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国:为水稻而生 为苍生造福
2018-03-14
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2017年8月9日逝世,享年78岁。
40多年来,朱英国院士选育的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事科研近半个世纪,他始终心怀“为天下苍生饥寒”终身奋斗的信念,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奔波在田间地头,被誉为“农田院士”。
朱英国平时都会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将每天的工作安排、会议记录、科研心得记载在本子上。在他去世之后,家人为他整理物品时发现这样的工作笔记足足有22本。“看了父亲的工作笔记,才深刻体会到父亲是怎么工作的,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朱英国的儿子朱新锋感叹,“笔记本一直写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天。即使在病床上,他考虑的还是工作工作工作。”
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跟朱英国共事近30年,曾长期担任朱英国的科研助手,跟他一起扎根泥土种田。“那时我们每年都要到海南的育种基地,从头年的11月一直待到次年的4月。因为在海南育种,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电灯,点着煤油燈住在农民的草棚里。他带头上山砍柴做饭,用自己的实干带动大家。”
朱英国曾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红莲型杂交稻不仅在我国受到青睐,还累计出口种子达到3亿斤以上,在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在非洲试种也取得了成功,惠及全世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曾专程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研究基地视察。在临别前,习近平握着朱英国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朱英国一直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就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跟同事探讨如何培育更多高产优质的种子,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至少有26个春节没能与亲人团聚。
素材运用方向:民以食为天,国家以朱老这样的科学家为荣。在“忧国忧民”“敬业精神”“造福人类”等作文中不妨运用他的故事。
【素材演练】
老一辈的科学家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身上那种钻研的精神、那种默默奉献的品德、那种淡泊名利的修养,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思考。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感动呢?请写出来,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