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过度自恋是种病

2018-03-14乐颖

高中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过度

现代社会,我们提倡要学会自我欣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欣赏自己,这其实也是自信的一种表现。自我欣赏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过度的自我欣赏却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自恋,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极行为。

★Psychological card

“自恋”——过度自我欣赏的顽疾

英文中的“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Narcissus),古希腊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容貌俊美的纳西索斯是一位想要寻找真爱的长相迷人的年轻人。有一天,他口渴了,偶遇一汪清泉,水面清澈如同银盘,他心中十分欢喜。正当他弯腰想要喝水解渴之时,不经意间瞧见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我的天哪!人间竟有如此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他狂喜地凝视着自己的倒影,茶饭不思。最终,这位美男子离开了世界,变成了一朵水仙花。此后,水仙花也变成了自恋的象征。这就是一个由自恋引发的悲剧——纳西索斯被自我欣赏所禁锢,无法与自我以外的其他人建立联系。这则神话也映射出了真实生活的情况,即自恋可能会带来最严重的后果。

根据心理学的描述,自恋的核心特点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膨胀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自恋程度较高的人,我们称其为“自恋者”——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外貌、 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方面都比其他人优秀。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从客观角度衡量,自恋者和大多数人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 自恋者却认为自己本质上要比他人优秀——他们是特别的、优秀的、独一无二的。此外,在情感方面,自恋者与人相处时表现冷漠, 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爱。这也是自恋者和单纯自尊心较强的人的主要区别:自尊心较强但并不自恋的人重视人际关系,而自恋者则不重视。结果便是造就了一个极为不平衡的自己——浮夸、膨胀的自我形象,并且缺少同他人的深层联系。

所以,关于自恋,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称谓包括傲慢、自负、虚荣、浮夸以及自我中心。

自恋者的心理特征

1.认为自己的魅力绝对强大

自恋者的心理就像一面用来自我欣赏的镜子,对自己的语言、举止、容貌等过分在意,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任何时候,关注点都应该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总会不厌其烦地展示自我的魅力,与外界交往,也只是在求证自我的魅力指数。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会始终让话题围绕在自己身上,会为了取得领导或中心地位而操纵、欺骗他人,乐于将崇拜自己的人聚集在周围(如“粉丝团”或者跟班),希望通过认识“有名气的人”来让自己看起来不错,并且善于抓住一切能获取他人关注和名声的机会。由于自恋者不重视充满温情、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们在做这一切时可以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把他人视作一种让自己感觉良好的工具。

心理学家将这些试图获取自我欣赏的做法称为“自我调控策略”。自恋者花费许多心力调控自己的社交关系,以求最大限度的自我欣赏。一旦奏效,自恋者就会获得强烈的自尊心,感觉无比满足和骄傲。如果无效,他们就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狂躁的情绪,有时甚至会让怒气失控。

2.认定自身的优越感

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自恋者看自己的优点时总会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时,会用“变色镜”,他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把自己的缺点也说成优点,从而,毫不心虚地给它赋予美好的色彩,并予以充分展示。

自恋型的人,常常是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宠爱和羡慕的孩子,具有超于常人的天赋、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不需要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成就来赢得价值感。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但这也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为生活中戏剧性的荣耀着迷,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应维持自童年起就具有的那种优越感。

自恋是怎样形成的

1.父母教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十分普遍,过度关注和赞美的教养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2.名人效应。

在各大媒体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名人,他们像炫耀羽毛的孔雀一样展示自己的美貌和物质,这种自恋情结极具感染力。

3.网络影响。

众多的社交网站都在鼓励人们夸大其个性中自恋的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在现实中也习惯于夸大自己。

其实,人人都有自恋情结,但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的生活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进而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分裂。

测量你的自恋程度

心理学家在评估个体的自恋人格特质时,通常使用的工具 是“自恋人格量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NPI)。 它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格评估与研究中心建立的。这份测量表最常见的形式是给出40组自恋与非自恋的陈述, 要求测试者选择与自身最为相符的选项,从而测量出被测试者的权力欲、自我表现欲、特权感、权利感、自负感、优越感,以及虚荣心等程度的大小。

你可以试着做做下面这个精简版的测试:

在下列各组陈述中,选出你最赞同的一项,并在空白处填写 A或者B。每组陈述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 A.一想到要统治世界,我就吓得魂都没了;

B.如果我能统治世界,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 A.我更愿意融入群体中;

B.我喜欢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3. A.我随心所欲地生活;

B.人不能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4. A.我不太喜欢炫耀自己的身体;

B.我喜欢炫耀自己的身体

5. A.除非得到自己應得的所有东西,否则我永远都不会满足;

B.我很容易感到满足;

6. A.我与大多数人没什么两样;

B.我认为自己很特别;

7. A.我发现操纵别人很容易;

B.我不喜欢操纵别人;

8. A.我尽量不去炫耀;

B.通常一有机会,我就炫耀自己;

9. A.我与其他人差不多;

B.我是一个非凡的人 ;

10. A.我喜欢左右他人;

B.我不介意服从他人的命令。

评分标准:

问题3、5、7、10:如果你的回答是A,得1分。问题1、2、4、6、8、9:如果你的回答是B,得1分。

得分解析:

0~3分:在自恋方面,你的得分较低,是一个低调的人。

4~5分:在自恋方面,你的得分相当于大学生平均水平。对于 30岁以上的人而言,这一分数稍高于平均值。

6~7分:在自恋方面,你的得分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可以说相当自恋了。

8~10分:在自恋方面,你的得分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要小心控制一下你的自恋情结了。

当然,在自恋测试中得分较高的人未必就是异类——你只不过比其他人多了某些自恋特质而已。大多数人偶尔都会表现出几种自恋倾向,但是表现出来的自恋倾向越多,就证明你越自恋。

★Psychological story

案例:

飞行家:我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自负狂妄。作为一个自恋的人总是非常痛苦,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有着独特的气质。事实上,大家都挺喜欢我的,但是当别人都在关注我时,我又会感觉难为情。我始终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甚至不需要向任何人验证,这种感觉正常吗?

心理急诊室

乐颖: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也许真的像你所说,谁都喜欢你,可能你确实在某些方面比别人要优秀。我们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你对自己的认可并不是问题。一个人首先接纳自己,才能去更好地接纳他人。

你说,别人都关注你,使你感觉难为情。不知道是别人真的都关注你还是你假想中的,事实上这反映出你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恋的特质。比如,我们会因得到他人的赞赏而欣喜不已,也会醉心于自己的外表或才华。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带有自恋色彩凸显自我的行为是有利于我们人类生存的。如此,自恋也便无可厚非。但也会有一些人采取自我中心取向的观点来看问题,夸大自我价值,抑或是对他人少有认同,甚至是挑剔成性。这便是自恋的负面体现了。过度自恋的人思想“封闭”,在内在切断了与他人的联结,隔绝外界的信息,久而久之,便活在自己臆想中的世界了。

首先,你需要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恐怕是人类穷极一生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存在着盲点。这时,汲取身边友人的中肯建议可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全面的考虑和分析问题。此外,多采用多视角的态度看问题,便可少一些自怨自艾,多一份平和清醒。

其次,接受事实。现实可能并非总如人愿,接受它的真实面貌,而非扭曲它,诚恳地去面对、解决生活中的事件,而非仅仅幻想自己这么有魅力,肯定有人会过来帮忙,抑或别人都是嫉妒我等等。

★心链接

如何改变过度自恋的心态

1.清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最为强烈的阶段是婴幼儿时期。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防止自己幼儿化的行为。可以请一位和自己亲近的人作为监督者,一旦出现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自己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是会逐渐消除的。

2.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对于自恋者来说,仅仅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爱,首先必须付出自己的爱。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联结,这是人类心灵最深沉的渴望。找到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正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方式。所以说,拥有良好的自我界限是独立和内心强大的标志。明了自我和他人既是处在一张关系网上,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自恋症状便会逐渐自然减轻。

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已是超于常人的优秀,那么,你就面临着一项非常有趣的心理挑战:要如何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既特别又重要的人呢——尤其是在事实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说服自己,同时也靠真正的实力说服别人相信你真像自己说的那么棒——那么你就能在這场自我欣赏游戏中成为赢家。

猜你喜欢

过度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别让期望成为谋杀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区域品牌过度使用与投入不足的风险防范及规避
当下流行“过度病”
过度
法制环境好,研发就适度
过犹不及
当下流行“过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