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探微

2018-03-14万晓礼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老舍

万晓礼

摘  要:从老舍个体文化构成来看,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同样,在老舍的小说里,也镌刻着深厚的儒家印记。事实上,在老舍的小说里,流淌着对儒家文化的眷恋,眷恋中亦有批判的复杂心态。我们将结合老舍小说,探析其文化自觉态度,并着重从小说人物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视角,揭示与儒家思想的渊源纠葛。

关键词:老舍;儒家文化;渊源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

文化本身是发展、融合的,回溯中国文学,其传统文化的风貌更趋显著。不同的作家,在文学理想里,或憧憬圆满,或向往浪漫,或寄寓玄妙,或沉浸当下,这些差异性,与创作主体的自我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同样,在现代作家群体里,老舍无疑是一个复杂文化的综合体,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积淀,又掺杂着满汉文化的融融与蕴积,更流淌着平民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艺术结晶。在此,我们将从老舍笔下,来梳理其儒家文化及其印记。

一、批判与眷恋:老舍割舍不断的儒家文化

从时代来看,老舍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有较大关系。每一位作家,其内心的文化情感是连续的、深沉的。儒家文化对老舍的影响,也曾有过怀疑和否定,但无法回避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作家的审美心理积淀是客观存在的。早期,西方文化搅乱了老舍对儒家文化的坚定心态,特别是西方反叛传统的理性意识,也曾进入老舍的文化艺术审美思维。不过,这种批判,包含着对儒家思想的眷念。老舍自己曾提到:“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我可能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小学教师、恭恭顺顺的侍奉母亲,规规矩矩的结婚生子。”可见,五四前的老舍,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是深刻的,也将成为儒家文化生活范式的主导理想。老舍在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学习中,母亲是其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者。老舍也强调“母亲是一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但对别人是很义气的女人”。从母亲的教育中,老舍学会了节俭不奢、学会了尊老慈幼,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重道贵义等传统品质,这也是老舍人生经历中最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五四后的老舍,特别是新文化价值理念的出现,对老舍的人生及文艺创作也带来了直接影响。老舍曾经谈到:“新文化的价值,让我意识到了反封建,让意识到了人的尊严,让我意识到人不能作为礼教的奴隶。”尽管在这个时候,老舍也曾怀疑过孔圣人,但对于理性的态度的,让老舍意识到自己应该肩负起理性审视文化的职责。与其他新文化启蒙者一样,老舍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构筑成老舍及其文学世界的精神结构。也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如儒家文化所铸成的国民劣根性意识,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意识、长尊幼卑的伦理意识、女人为祸水的偏见意识、恪守祖训的规制意识、君臣父子兄弟的等级意识、苟且偷生的中庸意识等等。在老舍的《老张的哲学》里,从文化批判上来为我们呈现了赵姑母性格,赵姑母是普通妇人,其言行却深受传统文化礼制所束缚。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家、祖宗为中心,来立身处事。在老舍的《离婚》里,张大哥以“媒人和反对离婚”为使命,既妥协于传统文化,又充满了对儿子理想人生的期待。做事不要太认真,谋得一官半职,拥有一个贤内助,会生白胖小子。这些典型的儒家人生信念,在老舍笔下将“嘲讽”与“指斥”进行了淋漓书写。当然,老舍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中,又寄寓了神往,在其愤懑的语言中,也带着对儒家文化的脉脉深情。在《骆驼祥子》里,老舍将与人为善的精神品格进行肯定与宣扬,“谁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而一脚把它踢开。”老舍在唤醒民众团结抗战中,又力挺儒家传统文化,抵御外敌入侵,从儒家思想中来挖掘民族凝聚力。

二、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老舍对儒家文化的多元阐释

老舍出生在北平,对北平的人和事是熟悉的。酸梅汤、杏儿茶,可以说,老舍对北平的情感透露出深深地乡土情结。恋乡是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一如其他作家,老舍对故乡的依恋也是一往情深。老舍曾不止一次地谈到:“北平是我的老家,每想起这两个字,立刻就有‘故都景象在我心中开映。”在儒家思想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发展理想,而“家”与“国”是构成传统仁人志士精神理想的重要内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传统家庭伦理情感的重要规训,同样也刺激着国人追求功名利禄,立身扬名于后世的家国理想。在孔子的信条里,离开父母之邦,感喟“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屈原在弃国远乡时,对乡土的思念,慨然“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对乡土的眷念中,同样也积淀了老舍的思乡情感,反映在其小说创作中。老舍的《想北平》、《忆北平》,将北平作为念家之地,从中来表达漂泊的离乡之愁,对家乡的牵挂与惦念。老舍曾在文中写道“北平是一条清溪,每一次探手,就能摸上条活泼的鱼儿来”。在老舍幼时的记忆里,北平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都足以激发老舍的怀乡情感。

从老舍小说的文字里,山水名胜古迹,如同胡同、店铺一样,都是真实的,丝毫没有陌生感。尽管离家时间很漫长,但每当回忆往事,都会感觉分外甜美。如在《老张的哲学》里,我们可以领略残破北平的街景;在《赵子曰》里,我们可以像主人公一样骑着毛驴逛白云观庙会;在《离婚》里,可以走进宁静的四合院;在《四世同堂》里,又走进狭长的胡同,领略北平每一处独特而纷呈的画卷。北平是老舍的精神故乡,儒家思想倡导“礼仪”,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从礼仪风俗文化里,老舍对北平的爱,将自己与北平粘合在一起。同样,北平作为中国的古都,同样也在传统礼仪文明中熠熠生辉。老舍痛恨传统礼仪中的讲排场、重面子、繁缛礼节、忍让哲学,却又不自觉地展现淳朴的人情礼仪。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写道:“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但都文质彬彬,举止恭敬有礼,态度和蔼可亲。如祈老人一生讲究“和气生财”,“宁可吃亏,而决不带着怒气应对任何事”。还有在《正红旗下》里诸如大姐、福海二哥,请安动作合乎规矩,稳重潇洒。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思乡之情,承载着老舍对传统家国的眷念,也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神旨趣。

三、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蕴藏着老舍的生命观照

对生死的选择与理解,在传统儒家思想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占据重要地位。儒家认为,生命的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道义”价值尤甚。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苏武“渴饮血,饥吞毡”;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文化中對生命个体的人格尊严、报效祖国的一片丹心进行了生动诠释。老舍的小说中,同样也对“生”与“死”的理智取舍。老舍曾谈到:“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这种对儒家道德操守的追求,对生命理想的归宿,展现了老舍的“气节”。在《老张的哲学》里,车夫赵四敢于杀官济贫,同样也是老舍生命意识的一种强烈意愿;在《离婚》里,丁二爷义无反顾地行刺流氓小赵的侠义之举,也是维护张大哥女儿秀真的安全。从这些人物故事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展现了老舍的生死观。在《哀启》中的老冯,举刀挥向敌人;在《人同此心》中的老婆婆,她不识字,却巧妙帮助三个青年收拾日本兵。从对平民“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生命观,来表达人的气节与尊严,正是对儒家生死选择方式的最热烈的赞歌。

参考文献:

[1]王晓琴.老舍文学世界:民族精神启示录[J].民族文学研究,2006(04):49-53.

[2]庄春梅.从《老张的哲学》看老舍早期生命观[J].江汉论坛,2013(11):95-98.

[3]谢昭新.老舍与儒家文化[J].江淮论坛,2014(01):170-175+187.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老舍
老舍的旧体诗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一)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