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发展:新时代、新方向与新思维
2018-03-14张玉静林淼
张玉静+林淼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迈进了新的历史时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品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暂时落后之间的矛盾,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努力打造旅游业之幸福产业建设、积极开创“旅游+”新时代,是解决旅游业发展主要矛盾的历史新征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深化改革、精品意识和创新建设成为迈入旅游业新方向的新思维。
关键词:现代旅游业;新时代;新方向;新思维
一、 新时代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走入了中华强国之途,“逐步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发展同样迎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着新的主要矛盾和建设征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必须抓住新机遇,开辟新方向,转换新思维。
1. 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即进入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业新时代,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最后进入到了“强”的历史阶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对生活的热爱和体验。旅游业天然对应着人民的这一需求,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寻求愉悦体验的生活经历,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业成为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产业,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的机遇。
第一,新市场。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人均GDP已达5.4万元,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中国人民已经“富起来”,已经“强起来”,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旅游市场。报告提到,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彼时,旅游需求成为人民的日常需求,更大、更强、品质更高的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业面临的新市场和新环境。
第二,新制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措施,全面改革之势可见强劲。随着改革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旅游业将迎来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新的市场活力,为旅游业的深化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三,新政策。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此为契机,旅游业发展要推动产品升级,刺激旅游消费升级,提升旅游消费的比重,以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新的主要矛盾。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旅游业发展也逐渐从追求“快而大”逐渐转向追求“适中和品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品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暂时落后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旅游市场供给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第一,旅游供给和品质旅游需求在总量上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业供给量和旅游消费需求量之间都有一定的数量,只要数量相一致就会保持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平衡。但现实中这种供求平衡很难出现。在我国现阶段,旅游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旅游需求量远远大于旅游市场的供给能力,出现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供求矛盾突出。
第二,旅游供给和品质旅游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矛盾。空间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旅游供求在空间地域上不相适应。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不同地理区域旅游业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旅游热点热线和旅游冷点冷线差别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巨大: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城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乡村发展较慢,等等。时间上的供求矛盾主要变现为旅游季节性明显。在公共假期等旅游旺季,我国各地旅游景点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承载力难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极速增长;而在旅游淡季,部分地区又出现大量旅游设施闲置的状态。
3. 新的建设征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面对经过长时间努力强大富起来的转变,要具备新时代的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体系,推进现代旅游体系的建设征程:
第一,推进现代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进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旅游体制机制的支撑,现代旅游体制机制是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运行需求的体制机制系统,具有联合性、协同性、创新性和效率性四个特点。联合性是指以现代旅游委制度为核心,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发展与管理;协同性是指创造多主体能够便捷协同参与旅游业开发与治理的体制机制系统,发挥合作的力量;创新性是指现代旅游机制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拥有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根據实际随时调整的权力;效率性是指提升旅游体制机制的办公效率,使旅游企业运营便利化。
第二,推进现代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进程。以旅游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核心,创建旅游业发展模式。现代旅游发展是融合发展的模式,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融合发展是指以旅游为线,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牧业、工业、科技等等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发挥旅游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是指以现代旅游者的核心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对人的服务,注重挖掘和服务人的体验。
二、 新方向
当前,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之际,在面临新的发展矛盾和新的旅游业发展征程的背景之下,推动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目标,如何走向新目标则成为当下旅游业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
1. 把握新方位,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立足新时代背景和新方位要求,从产品结构、公共服务和市场秩序三个方面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
第一,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转变,新的旅游产品形式层出不穷,但是从供给端来看,旅游产品结构仍显单一,需要向多元化、丰富化、人性化、个性化等方向延伸,需要推进行、游、娱等多元素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的结构升级。
第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目前旅游者呈现散客化、自助化的旅游形式,据数据显示,我国旅游者中自由行和自助游的旅游者占全部旅游人数的2/3以上,这意味着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提升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三,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是提升旅游者体验满意度的基础,当前旅游市场秩序,尤其是部分景区的旅游市场秩序还有待规范,“宰客”、“欺客”现象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因此,改善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和满意度成为未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2. 认识新矛盾,定位旅游业的功能价值。认识并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品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暂时落后之间的矛盾”,培育旅游业——幸福产业基本定位,挖掘旅游产业的幸福功能,使旅游业成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基本产业。
第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产业。要认识到旅游的首要功能是为旅游者带来幸福体验,旅游者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通过走出去,与旅游地进行交流、进行沟通,增长了见识、传播了文化、开阔了心胸,促进了旅游者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健康。因此,在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旅游者幸福体验为指导方针,以实现旅游业的幸福功能为目标,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环境的生态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享受,依赖于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旅游业的生态功能价值突出。因此,现代旅游业要求首先要保护环境、保护文化,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构建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所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控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致力于构建协调持续的发展体系”。旅游业天然具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属性,加强旅游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认识,并不断强化这一功能定位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 服务新征程,开创“旅游+”新时代。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具体来讲,“旅游+”新时代要从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新生活方式方面实现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第一,旅游+国家重大战略。旅游业具有联动功能强、灵活易变通的优势,在以有效服务于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在深化改革中,旅游业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经济建设中,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国家建设中,红色旅游业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在民生建设中,旅游扶贫成为最有效的扶贫手段;旅游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
第二,旅游+重点领域突破。在乡村建设方面,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创新创业方面,旅游创新创业成为万千创客的重要平台;在对外交流方面,旅游外交成为联系民间情感的重要途径。
第三,旅游+美好生活方式。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成为人们体验新的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旅游+教育,令人们在研学旅游中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旅游+交通,人们在自驾游、房车游的天地中自由翱翔;旅游+医疗,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大发展,人们在旅游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在医疗的同时获得旅游的愉悦体验。
三、 新思维
1. 以深化改革为导向,创造制度红利。未来,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以深化改革为导向,深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改革,深化旅游综合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旅游项目审批建设改革,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制度性红利。
第一,深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改革,创新大旅游发展模式。在现有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制度基础之上,进一步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定时召开由不同部门、不同利益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复杂问题。
第二,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总体机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旅游业内部构件循环经济体系,充分利用旅游业产业联动性强的优势,使旅游业普遍参与到循环经济体系中去,将生产和消费相连接;另一方面以人員和景区、企业为对象,建立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建立旅游地生态安全监控机制。
第三,深化旅游综合监管体制改革,创造健康有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形成了“‘旅游警察大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法庭”三位一体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并在多地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旅游监管体制改革,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旅游生活体验。
第四,深化旅游项目审批建设改革,激活乡村旅游活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要保持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激发乡村的活力和生命力还需要进一步引进项目,创造业态。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简化旅游项目的审批建设程序,为旅游项目的旅游融资、旅游用地问题提供支持,成为激活乡村旅游活力的关键。
2. 以精品意识为理念,培育工匠精神。当前,旅游者更加呼唤品质旅游,更加注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在现代旅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发扬精品意识理念,培育工匠精神,将现代旅游业打造成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重要产业体系。
第一,以精品意识为理念,雕琢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建设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旅游是传播文化、人们体验文化的重要载体,未来旅游业要着力发挥文化的作用,深挖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注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产品,使旅游者吃在文化上、住在文化上、游玩在文化上,在精品文化旅游中获得美好生活体验。
第二,以精品意识为理念,打造旅游“中国服务”品牌。从本质上看,旅游产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服务型产业,以精品意识理念为指导,从人的需求本身出发,关注和重视人的体验,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好品德思想,实现旅游业的“中国服务”品牌。
第三,以精品意识為理念,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业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素质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在现代旅游业中的生根发芽,依赖于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业人才,在相关旅游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并开设相关培训,真正落实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发展。
3.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构建创新体系。现代旅游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化的工程,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元素,实现旅游与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到,“大力推动旅游科技创新,打造旅游发展科技引擎”,意味着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要大力构建旅游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旅游产品创新。现代科学技术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在旅游产品内容方面,现代科技消除了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使产品创新成为可能,例如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旅游特色吸引物的南地北迁;可以创造冬季旅游产品,消除季节性对旅游活动的障碍;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虚拟的时光穿越旅游产品。
第二,旅游管理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维度、多层次、多方法进行旅游管理的创新。在旅游价格管理方面,引入电子门票,根据电子门票持票人的个人特征对不同旅游者群体实行不同的价格制度;在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承载力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旅游者人数的预警和控制;在旅游企业管理方面,运用现代化办公技术,简化旅游企业的相关事项的申报和检查流程,提高旅游企业的办公和运营效率。
第三,旅游服务模式创新。现代科技带给旅游服务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消费服务和旅游体验服务等几个方面。首先是新技术带来旅游信息行为的变革,令旅游变得便捷和高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运用,为旅游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其次是新科技带来旅游业的变革: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化工作令旅游产业效率得以提升;VR技术提升了旅游者的体验;区块链技术改变了旅游业的支付体系,为旅游消费带来便利等,现代旅游业已经迎来旅游科技时代。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国家旅游局.国民旅游休闲调查报告(2016)[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3] 王俊.现代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81-83.
[4] 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31(9):20-22.
[5] 徐金海,夏杰长.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中国旅游产品体系建设[J].河北学刊,2016,36(3):129-133.
[6] 戴学锋.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旅游用地改革的重要性[J].旅游学刊,2017,32(7):3-5.
[7] 魏澄荣,程春生.促进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论坛,2011,(12):69-7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性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号:16CGL030)。
作者简介:张玉静(1986-),女,汉族,山东省临邑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发展战略;林淼(1966-),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