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运球次数在篮球教学战术训练中运用的探讨
2018-03-13姜晓云杨浩
姜晓云 杨浩
一、问题的提出
篮球是普通中学体育课一门重要的课程,较易普及而且从今年开始篮球也作为中考体育加试的选项之一。寻求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篮球战术的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战术训练中运用限制运球次数的教学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二、实验对象
九(3)班男生24人为实验班,九(5)班男生23人为对照班。
三、实验方法
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在战术教学训练中运用限制运球次数的教学方法,对照班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四、概念
所谓限制运球次数就是对控制球的队员连续运球的次数加以合理的限制
五、实验设计
在半场内逐次进行三对三,四对四,五对五只准传,运球而不投篮的教学练习,在教学练习中控球放连续传,接球的次数达到20次为胜。若控球方在教学练习中某一个队员连续运球的次数达到事先老师规定的次数,除叛罚该队员违例外,还要罚该队员在场内做10-15个深蹲纵跳。球权交由对方发界外球继续练习。但下次再获得球权时传球的次数应从零次开始计算。若守方在教学练习时违例则球权可立即在场内变为攻方传运球,直到连续传、接球的次数达到20次为胜。
在开始做这种练习时参加练习的人数应由多到少为好。直到一次球不运也能完成连续20次的传、接球为止。下面便可以进行全场限制运球次数可以投篮的教学比赛了,限制运球的次数由老师来定,开始时一般以三次到四次为宜,参加比赛的人数先三对三,到四对四再到五对五。在此方法的教学比赛中守方若通过积极的防守。夹击抢断球成功而前场又无人防守时,可以不受运球次数的限制,运球可直接上篮得分。在教学比赛中为了提高攻、守双方队员的积极性和战术配合的意识,在计分方法上可以做一些特殊规定。
为了证明限制运球次数的教学方法在战术训练中的效果,除了课前课后对两个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进行的问卷调查外又把实验班24人对照班23人分别随机抽样分成两个组即实验班A、B组合对照班C、D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两场教学比赛,并对有关技术数据做了统计。
六、讨论与分析
衡量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对战术训练是否有效,运用对比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有较大的说服力,它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完美和修订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第一,限制运球次数的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开始做这种练习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不习惯,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他们渐渐的喜欢上了这种方法,由开始的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提高了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从统计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对篮球感兴趣的同学明显高于对照班。
第二,助攻次数的多少与队员的攻击能力、传、接球技巧尤其是同伴与同伴之间默契配合有关。从统计表可以清楚看出实验前的两场教学比赛双方助攻的次数基本相等。但实验后的两场教学比高实验班A组助攻次数是12次,而对照班c组的助快攻次数只有5次。比对方多出了7次助攻。实验班B组助攻的次数是12次,对照班D组助攻的次數6次。实验班B组比对手多出6次。仅助攻这一项技术统计实验班A和B组就分别净胜对手14分和12分。
第三,尽量减少失误增加抢断球次数是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任何一支球队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实验前的两场教学比赛,实验班和对照班失误和断球的次数基本部分上下,趋于平衡。但实验后的两场教学比赛差距较为明显。实验后实验班A组合B组两场比赛共失误26次,抢断球25次。而对照班的C组合D组两场比赛共失误44次,抢断球只有14次。
两场教学比赛实验班A组和B组平均比对手c组合D组少9次失误,而断球又比对手多5.5次。不要看两场比赛的最后得分,仅从失误和断球这两项技术统计数据的对比,双方比赛胜负已定:对照班的C组和D组想赢球、实验班的A组和B组想输球都难。
第四,比赛得分,从统计表看出实验前的两场教学比赛双方各有胜负,且每场分差只在5分左右,双方得分都不高。说明实验前各组的实力基本相等。但实验后的两场教学比赛,实验班A组得52分,B组得58分。对照班C组得36分,D组得38分,实验班A组合B组分别净胜对手16分和20分。
七、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限制运球次数的教学方法在战术训练中对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尤其对增强学生的战术意识效果显著。
八、建议
第一,限制运球次数在战术教学运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简到繁。战术训练应与技术训练、身体训练紧密结合。
第二,在战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集体配合的理念,使他们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对基础配合战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