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情怀

2018-03-14梦溪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史可法元军伯夷

梦溪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时代精神,我们每经历一个朝代的更迭,就要经历一次那个时代的精神洗礼。虽说时间会带走一切,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也无法更改的,总有些精神是历史无法磨灭的,历史的沉淀反而会让其更加历久弥新,比如文人的气节。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气节,让无数人引以为豪。从屈原到陶渊明,再到李白、苏轼……时代不断更迭,他们身上的气节与担当却是一脉相承。一代代文人,舍身取义,当仁不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书生气节,始终有其存在的意义。

夷齐:不食周粟,清风长流

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立叔齐为君,而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又让位给了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他拒绝了。然而,叔齐并不肯继承君位。人们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君。正当这个时候,伯夷与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与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并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而太公姜尚却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他扶他们起身,并将其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与叔齐以此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两人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与叔齐为了自己坚持的理想信念而死,但他们求仁得仁的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而善于著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因为考虑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于是他做了州祭酒的小官,但是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他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身体虚弱的病。只好又去做了镇军、建威参军的小官,陶渊明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他对亲戚朋友说:“我只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就任用他为彭泽令。

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出任了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气去给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80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获得了人格的尊严,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历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则使文天祥名垂青史。

文天祥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忠臣烈士的传记。他21岁考中状元。这时,他的父亲病死了。文天祥按照当时的惯例,在家守孝3年后,才入京做官。当时,蒙古统治者正不断向南进犯。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并提出御敌的办法。但宋理宗宠信董宋臣,于是对文天祥的奏疏置之不理。后来,文天祥又得罪了当权的奸臣贾似道,被迫弃官回乡。之后他有时做官,有时罢官,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后来,蒙古统治者改国号为元,向南宋大举进攻。3年后,元军攻陷襄、樊两城,沿江东下。文天祥在江西听说形势危急,就变卖家产充当军费,组织义军,入卫临安。元军很快就打到临安附近,南宋朝廷中的官员纷纷逃跑。这时,文天祥任右丞相,前往元军营谈判,不料被元军扣留。在押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在镇江逃脱了。他历尽艰险,经扬州、高邮、泰州等地,由海路南下,到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接着,他又到江西一带,招兵买马,并收复了一些州县。可是,双方力量实在太悬殊。不久,他就被元军打败,退入广东。1278年,他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兵败被俘。他当即服毒自杀,未成功,又落到了元军手里。

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张弘范逼他写信向张世杰招降。他严词拒绝,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用来表示自己不屈的意志。

后来,他又被押送到大都。路上他绝食8天,之后又被囚禁在大都一个潮湿阴暗的监牢里4年,受尽苦难和折磨,但他始终不变节。在牢中,他写了许多光辉的诗篇,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首诗中叙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坚决抵抗元军的进犯,被俘后始终不动摇,不屈服。最后以死报国,正气凛然。长期以来,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

史可法:魂伴梅花万古香

顺治二年四月,清军攻到了离扬州城只有30里的地方。正在抵挡左良玉进攻的史可法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连护卫都来不及带,只率领几个仆从,骑上快马,连夜赶回了扬州。

史可法是个为人正直、做官廉洁的人。马士英忌恨史可法的威望,便怂恿福王把他派到扬州督师。当时,多尔衮想借助史可法的声望平定江南,一再写信劝他降清,都被史可法断然拒绝。

这一次,史可法赶回扬州,马上派人四处调兵。可是各镇将领都拥兵观望,拒不听命。只有总兵刘肇基率领两千人来到扬州救援。史可法见兵力太弱,无法击退清军,就命令刘肇基将部队开入城内,紧闭城门,准备守城。

史可法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和刘肇基在城墙上指挥。他们把百姓也组织了起来,青壮年男子登城站岗,老年人和妇女烧水煮饭,扬州城的军民决心与敌人血战一场。

清军统帅多铎很敬重史可法的为人,好几次写信劝他投降,史可法连信封也不打开,就扔到了一边。多铎见劝降没用,就下令用大炮猛轰扬州城,城内军民伤亡惨重。

史可法知道事情不会有转机了,就下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表示自己要以身殉国,又叮嘱部将史德威说:“我死之后,请把我埋在太祖皇帝墓侧。如果实在不行,就把我埋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到了第七天,城西北角“轰”地一声,像地裂山崩一样,城墙被炮火轰塌了。清军像潮水般从城墙缺口涌进城里。将士们跟清军短兵相接,在街巷里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坚持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刘肇基也在巷战中被杀。最终,史可法被清军俘获后从容就义。

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更需要秉承古人的优秀品德,承先贤遗志,将这种文人气节发扬光大,做一个有气节、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猜你喜欢

史可法元军伯夷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酒祭
史可法以身殉国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攻破长江天险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
不食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