样的呼啸山庄中,于折磨自我与报复他人之中消磨余生。在历尽艰辛与报应后,希刺克厉夫终于得到了救赎,与凯瑟琳一起重新回到了荒原。当凯瑟琳的灵魂又回到了她印象中的天堂,她感叹道:“别人的天堂在我是毫无价值的,我也不稀罕。”[6]正如在经过末日审判后的人类得到原谅,得到回归极乐净土的恩准,他们最终也得以实现“复乐园”的夙愿。

二、“从前人”原型

众所周知,柏拉图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其中就包括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有人认为,“甚至绝大多数基督教思想的萌芽,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找到。”[7]而荣格以为,在早期哲学领域,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8]柏拉图在其著作《文艺对话录》中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想法:一个人要想过美满的生活,他的终身奉为规范的原则就只有靠爱情可以建立。[9]为了让人对这种爱情观心悦诚服,他在《会饮篇》里引入了“从前人”的原型概念。“从前人”的本形是一个圆团,由两个男人/女人/一男一女组合而成,其中一男一女的组合就是所谓的“阴阳人”。后来宙斯因故把每个“从前人”都截成两半,但是每一半的人终其一生都想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恢复原始整一的状态,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疼。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原本素昧平生,肤色黑白分明,地位天差地别,但是当希刺克厉夫被老恩萧捡回家后,马上成为亲密无间的同伴,像是被分开的“从前人”又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在希刺克厉夫离家出走后,凱瑟琳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感情有多强烈。她感到悲痛欲绝,并后悔嫁给埃德加·林惇:“世界上每一个林惇都可以化为乌有,我决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10]她可以列举无数个嫁给埃德加的理由,而爱希刺克厉夫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比她更像自己。凯瑟琳爱希刺克厉夫的理由既自私又纯粹。她嫁入林惇家,除了获得更显赫的身份这个目的以外,还旨在让希刺克厉夫在林惇家提携下升级社会地位。凯瑟琳把自己的人生幸福与希刺克厉夫的联系在一起,希望与他休戚与共。希刺克厉夫的感情也不比凯瑟琳的浅。凯瑟琳死后,他悲痛欲绝:“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与地狱:失去她以后,生存将是地狱。”[11]他从此把呼啸山庄打造成一座地狱,把自己活成一个魔鬼。

三、那耳喀索斯原型

哈布瓦赫说过:“在外国古代的城邦中,存在着两种宗教……第二种宗教是对奥林匹亚诸神的崇拜。”[12]神话的模式是一切文学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所以,文学的结构原则同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耳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美少年,因深深被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倒影所打动,他“除了自己谁都不爱,认为只有自己值得爱”。[13]希腊神话的时代虽早已过去,但那耳喀索斯的灵魂并没有消散,而且其自恋主义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性格和心理特征。[14]《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多次提到她爱希刺克厉夫如爱己,甚至把他完全等同于她自己:“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15]凯瑟琳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是一种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表现。

拉康的镜像理论强调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过镜像的对峙阶段。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为了找到“理想我”,小孩需要依靠他者的目光和摹仿他者的形象来实现自我的主体性。[16]凯瑟琳的原生家庭让她陷入一种拘束、压抑的生活状态中,而野人一般的希刺克厉夫的到来,让她看到了野性的生命力,亦让她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另类的、理想的“我”。她对希刺克厉夫的恋慕源自于她的匮乏心理,她之所以认为自己就是希刺克厉夫,就是因为他是她的“理想我”投射的镜像。她对他的迷恋,实际上就是那耳喀索斯对自己倒影的迷恋,虽然有顾影自怜的意味,但是她爱人如爱己的无私又让这份感情显得非常真挚动人。

因为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都是兼司藝术的神,所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列举了两种艺术类型:日神式的和酒神式的。与艾米莉·勃朗特同期的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如其姐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等人的作品大多数都能归类为日神式的。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得万物呈现美的外观。因此她们的作品都是平民向往贵族式生活的写照,阳光、积极,带有爱情梦幻。与日神精神相对,酒神状态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在酒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详放纵之迫力”支配着人。[17]而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较为别致地展示出酒神式艺术典范。《呼啸山庄》里的凯瑟琳·恩萧和希刺克厉夫都是激情四射的人物,他们一生都致力于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展示其非凡的热情与大胆的爱恨。在古希腊悲剧精神和神话原型的共同加持下,《呼啸山庄》透露出一股古典、真挚、遒劲的艺术气息,在世界文学史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源源不断地使全世界的读者陶醉其中,产生集体无意识的共鸣。

注释:

[1][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1.

[2][加]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54.

[3][加]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8.

[4][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87.

[5][加]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67.

[6][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371.

[7]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85.

[8][瑞]荣格.本能与无意识[M].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

[9][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21.

[10][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88.

[11][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167.

[12][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5.

[13][俄]库恩.希腊神话[M].朱志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9.

[14][美]克里斯多夫·拉斯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1.

[15][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89.

[16][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46.

[17][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

参考文献:

[1][瑞]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M].纽约:纽约出版社,1959.

[2][加]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加]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6]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瑞]荣格.本能与无意识[M].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8][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俄]库恩.希腊神话[M].朱志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美]克里斯多夫·拉斯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11][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3]王辉.论《呼啸山庄》情节结构的神话原型模式[J].运城:运城学院学报,2005(01).

[14]刘涛.从圣经原型理论解读《呼啸山庄》[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15]王喆.《圣经》原型对《呼啸山庄》的影响[J].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4-98.

猜你喜欢

希腊神话呼啸山庄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哥斯达黎加打破“希腊神话”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