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 动效传奇
2018-03-12陈连虎
出身影视世家却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与声音相伴五十载,或许很少被人知晓,但依旧坚持用声音来构筑镜头中的世界。别样的人生,别样的精彩,未来的电影界依旧会流传着他的故事,他就是香港电影动效大师程小龙。
程小龙:香港著名动效师,导演程小东的亲兄弟。15岁加入香港部氏电影公司学动效,20岁满师开始独立工作,三十余年间参与制作影片数干部,曾与著名导演字森、王家卫、徐克,李翰祥、程小东等长期合作,主要作品有《东邪西毒》、《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找)《黄飞鸿系列》、《倩女幽魂系列》等
缘起世家 初识动效
程小龙出身于影视世家,外公曾在永华电影公司(嘉禾电影公司前身)做布景,父亲和哥哥都是导演。父亲陈刚,当时是邵氏公司一级大导演;哥哥是赫赫有名的程小东,代表作有《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母亲是演员童真。他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长大,所以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影视行业工作。
程小龙说:“我小时候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动效,只记得当时我和爸爸说想去学摄影师,但他带我去了一个录音棚。当时我不知道这个是录音棚,后来司他为什么带我来这,他说做摄影师很辛苦,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在录音棚里条件相对会好一些,冬暖夏凉。那时候也不太懂,就听从父亲的安排做了这一行,到现在为止已经五十年了,有2000多部电影作品。”就是这般机缘巧合,让原本可能成为电影摄影师的他最终踏入了动效行业的门槛。
实心向学 严师出高徒
1968年程小龙加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开始做动效,那还是用胶卷拍摄电影的模拟时代,不同于现在的电子制作,要懂的东西特别多,所以刚满15岁的他也就从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启蒙到正式出徒,程小龙先后跟随多位师傅学艺,从台面动效、跑马打刀声,到一些古灵精怪的动效,他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学习动效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苦,他回忆说.“工作出错时,师傅对自己非常严厉,常常是拳脚相加。在师傅的众多徒弟中,自己是挨打最多的徒弟,也是如今最成功的徒弟。
在当时那样一个盛产大师的年代,程小龙学艺的这些师傅都是有着过硬本领的业界大咖,虽然他们每一个人的手艺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侧重领域,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一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造就了他日后从业时的匠人性格。谈及这段拜师求学的经历,他说.“很庆幸我赶上了那个时代,大师云集,虽然他们很严格,但只要你用心去学,愿意下苦功夫,其实每个师傅都是愿意教你的。”
厚积薄发 名起《英雄本色》
1986年,20岁出师的程小龙开始独立工作,先后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部电影的动效制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直到遇见吴宇森,他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扬名之路。当初在嘉禾电影公司做动效时,因为一部电影《碧血黄沙》和吴宇森结识,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在1986年新艺城投资拍摄的《英雄本色》时,吴宇森点名邀请程小龙参与本片的动效工作,所以程小龙便参与到《英雄本色》的制作团队中,与吴宇森导演一起合作。在这部影片制作时,程小龙花了数倍的精力,精心打磨,常常数日不出自己录音棚的门。反复钻研,不断尝试,归纳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程小龙动效”,终究一举成名,成就一时佳话。
“凭借这部电影我获得了‘86年度泰国电影节音响设计奖,自此在业内声名鹊起”,他边回忆边聊到,“我很感谢吴宇森导演,他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种敬意与感谢,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发自于心底。程小龙与吴宇森的合作并未就此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英雄本色1、2、3》、《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等影片,皆是两人合作成就的一世经典。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年做《英雄本色》的动效时,有两个动效令程小龙印象深刻,一个是枪声,另一个是周润发饰演的Mark这个角色腿部中枪后骨头断裂的声音。当时香港很多电影中的枪声都是套资料,很少有人去尝试改变一下,而他平时就比较喜欢琢磨,所以会跑到拍摄现场去录音,回来再一遍一遍的研究。他也曾为此买了一把仿真道具枪,质量、手感各方面几乎都是一样的,从枪跌落到摆放在桌面上的各种电影中可能出现的场景他都尝试录了一遍,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灵感。最终,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了《英雄本色》中我们听到的枪声。“至于Mark腿部中枪骨头断裂的声音,其实是来源于芹菜梆子折断的声音,需要很好的掌握力度,再经过后期的处理,才能达到银幕上呈现时想要的效果。”
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热情,事事亲力亲为的他在1 987年接手了徐克监制的电影《倩女幽魂》的动效制作,再次凭借出色的表现从数十位同台竞技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88年度亚太地区音乐效果奖”,由此开始得到更多导演的欣赏与合作机会。1991年吴宇森执导的《纵横四海》,1 992年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1994年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以及获得“2001年度丹麦电影节音乐效果奖”的《花样年华》,这些堪称经典影片的动效都是由程小龙创作的。
“我一直都很相信中国的那句古话一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天道酬勤,越努力才会越幸运。”多年的摸爬滚打让程小龙对此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之中。
源于生活的創意转化
“现在做动效的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人做事不愿意动脑子,总是在网上找资料套用或者彼此抄袭,整个行业的风气都坏掉了,肯踏踏实实做创新的人屈指可数”,谈及国内目前动效创新的发展情况,程小龙总是唏嘘不已,“真正想要做好创新,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临场时的随机应变。”
1995年做王家卫执导的电影《堕落天使》的动效时,有一场夜晚的戏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导演希望展现的方式不要太流于俗套,类似钟表整点报时自鸣的效果就不要出现了。“我最后选择用背景中电视机播放节目的声音作为时间流逝的转化表达,这就像内地电视台每天下午七点准时播送《新闻联播》一样,香港电视台在特定时间段也会有固定的电视剧集播出,观众听到这些节目的声音脑中立马条件反射式的就知道现在是几点了,这样一种转化完全符合导演的要求,而且表达的很明白。”对那时的记忆,程小龙依然清晰。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案例,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以报纸为例,在我们眼中它可能就是普通纸张加上铅印的文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但在动效师的手里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一份报纸,可以用搓、抖、拍.撕等各种手法,模拟出飞乌、捏脖子、踩草地、风吹叶子等上百种声音,而光是内地、香港两地的报纸,就因为纸张的制作工艺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些细微的不同要靠日积月累的观察才能够体会得到,而真正做出创新来更需要经过干百次反复的实践摸索。手i动效vs电子动效
技术的更新,设备的换代,毫无疑问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甚至颠覆,动效行业自然也逃脱不了這个魔咒。作为一门传统的手艺,手工动效当下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时刻都会受到来自电子动效的市场冲击。
“我喜欢手工动效,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不是因为固执,而是相比于电子动效,它更加人性化,更具有灵魂。”谈及手工动效与电子动效的差异时,程小龙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手工动效的每一次创作对于动效师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实物亲密接触进而由内心生发出一种声音,更多的带有一种情感在内,虽然可能没有电子动效通过推子做的那样精准,但其中蕴含的人性与灵魂却是无法超越的。”多一分专注少一点功利
多一分专注 少一点功利
动效制作是一个压力大收入低的行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由于观念的差异或者资金的限制,很多影视创作者将大部分钱都投在了前期,留给后期的很少,具体再到动效这一层面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因此很多初入行者功利心太重,急于求成,拜师学艺一两年的时间便敢于号称精通,打着师傅的名号到处揽活,但最终做出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作为一门手艺,动效的传承历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至今没有高校设立相关专业进行定向的人才培养。也正是基于此,动效的学习才显得更加困难。“现在的孩子很多东西没见过,比如风箱、织布机等,当他们面对电影中这些有年代感的物件时,脑袋只能是一片空白,要么上网找资料生硬的套进去,要么就是凭空臆测,做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缺少了灵魂。如果真心愿意从事这一行,就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多一分专注,少一点功利,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面对浮躁的后辈从业者,程小龙给出了这样诚恳的建议。
传承的困境与出路的探索
如今市面上宣称能做动效的个人或公司有很多,但真正技术合格的却没几个,动效人才出现严重断层,高压低薪的行业状况也吓退了一部分有心从业的后进者,这样的困境很难改变,让人心忧,但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尝试着进行下去。
2012年,程小龙曾在微博公开宣称收徒,一石激起干层浪,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让更多的影视人关注到了动效这个行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归于平淡。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先后又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几所高校开展公益讲座,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播动效的知识,自觉承担起了这门手艺传承的重任。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到全中国各大学或是影视院校去进行一次免费的公益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们交流,手把手的让他们体验到动效创作的魅力。希望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者,将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结束采访前,程老师铿锵有力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他用五十年的风雨人生,见证了动效行业的兴衰起伏,虽华发已生,但一颗赤诚的匠人之心仍未改变。未来的日子,期待你的身影依旧。责编/陈连虎