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特征及趋势
2018-03-14谢兰兰陈东升
谢兰兰+陈东升
摘要:文章分析了农产品价值链分析的特有议题,从时间、空间和产业维度对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阶段,不同贸易区域、不同产业,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扩展深化程度不一,越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业部门,深化势头越显著,且贸易政策对这一过程影响巨大。
关键词:全球农产品价值链;WIOD;增加值
一、 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分析框架、数据库和计算方法
1. 分析框架。目前,研究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主要有两类分析方法。一是对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和生产过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价值链每一阶段或节点参与者及其数量、进入门槛、参与程度、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析,全面了解价值链形成和价值增加过程,为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和创造更多价值提供政策建议;二是从宏观上对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进行核算分析,从地理位置、产业分类和时间序列上对每一参与国的角色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增加值出口和国外增加值出口进行区分,说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对贸易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就全球价值链增加值进行总量核算分析,主要是分析各参与者在价值链各环节和节点上对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贡献。无论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采取何种形式,每一阶段或节点的增加值都等于出口国的要素所得,所有阶段或节点的增加值总和等于最终产品价值。
针对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表现为进口要素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中间产品贸易额的大量增加,Feenstra和Hanson(FH)(1999)用一个产业的中间产品进口额占总中间产品进口额的比重分析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对贸易的影响,第一次在宏观背景下引入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的指标。以后的学者对FH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扩展。Hummels等(2001)开创性地应用垂直专业化(VS)指标分析全球价值链深化。VS表示出口的中间产品增加值占比或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占比,VS值越大,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Johnson和Noguera(2012a)和Koopman(2012,2014)对垂直专业化和增加值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但重点是如何将一个国家的出口分解为增加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外增加值占出口增加值的比重。
虽然FH系列指标能够根据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直接计算,但由于FH指标只提供了国内中间品和国外中间品对最终产品价值的贡献信息,缺乏中间产品的来源国或地区信息,不能对区域内和区域外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加以区分;这类指标没有对国内中间品或投入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加以衡量,无法反映两者的替代呈现出的国家產业升级变化情况;这类指标假定进口中间品对国内增加值的贡献为0,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对中间产品的生产需要国内外在上一个生产环节或节点上产生的连锁递增增加值的情况。
2. 数据库和计算方法。
(1)数据库。为了分析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变化趋势和对全球贸易的影响,需要一个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连续可靠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支撑。世界投入产出表通过将双边贸易流量连接起来的国家投入产出表的集合,把中间产品贸易、进出口贸易、中间产品来源地和目的地、产业分类和国别增加值与GDP信息进行整体描述,已经成为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的重要工具。但现有的数据库,如IDE-JETRO、OECD-WTO database on TiVA,、the Eora和GTAP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有限,且不能免费使用。
本文的研究基于WIOD数据库。该数据库共涵盖43个国家56个产业部门(国际产业分类第四版ISTC),其中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和15个全球重要的经济体数据,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总量的85%。与其它数据库比较,该数据库提供了全面系统、一致性良好的关于产出、增加值和贸易流量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各个国家的官方统计数据,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其数据基础是各国的产品供给和使用表,该表是构建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数据;该数据库公开了其构建的方法论和基础数据,特别是社会经济账户的数据大大扩展了数据库的应用范围;WIOD数据库将每一种最终产品的价值分解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各个国家对增加值的贡献份额及其分布信息,用以分析全球价值链生产过程分工细化的程度,并可以对各个国家和重点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经验研究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并结合Los等(2015)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了FH系列指标分析中存在的缺陷。
(2)计算方法。本文的测算方法借鉴了Los等(2015)和Timme等(2015)对全球制造业和汽车行业的价值链分工趋势的分析框架。他们构建了国外增加值指标(FVA)用于分析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变化情况及其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假设N个国家有S个产业,一个国家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用(i,j)表示。全球价值链中的每个国家为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i,j)的增加值为:
二、 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析的特有议题
根据农产品价值链的特性,对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析除了进行宏观的增加值核算分析之外,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农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地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小农场和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往往土地规模狭小,资金不足、缺乏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抗风险能力弱,开拓市场能力差。发展中国家的小农从农产品出口获得好处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入由大型零售商或出口商主导的全球农产品价值链,进行订单式生产。由大型零售商或出口商主导的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往往营销一体化程度很高,产品质量高端,产品标准要求及其严格。小农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达到这样严苛的产品标准。严格高水平的生产标准往往使小农望而却步,被排除在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之外;另一方面,严格的农产品标准可以实现农产品供给的标准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交易成本和外部性,在有利的合约安排和支持政策下,小农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分享农产品价值链带来的好处。农产品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和产品标准的提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小农的收入和福利。许多经验研究表明,小农参加高标准的全球农产品价值链非常普遍,农民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显著改善。
2. 订单农业的脱贫效应和效率改进。小农加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能否减少贫困,增加农户收入取决于全球农产品价值链重组带来的效率提高。人们通常认为在价值链中小农处于弱势地位,价值链垂直一体化的加强有利于国外投资者、大型零售商和出口贸易公司。但许多案例分析表明,一旦小农加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在大公司的帮助下对高附加值农产品进行订单式生产,他们收入增长很快,大大减少了贫困。
3. 价值链的技术转让推广和要素所得。订单式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取决于小农通过融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生产出高标准的农产品。经验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产品标准采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而且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4. 贫困农户的就业效应。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可以在劳动密集的农产品加工和处理阶段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增加小农收入,改善小农劳动条件和就业环境。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小农的就业能力。农产品出口部门对女性就业需求的增加则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地位。
5. 农产品价值链重组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过程中,全球农产品价值链重组对不同类别农产品贸易影响不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产量和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贸易影响不显著。显然,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得益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实施,如果在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部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导致小农的福利损失。
三、 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特征及趋势
根据WIOD2016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和国别投入产出表,着眼于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本文选择国际产业分类的A01,A03和C10-C12三个产业作为分析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细化程度的农业部门。考虑中国加入WTO因素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影响,本文计算2002年、2007年、2010年和2014年四个年度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FVA(i,j)对各个产业最终产品的贡献,以揭示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为了考察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差别,我们选定全球三大农产品贸易区 和主要农产品贸易参与者,通过计算区域内增加值和区域外增加值对各个产业最终产品的贡献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和贸易政策的关系。其中,欧盟农产品贸易区包括欧盟28个国家,北美农产品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个国家,亚洲农产品贸易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根据WIOD数据库,对129个农业产业部门的国外增加值占比进行计算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特征趋势和中国在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农产品标准的普遍采用和提高。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的变化趋势首先变现为农产品贸易中农产品标准的普遍采用和大量增加。农产品标准界定了生产过程、最终产品和对产品包装的具体要求,包括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健康标准、营养标准、劳工标准和公平贸易规则等内容。贸易中大量使用的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标准,也使用由大型跨国公司和零售商制定的私人标准,两者的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农产品标准的增加可以通过各国政府向WTO提交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和贸易技术壁垒措施(TBT)数量变动加以表示。截止到2016年底,共有16120项措施在农业贸易交易中使用。近10年两项措施数量增加了近1倍。前些年这些措施主要由美国和欧盟发起,但近几年发展中国家提交的数量增加迅速,占比高达60%以上。私人标准普遍比公共标准更加严格,数量增加更为迅速。例如,拥有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最顶级的农产品零售商成员的GlobalG.A.P私人标准在过去的10年中增加了10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公共标准还是私人标准数量都在迅速增加的事实说明全球农产品价值生产分工的变化伴随着产品标准的增加和提高,这是农产品價值链深化区别于其它产业价值链深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 近20年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整体低速扩展,增加趋势明显。根据WIOD数据库,我们计算了43个国家,129个农业产业链,2002年度和2014年度国外增加值占比(FVA(i,j)),绘出了两个年度的散点图。如果产业链生产分工程度均等,所有的数值将位于45°度线附近聚集。129个数点中104个数点高于45°度线,说明在过去的十几年期间,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细化在加深,而且趋势明显。大多数国家国外增加值占比低于20%,说明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相比,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细化速度缓慢,这反映了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的特点和农业贸易政策对农业的保护。
3. 东欧国家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高速扩展,食品加工业价值链深化势头强劲。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国外增加值占比在过去10年间显著增加,说明这些国家在欧盟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很快融入了全球农产品价值链,35个农业产业链生产分工都呈现出快速扩展和深化趋势,农业产业链分工的结构性变化促进了欧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增长。从3个产业国外增加值的变化情况来看,食品加工饮料行业价值链扩展深化程度高于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说明食品加工饮料行业标准化程度较高,像电子产品的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细化一样,易于实现生产过程或任务的拆分,实现规模经济。食品加工饮料行业快速整合融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量,大大提高了东欧国家的生产率和产量,使东欧迅速扭转了9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国民福利。东欧国家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成功案例说明欧盟经济一体化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重组和深化,把西欧国家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与东欧国家的劳动力人口红利迅速整合起来,提高了欧盟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使欧盟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中饮料行业成为其最重要的出口行业。
4. 区域间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扩展与深化趋势明显。在对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中,Baldwin(2006b)认为供应链贸易不是全球地域分布均等的贸易活动,是区域性很强的贸易活动。他将国际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区域内一体化和区域间一体化。如果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贸易增长,区域内贸易政策对促进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一体化就变得更为重要。如果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主要集中于区域间贸易活动,多边贸易政策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根据WIOD数据库,本文将全球农产品贸易分为三大贸易区,欧盟农产品贸易区、北美农产品贸易区和亚洲农产品贸易区。欧盟农产品贸易区包括欧盟28个国家,北美农产品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个国家,亚洲农产品贸易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分别测算3个区域市场2002年和2014年两个年度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指标,即区域内增加值占比和区域间增加值占比。结果表明,相对于2002年,2014年区域内增加值占比不同国家有增有减,大多数国家该指标为正值,说明区域内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在扩展深化,但扩展深化程度不一,有慢有快。3大贸易区区域间增加值占比普遍增加,说明区域间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在过去的十多年期间占主导地位,多边贸易政策和多边自贸区政策对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起着重要作用。
5. 全球金融危机前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快速推进,危机期间停滞,危机后缓慢拓展深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坠崖式下滑,特别是发达国家国民收入下降,导致农产品需求低迷不振,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受阻和逆转。经过近4年的调整,2012年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进程重新启动。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全球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强劲增长,高附加值贸易的增长将引领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分工继续向前推进。
6. 中国农业整体处于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参与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程度低。与其他国家比较,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并没有像制造业一样快速融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重组过程,表现为农产品价值链国内附加值占比偏高,国外增加值占比偏低。这说明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实施的粮食基本自给的政策和农产品保护政策抑制了农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Hummels, David, Jun Ishii, and 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96.
[2] Johnson, R.C.and G.Noguera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4-236.
[3] Koopman, Robert,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Value-Added in Gross Expor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78-189.
[4] UN comtrade Database.
[5] WTO RTA Database,List of all RTAs in force.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2017年软科学项目“河北省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项目号:17457515)。
作者简介:谢兰兰(1980-),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生,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陈东升(1963-),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农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