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如何破解支付难题
2018-03-13何佳艳
文/本刊记者 何佳艳
人口老龄化是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0月23日,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日养老服务业合作论坛在京举办。中国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主要负责人表示,从2016年开始,中国在养老服务领域对外资全面放开,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这将为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合作打开广阔前景。有“老年天堂”之称的日本,能够给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三道关造就日本“老年天堂”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也是美国《新闻周刊》所评选的全球最适宜养老的国家。日本政府出版的2015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有3300万人,占总人口的26%,也就是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同时,日本国民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显示了日本在养老保障上的成功。
但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是老年人的天堂。相传在古代日本,一些过了70岁的老人会被儿女背到山上自生自灭,这样的山,在日本被称为“弃老山”。
日本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浪潮开始。当时日本开始进入战后复兴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批农村人离家奔赴城市谋生,其情景如同中国上世纪80年代大批农民工进城。工业化浪潮带来了生活模式的变化,祖孙几代生活在一起的传统大家族模式逐渐解体,日本政府开始研究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从1961年开始,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年金法案》,根据这一部法律,日本建立国家养老金制度,国家承担年金(养老金)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企业与个人负担。法律规定凡是居住在日本国内年满20岁至60岁的人都必须强制加入。年满60岁后,便可定期领取养老金。日本的这一种养老金制度比中国早了40多年。
1963年,日本又颁布实施了第一部关于老年人福利的专门法律——《老年人福利法》。该法着重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例如成立“老人之家”等养护福利机构,建立老年人定期体检制度,向老年人家庭派遣服务人员等。这部法律连同后来制定的《生活保护法》《老年人保健法》等法案,建立起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养老与医疗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催生了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院开始涌现。但是,养老院一般建在郊外,不方便亲人探望。因此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至2000年,日本的长期照护险实施以后,养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养老的重心逐渐从养老院转向居家养老,并逐渐形成了当前庞大的养老服务业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长期照护保险,是指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这一制度的主要的内容就是提供居家养老和病瘫者的上门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帮助洗浴、日托护理等多种项目。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日本国民凡是年龄达到40岁以上即自动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被保险人,并需要定期缴纳保险费。长期照护险制度的建立,保证了老年人在需要照护时可以获得帮助,让人们有了可以顺利安全地到达人生最后的安心感。政策方向由原来的对困难老人的收容转变为服务于大众。
目前在日本,老年生活是以国民年金(养老金)、医疗保险、长期照护保险这“三道关”来全面实施保障的。由于日本的居家养老制度和政府的援助政策十分完备,日本7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
长期护理险能否破解支付难题?
据透露,日本多家大型养老企业近期将联手进军中国养老市场。2018年12月,日本最大的护理企业日医学馆(Nichii Gakkan)在大连拥有20个床位的护理设施将开始运营,并计划2019年5月在北京开设200个床位的护理设施。日医学馆此前在中国只提供上门护理的“居家型服务”,今后将打造兼具“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两种功能的大型护理设施,预计入住费为每月1万元左右,以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客户。
日本长寿控股将于2020年在青岛开工建设拥有3000个房间的超大型老龄住宅,这将成为日本护理企业运营的最大规模老龄住宅。该公司2011年在青岛开设了一家拥有161个房间的高档养老院。目前几乎满员,2018年12月该公司将新开拥有100个房间的设施。
日本养老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养老市场,源于中日养老市场规模的此消彼长。据联合国统计,2015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3亿人,预计2025年将达2亿人,2040年将突破3亿人。有调查显示,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22万亿元。而日本201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3300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600万人,2045年将增加至4000万人左右。预计护理市场的规模(目前约为10万亿日元)也将进一步扩大。但是,2045年之后日本老龄人口数将转为减少,中日市场规模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虽然日式养老在中国不乏口碑和市场,但目前来看,进入中国的日本养老企业均处于亏损阶段,而这也是中国养老产业普遍面临的困境。在首届中日养老服务业合作论坛上,有专家分析,与日本相比,中国养老产业现处于发展初期,在支付能力方面,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逐步增大,无论是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面临支付难题。当老人的付费能力低于企业的服务成本,养老服务业很难实现盈利。从近20年日本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日本解决了养老服务业发展最难的一个问题,即支付问题,才得已快速发展。
而日本养老企业近几年开始布局中国市场,正是瞄准了中国长期护理险落地的商机。自2016年7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以后,全国15个试点城市着手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在首届中日养老服务业合作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力争2020年全面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据统计,日本自2000实行长期照护保险,保险支付的照护费用,目前最高能付到将近20000万人民币/月。这个支付能力,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支付问题,并作为一项国家政策被推行。2016年末日本长照险给付了10.4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136亿元),当期长期照护险的服务人数约为569万,每月人均支付近万元长期照护费用。个人需要负担的部分,低收入者为10%,高收入者为20%,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够承担。强大的支付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而从目前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情况来看,成都最高支付标准为1796元/月,上海最高为2000元/月,基本上最高的能支付的长照费用,不足实际付费的一半,缺口很大,还不足以起到解决支付问题的作用。
对比日本的养老支付体系,中国需要补哪些课?长期护理险如何破题支付困局?
日本长照险的实施是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推动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长照险筹资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税收支付50%,其中中央政府负担25%,省级政府负担12.5%,市镇村负担12.5%。另外50%由个人负担。长期护理保险缴费上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大部分人的缴费直接从养老金或社会保险中抵扣,只有10%的低收入没有养老金的人口需要直接缴费。
从中国15个城市的试点情况来看,长照险筹资是一个难题。青岛市长期护理协会会长姜日进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提出要“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在这个背景下,想通过再增加缴费建立新的社保险种,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从政府来说,近几年为了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应对老龄化,各级财政已作了大量投入,且必须继续加大投入,不少地方的财政已是捉襟见肘,眼下无力再拿钱支持建立新险种。他认为,在不能增加新险种的情况下,中国需要摈弃部门利益,借鉴日本的做法,从全局出发,合理调整社保的筹资和支付管理结构,整合政府应对老龄化的资源,提高其效率,在不额外增加社保缴费和政府投入的情况下,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另外,在责任界定、失能等级标准制定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地方也很多。严谨的评级标准、合理的认定流程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运作系统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可以学习其具体内容,并结合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特点,建立统一的包括老年人护理评估工具、评估机构以及护理服务分级的评估体系。
此外,日本还特别重视推动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专门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日本《照护保险法》不仅从法律层面上将对老人的看护护理由家庭问题转化为由社会去承担和解决,更带动了老年用产品、养老设施和老年住宅、金融保险等多种行业的需求增加。《照护保险法》出台不久之后的一项调查表明:33.5%的上市公司已进入或准备进入老龄市场,特别是184 家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大型企业中,已开始生产老龄用产品或提供老年金融保险商品的有146家,其中118 家表示将扩大规模。在这方面,中国未来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