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四房湾险段综合治理成效分析
2018-03-14
(鄂州市河道堤防管理处, 湖北 鄂州 436000)
四房湾险段是鄂州市最为重要的险工险段之一,也是河道治理湖北省的重要险工险段。该险段位于长江中游右岸鄂州市昌大堤下段,对岸即新淤洲,距黄石市区约4 km,下起刘家渡,上至袁家大户,相应堤防桩号67+800~70+300,全长 2.5 km,详见图1。该段地质条件较差,为典型的二元地质结构,表层壤土覆盖层厚度仅4~7 m,下卧砂层厚度超过40 m,渗透性极强。新淤洲右汊受戴家洲河道变化影响及入汊水流冲刷右岸岸坡的影响,使凹岸滩岸逐年崩塌后退。该险段堤防曾被迫退挽8次(1921~1949年退挽7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退挽1次)、溃口3次(1924年、1931年溃决2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溃决1次),使四房湾原“一”字形的堤线变成了现在的半月形。新淤洲右汊下游段河底最低处高程曾达-4.2 m,外滩最窄处不足10 m,逼近堤身,有使堤防崩溃的危险,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图1 四房湾险段平面位置
崩岸及其防治是河道开发与治理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唐日长等根据河道实测资料,分析了影响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崩坍强度的主要因素[1];20世纪80年代,余文畴等对“口袋型”大崩窝进行了研究[2],根据实测资料描述了该类型崩窝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王家云和王永将崩岸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水流的冲刷作用,其次是河岸地质条件及高低水位的突变产生的外渗压力[3-4];毛昶熙和陈祖煜等主要从土力学角度对崩岸进行了研究[5-6]。
四房湾险段的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黄石电厂、华新水泥厂等数百家大中型企业、武黄高速等交通命脉的安全,关系到昌大堤保护范围内工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甚至鄂州、黄石两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研究了其形成过程、治理措施及治理成败经验,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1 新淤洲河段历史演变
四房湾险段对岸即新淤洲,新淤洲位于戴家洲出口处的右缘,所处戴家洲河段位于大冶褶皱束隆起带,受其构造控制的影响,在历史上河道未出现大幅变迁,全新世以来长江中下游略有右移,受其影响河道也略向右摆。现今的新淤洲形成于清中叶后期,据清中《长江图说》记载,在廻风矶以西的弹子夹上至浠水口间已有赵家洲、戴家洲、笔架洲和新於洲存在,清光绪后赵家洲下移与戴家洲相连,笔架洲沦没,新淤洲靠岸成为边滩,几百年来变化不大,该段河道基本上演变成现在的微弯分汊形河段。
2 险段形成
四房湾险段位于新淤洲右汊右岸,新淤洲处在戴家洲河段出口右缘,河道在此展宽后泥沙冲淤堆积成新淤洲,受上游节点控制,长江戴家洲河段在此由东西走向拐弯为南北走向。由于江中新淤洲分流作用,江水自新淤洲洲头进入右汊后直射大堤,淘刷滩岸,在水流长期作用下,河岸在平面上和垂面上均成弧形土体向下崩挫,滩岸不断崩退而发展成为67+800~70+000全长 2.2 km的弯曲河段。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滩岸不断崩退,曲率半径不断增大,弯顶逐渐下移,河床在68+200附近曾出现-4.2 m的深泓。加之该河段右岸(凹岸)地质条件较差,为典型的双层地基结构,上层壤土覆盖层厚度仅4~7 m,其下粉细砂层出露高度较高、抗冲能力较差、透水性强,每遇汛期高洪水位堤内散浸、管涌等险情频发,使四房湾险段曾3次溃堤。每逢枯水季节,堤内地下水位一般高于外江水位5 m以上,大量的地下水外渗,加剧滩岸崩塌,使新淤洲右汊凹岸不断南移,1911~1951年崩退650 m,平均年崩退15 m左右,迫使该险段于民国时期1911~1949江堤被挽退7次,1951年又挽退一次,原为直线堤,现挽退为半月形、滩岸最窄处仅10 m。四房湾险段发生崩岸与河湾的凸凹,河势水流冲涮淤积演变的规律以及河岸的地质结构有关,二房湾、四房湾原为新淤洲头尾对岸的两处险段,随着逐年右岸滩岸崩退不断扩大,而使二房湾、四房湾发展合并成为现在的四房湾险段。
3 险段治理
历史资料记载,民国期间,尤其江汉工程局组建后,对四房湾险段十分关注并治理,但基本未见成效,甚至是节节败退:自1911~1949年,38a间退挽达7次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1951~1974年期间,对四房湾险段采取了护岸及多次抛石固脚等治理措施,仍在发展的崩岸险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为有效扼制险情,本着不缩小长江行洪断面的原则,堵汊强干、利用长江汛期洪水含沙量大于枯水期的特点,在新淤洲右汊出口段修筑横坝,减小流速,使江水挟带的泥沙在汊道中自然落淤,达到固脚保滩的目的[7]。1974年在新淤洲右汊出口段新淤洲洲尾,修筑了一道顶部高程20 m、面宽4 m的横堤,当年汛期即被洪水卷走;1975年冬又在原址垒一座石坝,坝长100 m,宽4 m,高程12 m,共抛石约20 000 m3,取得成功;1978年又将石坝加高至14 m,面宽4~6 m,坝长110 m,共用石方2 900 m3。据1978年实测,河道底部高程已从-4.2 m上升到 3.6 m,4 a升高 7.8 m。四房险段锁坝落淤典型断面见图2。
图2 四房险段锁坝落淤典型断面(68+110)
四房湾为崩岸险情的多发段,由于锁坝建成后缺乏资金,未能系统治理,锁坝下游67+600~67+813段,每遇汛期高水位受江水冲刷淘岸,崩岸时有发生。1998年8月10日当外江水位 24.41 m 时,通过对锁坝上下游进行水下测量,发现距堤外脚45 m处已形成长超100 m、宽30 m、深3 m的冲坑。该段在1996年7月5日外江水位 19.52 m时曾形成长150 m的崩岸,当时曾抛石固基控制险情,此处再次出现崩岸险情,严重危急到堤防安全。
1998~2004年对四房湾险段崩岸进行了系统治理:锁坝上游枯水位以下抛石固脚,锁坝及锁坝下游段抛石;右岸侧锁坝加高到17 m,坝下长约200 m区域进行抛石填坑护底,平均厚度1 m,在锁坝下游段长约200 m修筑了宽约7 m枯水平台。锁坝上、下游枯水位以上削坡砌坦,岸坡坡比1∶3~1∶5,块石厚 0.3 m,碎石垫层厚 0.1 m,砂垫层厚 0.1 m,护砌高程 23.0 m,滩顶干砌石便道宽4 m,厚40 cm,其内侧为浆砌石截流沟,深1 m,上口宽 2.5 m,下口宽 0.5 m。完成护岸1 550 m,抛石 7.38万m3,投资约700万元,建国以来,四房湾险段累计抛石25.96万m3、累计投资1 046万元。基本扼制了崩岸险情的发生,详见表1。
表1 建国以来四房湾险段崩岸治理情况统计
注:1.累计抛石 259 567.17 m3,其中锁坝抛石 97 864.4 m3;1998年后护岸1 550 m,抛石 73 807.17 m3; 2.累计投资1 046万元,其中1998年后投资696万元。
4 险段堤防98险情分析
4.1 险情概述
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江河瀑长,洪峰叠起,昌大堤在洪水长时期浸泡和水流的持续冲击下,险象环生。四房湾险段共发生险情47处,占昌大堤险情的45%,重大险情9处,占昌大堤重大险情(非人为因素)的90%。
四房湾段长1.6 km(桩号67+200~68+800),共发生险情35次,险情主要为散浸、管涌、崩岸等,该段险情有以下特点:
(1) 险情出现早、结束晚,历时时间长。1998年7月1日,外江水位 22.71 m,桩号67+200和67+300处首先发现散浸;最后一次险情发生在9月2日,当外江水位 23.95 m时,桩号69+900平台脚发生散浸,总共持续时间63 d。
(2) 该段险情以散浸为主,散浸占本险情的77.1%,且具有多发性,例如:桩号67+300内平台脚在7月1日、8月3日、8月8日先后发生过3次散浸;又如桩号67+900~68+400于8月20日平台脚发生大面积散浸之前,从7月2日到8月2日曾先后发生了15次散浸。
(3) 频繁发生散浸的部位大多为历年来出险的地段。据统计,1996年四房湾曾发生过26处散浸,1998年在上述26处发生散浸地段有23处复发。
(4) 散浸与管涌两类险情密切相关,散浸促发管涌,管涌引起散浸。从8月2日到8月20日,在外江水位 24.13~24.43 m,四房湾曾发生过7处(11个)管涌,但其规模较小,管涌直径为4~15 cm,发生位置距平台脚2~10 m,高程为18~19 m,且这7处管涌都先后多次发生过散浸险情。如桩号68+100于8月14日外江水位 24.13 m,距平台脚5 m处高程18.5 m,发生管涌点6个。此桩号发生管涌的位置于7月3日、4日、29日曾3次发生集中散浸,这是散浸促发管涌,充分说明大堤在外江高水位的长期浸泡和持续的渗压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增高,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恶化,从散浸型向管涌型转化,险情不断恶化。
二房湾段长 1.2 km(桩号68+800~70+000),发生过10次散浸,长度110 m,两次脱坡。散浸最早在7月21日外江水位 22.5 m,桩号69+560~69+580平台脚,最后一次散浸发生在8月7日外江水位 24.35 m,桩号69+140~69+230,长度90 m的平台脚先后发生过5次散浸,其他5次散浸在1996年均发生过散浸险情,且60%都在外江水位大于24 m时发生。两次脱坡桩号69+530~69+600都因平台坡陡、土质松散加之暴雨而发生。
4.2 原因分析
四房湾险段险情的发生,以散浸最为频繁。在1998年特大洪水冲击下,四房湾险段共发生险情47处,占昌大堤总险情的45%,散浸最为频繁共37处,长1 986 m,占昌大堤总险情的35%。
散浸实际上是堤身浸润的出逸点,该点大多出现在堤内坡平台脚或堤脚处。当堤身浸润线的出逸比降大于土体的临界比降时便会产生管涌,昌大堤产生管涌往往是由散浸引发的,一般出现在平台脚处且大多数规模不大,严重程度较低。从险情发生时间位置、严重程度分析可知,散浸和管涌主要与地质结构、渗流稳定及渗透变形有关,直接影响堤身渗透稳定的因素是堤身土质较差,岩性混杂、结构松散、孔隙比高、渗透系数大、堤身矮小、内坡平台宽度、高程不够等。脱坡、脓胞等其他险情均直接与堤身土质有关。四房湾发生的崩岸与河湾的凸凹、河势水流冲刷淤积演变的规律及河岸的地质结构有关。
4.3 堤防除险加固
1998~2004年,国家投巨资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采取了堤身加高培厚、锥探灌浆、堤内填塘固基修筑内外平台及水平压渗平台、堤外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
整险加固后,现堤顶面宽均达到设计宽度8 m,堤顶为混凝土路面,面宽为 4.5 m,两边为混凝土路肩,堤顶高程 27.60~27.80 m,堤内、外坡坡比均为1∶3,堤高5 m。外坡高程 26.40 m以上为草皮护坡,26.40 m以下为浆砌石护坡;内坡草皮护坡。堤内外均建有压渗平台,堤外压渗平台宽50 m,高程27.6 m,堤内平台30 m,67+300~69+900堤内建有三级水平压渗平台,总宽150 m,第一级宽30 m,高程 24.00~23.50 m,第二级宽20 m,高程22~21.5 m,第三级宽100 m,高程21~20 m,各级边坡1∶4。地勘显示,该段堤身填土以壤土、砂壤土为主,含少量杂填土、粉砂,上部杂填土呈松散状,下部呈稍密状,渗透系数K=3.85×10-5~8.965×10-5cm/s,透水性较弱,堤身状况较好。加固后的堤防达到国家2级堤防标准。
5 河道治理后河床变化
四房湾的治理早在民国21年(1932年)即有修建护坡和抛石护岸的记录。民国27年(1938年)以后,当时的江汉工程局前后经过近20 a的治理,采用柳矶护岸,均未长期奏效。新中国成立后1950~1974年期间,投入大量资金抛石固脚、平顺护岸等措施,但崩岸仍在发展,险情未彻底根治。
1974年在四房湾下游新淤洲尾修建了一座土坝,当年被洪水冲毁,1975年又筑一道垒石锁坝(坝顶高程10 m,坝长217 m)固脚保滩。1978年经水下测量,锁坝上游险段河床淤高8 m,由原-4.0 m淤高至 4.0 m,险段得以缓解。
1980年后落淤变缓,上游口门已淤至14~18 m高程,中间段在2~6 m高程之间循环,下游段(坝前段)自坝首淤积与坝顶基本齐平,由坝首向上游沿伸、高程渐低与中间段相连,落淤达到平衡后基本稳定。坝下段建坝初期坝尾(左岸)段冲刷较明显,由5 m高程冲至1 m高程;上游淤积平衡后,自1990年坝下逐步淤积,至1997年形成坝下与坝上段相连接的心滩,坝两头则形成相应的深坑,在1998年大汛中右岸冲刷约3 000 m2深坑。经1998~2003年护岸、抛石固脚护底等整治措施后,锁坝下游右岸现形成了宽约70 m、长约200 m与锁坝齐平、高程约15 m的边滩。而新淤洲洲尾崩退超过100 m,逼近锁坝,左岸锁坝下游发生冲刷,并形成了宽约20 m、长约70 m的冲坑。坝上段至2011年最低处淤高至4.6 m,到2014年最低处淤高至7.9 m。中间段左岸淤积明显,进口段洲头与右岸相连并形成长约1 000 m,宽近400 m边滩,冬季断流时间由1958年的3个月变为6个月,锁坝建成后淤积总量超 100万m3,新淤洲右汊右岸崩岸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6 险段综合治理成效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至2015年,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巨资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对崩岸进行治理,先后采取了堤身加高培厚、锥探灌浆、堤内填塘固基、水平压渗、修筑内外平台、护坡护岸、锁坝落淤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后的新淤洲汊道岸坡稳定,基本扼制住了河岸崩塌的危害,加固后的堤防达到了国家2级堤防标准,治理后的四房湾险段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和2016年的洪水检验,汛期无一险情发生,治理达到了预期成效。
昌大堤整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了鄂州市防洪体系的安全性,避免洪水泛滥,减少水土流失,还形成沿江绿化带,保障了黄石、鄂州两市人民生命财产和1.33万hm2耕地的安全,保护了花湖、黄石港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稳定社会局面、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7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房湾险段经98大洪水后的系统治理,治理成效显著,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还存在如下问题:①锁坝上游出现5处冬季堤内地下水外渗,渗水高程17 m以下,渗透点位置护岸塌陷,塌陷面积共计200 m2;②堤基渗透问题仍然存在;③锁坝位于新淤洲侧洲尾冲涮严重,危及锁坝安全;④险段堤内30 m外压渗平台因建房等破坏严重;⑤重建设轻管理,未落实护岸工程维修资金计划;⑥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对险段堤防实施防渗墙工程措施,彻底解决堤基渗透问题;②对锁坝位于新淤洲侧洲尾冲涮段进行守护,确保锁坝安全;③落实护岸工程维修资金,将维修资金列入年度管理维护经费计划;④调整管理人员结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堤防安全。
[1] 唐日长,贡炳生,周正海,等.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初步分析研究[C]∥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选编. 武汉,1962.
[2] 余文畴、曾静贤,长江护岸丁坝局部冲刷和防护研究[C]∥第二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论文集(中方分册).东京,1985.
[3] 王家云,董光琳.安徽省长江护岸工程损坏及崩岸原因分析[J].水利管理技术,1998(1):62-64.
[4] 王永.长江安徽段崩岸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人民长江,1999(10):19-20.
[5] 毛昶熙,段祥宝,毛佩郁.江河大堤防洪现状与渗流防冲调研[J].人民黄河,1998(4):29-31.
[6] 陈祖煜,孙玉生.长江堤防崩岸机理和工程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2000(2):28-29.
[7] 沈之平,乔伟,杨光荣.长江世业洲汊道河势控制工程河工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16(10):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