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君子(外一篇)
2018-03-14李浦楠
李浦楠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自信的民族,它历经五千年的世事变幻,云波诡谲,千古江山,人才辈出。即便往日沧海已然变为了桑田,无数杰出人才流逝于时间的长河中,君子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使中华民族始终散发着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耀眼的光芒。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曾指出社会是一座高塔,所有人都沉睡于此,但当第一缕阳光从高窗照耀进来的时候,君子应是塔中率先苏醒过来的人,他们敢于直面刺眼的阳光,明晰内心中的光明,敢于思考如何逃脱高塔,敢于叫醒沉睡的人,敢于带领人们走出阴暗的高塔。在当今网络发达,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新闻在网络上爆炸开来,引得人们转发评论、围观称奇。庞大的信息量免不了混入谣言与虚假传闻,此时的君子,应是敢于指出不实的信息,举报传播恶意与黑暗的人,揪出这些躲藏在网络背后的犯罪分子,然后敢想敢说,将正确、真实的信息公之于众,成为社会光明的传递者。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君子懂得认清自己,懂得保持真我,君子们从不刻意点染、夸耀自己,如同那些追名逐利、爱慕虚荣之人一样费尽心思展现自己以求取目光博得人们关注。陋室之中的刘禹锡就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环境简陋并不会使自己自卑,反而因为身为君子的刘禹锡认清了自己的品德高尚而感到乐观自信。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只有在个人奋发努力的基础上,将眼光放长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才可能实现。中国秉承大国风范,尽心尽力地援助亚非拉地区,帮助他们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正是因为君子们不仅是為了向贫穷人口伸出援手,更是为了使世界发展更稳定、更平衡,是眼光长远的一种表现。
君子就是这样一群隐藏于普通人之中,却做着、考虑着不平凡的事。他们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被世俗所污染,汇集在一起,共同使社会褪去黑暗,迎接黎明的到来。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在猴年春晚的舞台上,我听到了一声从未听到过的曲子——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撼了八百里山川河岳的老腔!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并不适合浅斟吟唱。因为,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之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儿们的心中呐喊,它体现的是农民原生态的艰难岁月。
这来自关中大地深处的一声嘹亮的老腔,不仅仅冲击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还让人找回了千年之前对于大地那原始的眷恋。因为“老腔”是诞生于民间,传承于人们内心的艺术。
《诗经》的国风,是从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它之所以在千年之后仍能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是因为它是民歌艺术对于百姓真实生活切实体现,是贴合实际的,是可以使无数灵魂与之共鸣的。
“老腔”之所以有着令人震撼的力量,是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更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但却被几位自认为艺术修养极高的评委贬低的一无是处。陈道明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却对中国最质朴的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知之甚少、理解不了。“震撼”并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姿态,以一颗赤诚之心感受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与虔诚。
老腔、秦腔、花鼓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有的人误解了这样的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因此在老腔火了以后,虽然爱着老腔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愿意学习老腔的人少之又少,肯踏实传承这项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
民间技艺的传承不是口头过场,每一位优秀的传统艺人精湛表演的背后定离不开汗水与坚守,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高度,难道这民间艺术火爆如老腔,也还是难逃式微之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民间艺术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其中的魅力,更需要被创新,使千百年后的人们同样感到震撼与灵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