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

2018-03-14基语馨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愁情宋词李清照

基语馨

摘  要:愁情,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一大命题。独自凭栏叹愁思,轻掩绣帘哭深情,唐宋文人墨客纷纷洒泪寄笔,致力于“愁情”与“美感”的结合,使“美自愁现”,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愁情美学。至宋代,愁情美学在婉约词派里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在其词作中,更是将愁情美学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的朦胧轻飘,亦不同于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的直白深刻,李词中的愁情美学独树一帜地表现为词人情感的起承转合、浓淡相宜之美。李词前期以抒发少女的忧伤及思夫之情见长,语言清新质朴,情感收放自如;而后期李词在愁情美学上的深湛造诣极大程度上是缘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性。颠沛流离、亡国丧夫的悲惨命运与李清照敏感多情的性格交织,呈现出词人多层次、多内涵,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表达。

关键词:愁情;美学;李清照;宋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

一、“海棠依旧”的清愁之美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皆工于词章。天资聪颖的李清照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下秉承家学,这使得她在少女时代就独添了一身“早熟”的文人气质。年少的李清照在词中诉诸愁情之时,就已经能把握住情感的浓淡转化,以“淡愁渡浓愁”让“道不尽的新愁与旧愁”能在一首短词词调间曲折萦回,意义隽永。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整首词围绕“海棠”而起,情感由淡转浓,愁绪由浅入深。首两句里, “浓睡不消残酒”暗示了词人昨夜的酣饮,而词人为何要在雨疏风骤的夜里酣饮呢?这两句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词人像一个任性的青春期少女般,赌气故意隐瞒了愁苦的原因而兀自陷入燥闷,给整首词蒙上一层淡淡的忧郁;三、四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上醒来词人愁闷的心情愈来愈不可遏制,于是焦急又小心翼翼地询问小丫鬟,却得到“海棠依旧”的回答。原来词人的愁情因海棠而起!昨夜词人因不忍看见残红满地而酣饮,谁知翌日晨起仍然放心不下,于是才有了此番“试问”。“无处来”的愁绪得到了解释,原本淡淡的忧伤霎时间变得浓郁丰满起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尾两句中词人由急于反驳而道出,经过风雨摧残海棠怎么可能依旧呢?应是只见绿叶不见花!看似在责骂丫鬟的粗心敷衍,实则词人也是在责怪自己,明明知道风雨无情,惜花也无用,却仍盼海棠不要凋零。这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惜春情怀在尾句再次得以升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词人惜春又何尝不怜惜自己芳华将逝呢?全词以惜春的“清愁”为首,却在词尾以红颜易老、青春不再的“浓愁”作结。这“清愁”由作者自然细腻的情感流露逐步过渡到“浓愁”,层层递进,实可谓浓淡相宜,缺一不可。

二、“暗香盈袖”的含蓄之美

婚后的李清照将这种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应用得更加炉火纯青。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负笈远游”,所以这一阶段的李词中充斥着与丈夫的离愁别绪。此时此刻李清照的愁情表达大别于少女时代的“以淡愁渡浓愁”,而更倾向于“浓愁淡说”。她的词像香炉,仿佛要将浓愁焚尽,给我们看到的便是从炉嘴里飘出一缕缕青烟。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整首词以第一句中的“愁”字为主旨,往后却句句说愁不写愁。词的上片中,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就借雾霭阴沉的天气给全词渲染上阴郁苦闷的基调,词人不堪压抑的氛围,烦恼白天长得苦乏。可她又怎会不知,明明正值重阳,秋日昼短,她的“愁永昼”只不过是希冀于夜晚酣饮长睡以免愁思伤神罢了。虽逢佳节却毫无出门游玩的心情,词人点了一炉安神香却仍被愁绪拉扯,只得盯着炉上袅袅青烟出神。“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世人盼重阳赏菊吃酒,亲人团聚,而词人却道“今又重阳”!爱人远家,若是平常自己一人还不甚孤苦;若是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自己岂不衬得更加落寞?若爱人岁岁不归,何苦岁岁都有重阳呢?纵是夜半饮醉后躺进纱厨中,也不堪那夜冷梦长,孤枕难眠。词人淡叙闺房凄景,体味别愁之浓;虽未实写别愁之浓,却又深感相思之苦!

而观下片饮酒赏菊之景,黄昏将至,词人再也捱不住愁闷,决定出门把酒赏菊。于是词人描绘了这么一副场景:一位婀娜女子东篱把酒,赏菊采菊,弄得满袖暗香。这两句词在全篇中突兀了出来。词人为何在愁到浓时突然弃笔不再叙凄凉孤寂之感,而是淡笔勾勒出一幅重阳佳节雅致赏菊图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时她告诉我们:不要说这清秋不让我伤神!独自赏菊饮酒也不能排遣我的哀愁。 词人采菊归家后,西风吹开了帘幕,路过的人正看到一位佳人半倚在窗边,痴痴独对着手中的瘦菊。这怎么能是重阳赏菊图呢?而分明是一幅“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清秋闺怨图。一动一静,一表一里,以乐景写哀情,以淡笔诉浓愁。正如《诗品》所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 自首至尾词人将“浓烈的别愁”一步步通过“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卷帘西风”和“飘香黄菊”的意象化为一抹“轻幽的闺怨”,通过“浓愁淡说”的表达方式将入髓的浓愁最终消成一丝埋怨,一丝牵挂和一丝凄婉,可谓浑然天成,意蕴无穷!

三、“黄花堆积”的沧桑之美

赵翼在《题元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詩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难当头,夫死家散,晚年的李清照被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文物丢失,误嫁匪人,李清照在命运的连续打击之下受尽折磨,却在这一段期间,创作出了许多惊世名作。在她的词篇中,读者已经很难分清李清照的愁情浓淡了,这恰恰是因为她对浓愁淡忧的无限细化,形成“浓淡交融”的美学表达,使得词中语态和情态呈现出戏剧性的浑然一体。但在细细品读之后,这些浓愁淡忧又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敲击着读者的心壁,使之五味杂陈,心绪久难平。

以《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整首词描绘了一个孀居词人在饱经沧桑后终日愁思漫漫的生活图景。词中的“愁情”通过极为频繁的浓淡转换,给予了读者颇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上阕词人作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已至春暮,终日萧瑟的西风好不容易歇下。词人凭窗远望,空见满地的红叶黄花,大部分已经变为了新泥。这样具有浓烈秋意的画面勾起了李清照无限的愁绪,而此刻鼻下却飘来阵阵淡香。哪里是“尘香”呢?分明是还未死尽的残花在泥土中最后的呼吸,宣告着秋天的来临。发觉已日过三杆,但词人望着败落的春景,浑身乏倦得无心理鬓梳头。短短两句,“浓烈的残花之景”与“淡淡的残花之香”相对比、“强烈的春暮愁情”与“苦倦的孀妇形象”相对照,给人以矛盾且九曲十八弯的浓淡之美。随后,词人看着镜子中自己憔悴的病容,不由得想说些什么:镜子里那个红颜绿鬓的女子去哪儿了呢?与她依偎在一旁的,那个风华正茂的男子呢?物是人非事事休!还没说出口的话便先一步化作眼泪流下。一“说”一“流”,一“后”一“先”,愁情的淡与浓不言而喻。

下阙词人以乐写哀,“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坚强的一面体现了出来。此刻受尽命运摧残的她却乐观地想,或许双溪的春景尚在,我也可以去泛轻舟,像少女时代一样去争渡争渡,笑着一滩被惊飞的鸥鹭。可这怎么可能呢?词人突然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載不动许多愁。”道出了自己幻想的破灭。谁人乘轻舟呢?只能是少女时代还无忧无虑的自己吧!便是春景再好,还能如以前一样泛舟,我还能回到少女时代吗?我的所受的苦难能减少一分吗?所以还是别泛轻舟,它载不动我的浓愁啊!词人把“泛舟的淡兴”与“身处乱世的浓愁”相融合,以“舟之轻”称“愁之浓”。全篇以愁情的浓淡对比到交融,道出了常人所不能言,使读者体味到乱世中百姓国破家亡的难言之愁,强烈画面感及刺激感催人泪下!

具有强烈同样画面感的还有另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里,李清照依然将“浓淡交融”的愁情美学表达运用得出神入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首句连用七组叠词,分别从动作,环境和心理进行描写,情感由浅入深。写出词人午夜惊梦后,怅然若失之感。七组极富音韵之美的叠词简洁排列,仿佛从口中淡淡吟出,而附着于词上的则是词人丧夫后孤寂沉郁之浓愁!词人抱怨欲暖还寒的天气让人无法入眠,只能揽衣推枕,斟出几杯淡酒来暖身,可谁知天公好似与自己故意作对,偏来了一阵刺骨的急风。词人以“酒之淡”对“风之急”,淡酒能消淡愁而急风却带来更浓烈的愁情,这叫人如何不怨呢?接下来,词人仿佛被风勾出了愁怨,看到了窗外归雁,却好似曾经自己与爱人传信的那只,而如今竟物是人非,便怨这飞雁何故出现,惹人心伤!看到乐满地的残花堆积,想到自己如今终日憔悴,无心摘花,便怨这黄花怎么非要开呢?如今我已经不堪再去赏花采菊,只能眼看黄花凋零!独自守在窗前,因寂寞而惧怕黄昏到来,便怨为何一日要有黄昏带来漫漫相思长夜呢?好不容易捱到了黄昏,可忽至绵绵细雨,秋风吹过梧桐飒飒作响,惹得愁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词人以“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秋天的意象渲染了淡淡的秋殇,但她好像又觉得这些普通的意象“道不尽许多愁”,于是在李清照笔下就有了“雁是旧相识”,“黄花不堪摘”,“梧桐兼细雨”这些妙语。她将自己的浓愁与意象本身带有的淡愁融合,使得哀怨更加层层叠叠,更加具有画面感和冲击力。最后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大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生涯里,写尽了愁情,从少女的惜春之愁到暮年的悲秋之痛;从女儿闺怨到民族之殇;从滴不尽的相思血泪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若说少女时代赋予给李清照的是朦胧的清愁、闲愁与淡愁,那么她晚年的坎坷命运在她身上烙下的是不堪的离愁,悲愁和浓愁。她戏剧化的人生轨迹让她在短短一生中得以体味到淡愁与浓愁之间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她对文学艺术的崇高追求让她得以将“愁”与“美”结合一体,形成了其独特的、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艺术表达。李清照的愁情美学在前期少女时代的作品中多表现为“以淡愁度浓愁”,浓淡相适,而创作重点则是用“淡愁”铺垫而出的“浓愁”;在婚后,李清照表达愁情多运用“浓愁淡说”之法,浓淡相承,其创作的重点在于将“浓愁”通过“淡说”意象化,使其意蕴无穷;到后期,李词的愁情美学已趋向“浓淡交融”的模式,浓愁清怨浑然为一体,其创作的重点是将“浓”“淡”层层铺叠,交融一体,使情感更具层次性、画面性与冲击力。李词在每个时期所产生的美学表达及创作重点上的变化,恰恰说明了其愁情美学在不断迈向成熟的顶峰。李清照一生致力于在词作中实现她的愁情美学梦,且无论在哪个时期,李词里的愁情表达皆深谙“浓淡之道”,独具魅力,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6.

[2]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第1200-1202页.

[3]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 :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41-44页.

[4]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09-1211页.

猜你喜欢

愁情宋词李清照
宋词里的中秋月
乡愁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品读宋词
点绛唇
悲雨说
悲雨说
喝醉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